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動手操作;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2—0085—01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只有讓他們經(jīng)歷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他們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一定的學習經(jīng)驗。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實際,盲目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使得操作活動流于形式,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學生操作目標不明,參與率低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后,出了這樣一道題目:用8個正方體可以拼出哪些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教師讓學生嘗試解答。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使用操作材料,直到教師要求學生用小正方體擺一擺時,他們才開始動手操作。
原因:案例中,是什么因素導致學生對操作材料無動于衷?是什么讓學生缺乏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呢?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把注意力放在操作材料上,玩耍操作材料,于是在操作材料的使用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學生不敢私自動操作材料,習慣于聽教師的指令行事。另一方面,日常教學中,教師為了節(jié)省探究的時間,經(jīng)常直接規(guī)定操作的每個步驟,學生只是機械地操作操作材料。長此以往,學生缺乏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熱情。
對策:1.操作過程中要加強巡視指導,使學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學生的年級越低,越需要教師的指導。在學生動手操作前,教師要把教學內容“物化”成有結構的材料;要精心設計操作程序和指導語,讓學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2. 引導思維跟進,推進動手操作的深度。課堂組織動手操作的目的必須明確,必須具有足夠的思維含量。在動手操作前,學生思考著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提出新的想法,并通過動手實踐探索問題的答案。在動手操作時,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操作,通過操作解決什么問題,目標是什么等,不要單純地為操作而操作。在動手操作之后,還要引導學生思考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課堂場面混亂,效率低下
案例:教學“認識物體”時,在探究階段,教師讓同桌之間互相介紹各自帶來的積木,再把帶來的積木分一分,集體匯報為什么要這樣分?結果學生有的就搭起了小房子,有的玩起了小拼圖,數(shù)學課變成了學生的玩具活動課,學生根本不理會教師的提問。
原因:教學中,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這種混亂的局面?一方面,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顯著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動手操作過程中常常被操作材料鮮艷的色彩、奇特的形狀所吸引,由著自己的喜好來擺弄操作材料。另一方面,教師過分追求動手操作的目的和實效,忽視了對動手操作活動的調控。
對策:1.慎選材料,排除無關屬性的干擾。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容易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狀、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因此,在教學中,選擇操作材料要同時考慮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shù)學內容自身的特點。
2. 及時調控,增強動手操作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觀察的重點,主要觀察什么;二是觀察的方法、順序,怎樣觀察。
三、教師缺乏提煉,思維發(fā)展淺
案例:教學“十幾減九的退位減法”一課,在運動會的情境下產(chǎn)生例題:15-8=?有些學生馬上舉手,還有一些學生在思考。大部分學生說是8,還有個別學生說是7。教師組織學生拿出操作材料袋子里的小棒擺一擺,但很多學生并沒有按照教師的要求擺弄小棒,而是在玩小棒。
原因:教師沒有認識到,動手操作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看到”操作中所蘊涵的數(shù)學思想,將外部的動作內化為頭腦中的表象,進而內化為頭腦中的思考。教師不能讓動手操作只停留在實際操作的層面,沒有幫助學生把操作和數(shù)學思維結合起來,漠視學生已有的分析思考能力,總以低層次的操作活動訓練學生思維的能力,效果很不理想。
對策:低年級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較弱,在動手操作中,教師仍然需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比如,借助語言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jié)、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