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萱,段 莉,王 耐,李 青,焦亞輝,田建麗
(承德醫(yī)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
心理壓力(壓力),系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和應激事件導致個體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困惑或威脅,[]進而表現出的心身緊張感和不適[1]。伴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壓力已成為一種必然現象,然而長期、強烈的壓力會對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威脅身心健康。近幾十年來,壓力對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問題之一。有研究表明,壓力與抑郁、焦慮、疲勞、拖延、消極的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且心理壓力是導致各種疾病和疾病惡化的關鍵因素,如抑郁癥、心血管疾病、免疫相關疾病等,甚至與疾病的高死亡率相關[2]。也有研究顯示,壓力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之一[3]。準確評估人們的心理壓力狀態(tài),成為調節(jié)和控制壓力的必然前提。國內外常用的感知壓力的測評工具共有三種,壓力評估量表(SAM)、事件影響量表(IES)及知覺壓力量表(PSS)。在評估壓力事件、身體和精神疾病及壓力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中,PSS的應用最為廣泛[4]。PSS主要是測量個體壓力感受的量表,現已被各國學者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5]。鑒于心理壓力評估工作對健康問題研究的具有重要意義,現就PSS量表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和綜述,并對其應用前景進行展望。
1.1 PSS的開發(fā) PSS為一份衡量知覺壓力的自我測評量表,目前為止,該量表共包括三個版本:PSS-14、PSS-10和PSS-4。PSS-14最早于1983年由美國心理學家Cohen博士等[6-7]編制,包含失控感、緊張感2個維度,共14個條目。條目評分等級為0(絕對不會)~4分(總是會),總得分為0~56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覺察的壓力越大。但由于壓力水平受日常生活、重大事件、應對資源變化的影響,PSS-14的預測效度會在4~8周后迅速下降。因此,PSS-14主要通過調查近一個月發(fā)生于個體周圍的事件,進而量化其面對不可預知、無法控制、超負荷事件的壓力程度。Cohen將該量表在兩個大學生樣本及一個參與戒煙項目的群體中分別進行了信效度的檢驗,結果顯示Cronbach's α系數為0.84~0.86,可信度較好。Cohen還抽取原量表中的四個條目(2、6、7、14),組合后形成簡化版PSS-4,雖然該量表條目數有限,且信度較低,內部一致性較差,但其因子結構和預測效度較好,可適用于手機便利調查,快速獲取數據。1988年,Cohen等[7]又將包含14個條目的原量表中的4個條目剔除,形成PSS-10版量表。大樣本調查后統(tǒng)計顯示,PSS-10提供了足夠的感知壓力度量標準,信效度檢驗結果最為優(yōu)化,可推廣使用。
1.2 PSS的應用 隨著各國學者對知覺壓力及個體心理健康的關注,PSS經跨文化調試后被引入多國進行使用。Andreou等[4]應用PSS-14對希臘941名城市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希臘版PSS-14的Cronbach's α為0.82,且女性的知覺壓力顯著高于男性,而離婚或喪偶女性的壓力顯著高于已婚或單身女性,可在衛(wèi)生保健領域進行推廣。Demir等[8]應用PSS-10對土耳其508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土耳其版PSS-10的Cronbach's α為0.84,可用于量性評價個體的精神壓力。Almadi等[9]在包含126名志愿者的研究中也證實,阿拉伯語版PSS-14的Cronbach's α為0.80,重測信度r為0.90。截止到目前,PSS經跨文化調試后被引入法國、德國、瑞典、泰國、韓國、中國等20多個國家[10]。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PSS被應用于各個國家的不同領域,從大學生、老年人等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到越來越多的臨床科學研究。Hewitt等[11]在96名精神病患者中的研究發(fā)現,PSS-14的因子結構和預測效度等在臨床樣本中比在其它樣本中更高;女性的壓力水平明顯高于男性,與Andreou等[4]的研究一致,但卻與Cohen等[6]的研究結果相反,性別對知覺壓力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疾病的性質和臨床診斷有關。韓國Lee等[12]對402例慢性疾病患者的調查顯示,PSS-14在慢性病患者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及有效性。Golden-Kreutz等[13]使用PSS-10及自擬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對111位乳腺癌術后12、24個月的女性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癌癥患者的知覺壓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且壓力來源于如家庭、社會、職業(yè)等日常生活場景,其中持續(xù)壓力源為經濟困難。
截止至2017年,文獻檢索顯示該量表還被用于敗血癥、脊柱損傷及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多種疾病的壓力測量,學者們還將該量表與其它量表聯合應用,以提高知覺壓力量性測評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并進一步對其效果結果進行了驗證[14-16]。
