黃東慶
[摘要]自主預習可以讓學生自己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去品味、求真、索疑。然而,現在學生的各科作業(yè)量大,預習的時間很難有保障。利用記敘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課內自主預習的能力,是幫助學生減輕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途徑。
[關鍵詞]記敘文;閱讀教學;自主預習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8)04002402
課內自主預習,是給學生減負的一個途徑。教師應該重視安排課內自主預習。在記敘文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嘗試落實這個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滿足自我情感需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閱讀主體的自主性體現得是否充分,直接決定著閱讀效果的好壞。
相對于說明文等體裁的課文,記敘文預習學生應該比較樂于接受。 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對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學生大都不能完成,或者應付了事,原因不一而足。如果讓學生自主預習,是不是更加有難度?答案是肯定的。我結合自己班級的特點發(fā)現,自主預習并不一定在課外發(fā)生,特別是在記敘類課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妨把預習任務放在課內來完成。因為記敘文往往故事性強,學生的閱讀欲望比較高,是可以把預習任務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下面結合我最近參加的賽課經歷,談談自主預習落實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的做法。
一、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存在的問題
記敘文閱讀課中學生沒有時間走進文本,在零認知中被“強行”學課文,參與不積極,被動學習,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低、能力差。比如,學生對于生字詞等基礎知識都不會自主掌握它的讀音和意思,而是標上讀音就算完事,更不會積極探究字詞在語境中的確切含義,談不上品味博大精深的語言魅力。另外,學生由于缺乏對新課文的興趣,上課熱情低落。大多數學生較多關注文章情節(jié),但對于具體內容的了解,則淺嘗輒止,遠遠達不到吃透、領悟文本的程度,對于閱讀中所遇到的問題,沒有積極去探知答案,而是被動聽教師講解、分析。
學生上課前沒有走進課文,沒有對課文的“預熱”,自身又缺少自主學習的方法,導致解決問題的興趣、能力低下,往往遇到稍微難點的問題就一籌莫展,學習起課文來囫圇吞棗,浮光掠影。
2.主要的原因
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之所以存在以上一系列問題,主要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改由來已久,但落后的教學觀念依舊還在,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教學是圍繞著教師的“教”來進行的,于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是無從談起。我們不難發(fā)現,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不放心,喜歡包辦,依然經常陷入“生拉硬拽”出力不討好的窘境,或者當學生開始閱讀文本時,教師還在不停地干預,沒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外部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在記敘文閱讀教學中完成預習任務的做法
1.精心設計導入,激發(fā)自主預習的興趣
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起點。教師可以抓住記敘文的文體特點來設計導入。比如鮮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精妙獨到的細節(jié)等,都可以作為設計導入的抓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當教師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又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己任時,那么他的課堂無疑會成功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要知道,只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就抓住了解決閱讀教學中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
去年底,我參加南寧市語文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城區(qū)預選賽,規(guī)則要求不能讓學生做任何預習,教師事先不能跟學生接觸。在教《散步》時,為了讓學生不緊張拘束,我先跟學生說:“同學們,現在讓我們聊聊天吧。你們喜歡散步嗎?”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喜歡,有的說不喜歡。我知道現在的學生比較宅,于是趕緊跟那個不喜歡散步的學生打趣道:“那你肯定喜歡一個人——葛優(yōu)!”好幾個學生脫口而出:“哈哈,葛優(yōu)癱!”我趁機來一句:“那我覺得學完《散步》,你一定會愛上散步的!喜歡散步的孩子說說你們喜歡的原因吧?!睂W生七嘴八舌說出生活的經歷,回味散步的滋味,大家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順勢說:“讓我們朗讀這篇課文,在朗讀中留意故事的時間、地點等要素?!边@樣安排就把預習課文的任務和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 實踐證明,恰到好處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供自主預習的外部環(huán)境
如今學生各科的作業(yè)量大,很難有預習的時間保障。我就盡量把預習放到課內,開講前直接安排預習。另外,現場賽課一般是不給教師提前接觸學生的,課外預習根本沒有機會落實。我以《散步》參加賽課時,為了保證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充分接觸課文,讓學生花了整整6分鐘朗讀這篇課文。有些教師說沒有必要這樣,因為課文很簡單,不值得花那么多時間去讀。但是事實證明,初一的學生安心讀完全文,有了足夠的時間接觸課文,不再是頭腦一片空白。在賽課現場學生安安靜靜地
府服務的御貓展昭。這些在以原著為藍本拍成的影視劇作中基本保留了下來,傳統(tǒng)思想中的精華在現代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贊頌的。
在古典小說教學中,可以有選擇、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小說原著與翻拍而成的影視作品的主題進行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認識上的深刻性,同時在情感價值觀上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二、故事情節(jié)
我們都知道,影視劇大都是以情節(jié)的新穎有趣、上下相連、曲折有致、驚險離奇來吸引觀眾的,那影視藝術與古典小說在情節(jié)上有沒有相通的地方呢?其實,“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國古典通俗小說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從來都不是平鋪直敘的,總是曲曲折折。
講究曲折起伏、驚險離奇的情節(jié),這符合中華民族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心理。《三國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一段,雖然不過區(qū)區(qū)數百字,直接描寫關羽的筆墨也不多,卻將關羽這一蓋世名將寫得生龍活虎、聲色俱備,表現出了他無比英勇威武的精神風采。羅貫中在這一段中沒有用正面描寫的方法,而是從人物之間的關系著筆,通過多種藝術手法,從側面虛寫,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完成了對這個英雄形象的塑造。一句“其酒尚溫”更使關羽那非凡的英雄形象增添了無比的光彩,那杯壯行酒裊裊的熱氣尚未散盡,不可一世、有著萬夫不當之勇的華雄之首,猶如探囊取物一般輕而易舉地就被關羽摘了下來。作者僅用了幾十個字,就充分啟發(fā)了讀者想象的翅膀,使關羽那不凡的氣象、身手、精神風采就浮現并扎根于讀者的腦海之中。而電視劇94版《三國演義》中展現這一段時,也完全使用了這種曲折精妙的情節(jié)構思,而且展現得繪聲繪色。
如果我們組織學生觀看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這一集,觀后讓學生有頭有尾地復述故事,然后動筆寫篇記敘文,學生絕不會冥思苦想而無話可寫。在學生作文的基礎上,再印發(fā)小說該章節(jié)的原文進行學習。原文僅數百字,以側面虛寫為主,卻把鏖戰(zhàn)的情景、關羽的神態(tài)描繪得有聲有色。那么,什么叫虛寫,什么叫側面描寫,什么叫環(huán)境氣氛烘托,在這個從影視到原著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由實到虛,由感性到理性,全都一步一步有滋有味地掌握了,而不僅僅是掌握故事情節(jié)上的特色。
三、人物塑造
人物是影視作品的核心,它決定著劇情的發(fā)展,主題的展現。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于有的作品,時隔多年,劇情可能忘卻了,但人物形象卻能留在心中。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物,都以其獨特的審美個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小說和影視劇一樣,小說的情節(jié)或許在讀者心中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淡忘,但是作家成功塑造的人物卻會長久地留在讀者心中。
中國古代章回小說一直有刻畫人物性格的傳統(tǒng)。金圣嘆評《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他認為羅貫中塑造的劉備過于忠厚而近于虛偽,諸葛亮過于智慧而近于妖,關羽過于忠勇而近于愚等。這就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學在塑造人物方面最大的特點便是夸張,這種夸張可以是強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特征,也可以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渴望具有的某種品格。這種傳統(tǒng)的人物塑造方法,又是中國普通讀者或觀眾所喜愛的,在影視作品中也被適當地運用了過來。筆者非常喜歡《三俠五義》中的白玉堂,當然是因為這個人物被作者塑造得個性突出且極具反抗精神,如果沒有他極其夸張的一些行為,如“三試顏查散”“萬壽山前殺命”“忠烈祠題詩”“戲御貓”等,這個人物也不會有如此的魅力和個性。
四、語言特色
我們在欣賞古典小說的語言特點時,一般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二是小說的敘述語言帶有作家本人的語言風格。小說在改編成電影電視時,人物的對白雖然更口語化一些,而且受到當時場景和改編者對原著的理解的影響,所展現的內容是經過了演員、導演、美工的再創(chuàng)作,與原作有時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但是它們在個性特點和語言風格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相融性的。比如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演員的對白是半文言式的,非常接近于原著,有許多甚至直接引用了小說中的原句,讓觀眾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學韻味。所以,如果有的小說從語言上較難理解,可將原著中人物的語言與改編的影視作品中演員的對白進行比較,使小說的內容更加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鑒別能力。
總之,影視藝術理論,除了在主題、情節(jié)、人物、語言等方面與中學語文古典小說教學有相融性外,在結構、環(huán)境等其他方面也有相融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古典小說作為語言藝術與影視藝術是不同的,不能以影視欣賞來代替語言藝術的欣賞。當今的學生他們本身就是在形象藝術中長大的,如果過分強調影視的欣賞,那么就會淡化語言藝術的欣賞,就不能達到語言藝術欣賞的目的。在古典小說閱讀教學中解讀文本是關鍵,即要以影視作品作為閱讀的遷移和深化,不能讓學生過分依賴影視的趣味性,而放松了對小說語言的解讀。當然,處理好了這一點,我們還是要把影視藝術理論和中學語文古典小說教學的相融性繼續(xù)探究下去,并且在實踐中運用開來,讓影視藝術這朵奇異的仙葩,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讓我們的語文課上得更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袁智忠.影視鑒賞[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陸文兵. 利用影視劇進行語文教學[DB/OL]. http://www.jy#/Article/ArticleShow.asp ArticlEiD=40312006-03-28.
[3]宋家玲.影視文學創(chuàng)作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