2.1 PSS的引入 國外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應用PSS對于壓力問題的研究已經進行得較為廣泛和深入,且已有較多流行病學的文獻報道,近年來,更多的研究已開始側重于干預及服務方面。但經查閱萬方、CNKI、維普等中文檢索系統(tǒng),目前為止,與PSS相關的文獻僅100余篇,提示我國應用PSS進行心理壓力評估的論文相對較少。最早于2003年由楊廷忠教授等人將PSS-14漢化并引入國內[17],首次應用于對來自廣州、杭州、太原和重慶4個社會轉型中城市的3666名居民進行心理壓力的流調,結果顯示,中文版知覺壓力量表(Chinese PSS,CPSS)的Cronbach's α為0.78,各條目與總分間的相關系數為0.37~0.53,即該量表的可信度較好;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心理壓力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且健康危險性發(fā)生的概率與性別、年齡、職業(yè)、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等相關,特別是高中學生、未就業(yè)者和下崗者等特殊群體值得關注。香港學者Leung等[18]使用PSS-14、PSS-4及PSS-10三個版本的量表分別對1800位有不良吸煙生活習慣的心臟病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PSS-10版的心理壓力量表信效度最可靠,適合推廣使用。此外,PSS-4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從實際的角度來看,較短的問卷更適用于多種測量的研究。另外,楊廷忠等[17]還對該量表的判別效能進行分析,得出CPSS的最佳分界值25/26,即量表分≥26分即可判斷有健康危險性壓力,≤25分為沒有健康危險性壓力,適用于對一般人群及特殊人群進行心理壓力的量性測評及臨床研究。但就其評分等級,徐桂瓊等[19]在對鼻咽癌患者及家屬心理狀況的調查中使用了不同評分標準,即0~28分為壓力的正常范圍,≥29分表示感覺到的壓力大;其中29~42分壓力有點大,應注意調試和減壓;43~56分表示壓力太大,需要尋求外部資源幫助減壓。由此,CPSS對個體心理壓力等級劃分的判定標準,還需在大樣本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
2.2 CPSS的應用 在對CPSS信效度進行檢驗的基礎上,國內學者還對其研究對象及應用領域進行了逐步推廣,即從對學生、勞務工、醫(yī)護工作者等不同職業(yè)人員的壓力進行測量,慢慢轉入臨床研究,包括HIV感染者、孕產婦、糖尿病等患者的壓力測評。謝陽熙等[20]運用該量表測量大學生的知覺壓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結果表明知覺壓力能預測生活滿意度,即知覺壓力越大,生活滿意度就越低,與國外Hamarat等[21]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江景娟等[22]研究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家庭照顧者壓力知覺與應對方式顯示,照顧者的知覺壓力遠高于普通人群的壓力水平,并且照顧者為配偶或女性時,其壓力水平更高,并隨照顧時間的延長、照顧者年齡的增長,知覺壓力水平逐漸增高,與Paul等[23]的研究結果相似。雷穎等[24]運用CPSS探討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的壓力源,結果顯示該類人群正承受著高強度的壓力感,其中最多的壓力源為人際關系、經濟負擔及健康方面。張海娟等[25]將CPSS和應付方式問卷用于產后首次復查的初產婦及配偶,對其知覺壓力與應付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及其配偶承受著同等程度的壓力,并且有健康危險性壓力的患者更易采用退避或幻想等不成熟的應付方式。以上結果表明,CPS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且在中國人群中的調查結果與國外學者在類似的研究中一致,因此,CPSS適用于中國人群的壓力測量。
2.3 CPSS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Lazarus等[26]學者認為,知覺壓力較壓力本身意義更為重大,知覺壓力的產生和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對壓力事件的認知評價。當壓力事件作用于機體時,經認知評價系統(tǒng)評判后產生困惑或威脅,進而導致心理失衡,雖充分調動應對資源,但仍難以解決時會誘發(fā)身心疾病。如今,PSS已經不僅用于測量心理壓力水平,還被用于評估干預措施對減輕壓力的影響,也可作為檢驗新壓力措施是否有效的參考[4]。因此,基于PSS在今后應用中的重要意義,查閱國內在使用該量表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獻,發(fā)現CPSS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⑴PSS已經在國內外多個國家得到驗證,是簡單、經濟、有效的壓力測評工具,可被推廣應用。但國內對CPSS的使用率較低,需對不同職業(yè)、不同群體進行深入探討,以檢驗其對壓力篩查的有效性和適用性。⑵從理論角度考慮,篩選工具研制使用的金標準是臨床確診值,但就CPSS來說,國內并沒有統(tǒng)一的臨界值,而臨界值的確立直接關系到結論的可靠性。因此,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應對適用于我國人群的臨界值進行準確定位。⑶國內只將PSS中的一個版本PSS-14漢化并引入,其余兩個版本到目前為止均無漢化版。國外及我國香港地區(qū)的多數研究均顯示,PSS-10為三個版本中的最優(yōu)版本。因此,鑒于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及我國與其它地區(qū)文化背景的差異,國內研究者還需將PSS-10和PSS-4漢化并引入我國,同時在大陸地區(qū)進行三個標準樣本的比較研究,以找出最優(yōu)版本。
目前,心理壓力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對于心理壓力的測量和評估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國外大量研究已經證實,PSS對于心理壓力的測量具有有效性、使用廣泛性及臨床實用性等特點。但大部分研究只對PSS進行了信效度的檢驗及單純的心理壓力方面的測量,較少針對PSS分值進行相應的影響因素分析。而國內對于CPSS的應用研究較少,其應用范圍尚需進一步推廣,信效度還需大樣本的檢驗,條目構成也需綜合考慮文化背景、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經質性訪談后予以調整和修正,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研究結論的可推廣性。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使用PSS對個體心理壓力測量還在不斷的發(fā)掘和完善中。因此,在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我國在后續(xù)研究應用CPSS的過程中,應對其進行多地區(qū)、不同人群、大樣本的心理學測量,驗證其有效性,制定適合我國人群的評分等級,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后期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這也為編制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壓力測評工具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第1版.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2] Klein EM,Brahler E,Dreier M,et al.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a representative German community sample[J].BMC Psychiatry,2016,16:159.
[3] Chaaya M,Osman H,Naassan G,et al.Validation of the Arabic version of the Cohen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10) among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J].BMC Psychiatry,2010,10:111.
[4] Andreou E,Alexopoulos EC,Lionis C,et al.Perceived Stress Scal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 in Greece[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1,8(8):3287-3298.
[5] Mimura C,Griffiths P.A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translation and preliminary test[J].Int J Nurs Stud,2004,41(4):379-385.
[6] Cohen S,Kamarch T,Mermelstein R.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J Health Soc Behav, 1983,24(4):385-396.
[7] Cohen S,Williamson GM.Stres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in humans[J].Psychol Bull,1991,109(1): 5-24.
[8] ?rücü M?, Demir A.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perceived stress scale for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J].Stress& Health,2009,25(1):103-109.
[9] Almadi T, Cathers I, Hamdan Mansour AM, et al.An Arabic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2,49(1):84-89.
[10] Dao-Tran TH,Anderson D,Seib C.The Vietnamese version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 10):Translation equivalenc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mong older women[J].BMC Psychiatry,2017,17(1):53.
[11] Hewitt PL, Flett GL, Mosher SW.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Factor structure and relation to depression symptoms in a psychiatric sample[J].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1992,14(3):247-257.
[12] Lee EH,Chung BY,Suh CH,et al.Korean versions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14,10 and 4):psychometric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J].Scand J Caring Sci,2015,29 (1):183-192.
[13] Golden-Kreutz DM, Browne MW, Frierson GM, et al. Assessing 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a second- order factor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J].Assessment,2004,11(3):216- 223.
[14] Ojard C,Donnelly JP,Saあord MM,et al.Psychosocial str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sepsi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Psychosom Med,2015,77(1):93-100.
[15] Nitsch KP,Miskovic A,Rodichok B,et al.Measur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in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6,97(7):1219-1220.
[16] Mills SD,Azizoddin D,Racaza GZ,et al.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10 among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Lupus,2017,26(11):1218-1223.
[17] 楊廷忠,黃漢騰.社會轉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壓力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60-764.
[18] Leung DY,Lam TH,Chan SS.Three versions of Perceived Stress Scale:validation in a sample of Chinese cardiac patients who smoke[J].BMC Public Health,2010, 10:513.
[19] 徐桂瓊,古模發(fā),郭立儀,等.鼻咽癌患者及其家屬心理狀況調查[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2,20(8):1590-1592.
[20] 謝陽熙,范小慶.大學生的壓力知覺、情緒智力、心理彈性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5):697-699.
[21] Hamarat E,Thompson D,Zabrucky KM,et al.Perceived stress and coping resource avail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young,middle-aged,and older adults[J].Exp Aging Res, 2001,27(2):181-196.
[22] 江景娟,周文娟,徐亞金,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照顧者壓力知覺與應對方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9-12.
[23] Sherwood PR,Given CW,Given BA,et al.Caregiver burde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alysis of common outcomes in caregivers of elderly patients[J].J Aging Health,2005,17(2):125-147.
[24] 雷穎,李小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壓力源和知覺壓力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8):1641-1643.
[25] 張海娟,陸虹,鄭修霞.產后期初產婦及其配偶知覺壓力與應付方式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4):43-45.
[26] Folkman S,Lazarus RS,Dunkel-Schetter C,et al.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cognitive appraisal,coping,and encounter outcomes[J].J Pers Soc Psychol,1986, 50(5):99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