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俠
[摘 要]拓展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提升教學質(zhì)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拓展閱讀方面,教師要基于兒童的接受能力,基于兒童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基于因需對接的閱讀要求,探索出有效策略,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關鍵詞]閱讀教學;拓展閱讀;兒童需求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4-0056-01
教育面對的對象是兒童,他們認知事物的特點與接受能力與教師的設想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拓展材料的選擇上總是過多的以滿足“教學需求”為出發(fā)點,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拓展內(nèi)容過多、過深而給學生造成閱讀障礙的現(xiàn)象。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基于兒童需求的閱讀拓展教學應如何實施呢?
一、拓展要基于兒童的接受能力
有些教師在拓展的時候,更多的是站在教者的立場,把拓展的重點放在學生應了解什么內(nèi)容上,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是否想知道這些內(nèi)容等,致使課堂拓展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要想改變這種教學現(xiàn)狀,教師就要以兒童的接受能力為基礎,展開必要的拓展,從而為學生打開一條希望之路。
如蘇教版語文《麋鹿》一課,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我國的珍稀野生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以及它的生活習性和傳奇經(jīng)歷,教育人們要愛護動物。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學生雖然對麋鹿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仍停留在比較粗淺的層面。為增強學生保護珍惜動物的責任感,我拓展了一份資料:中國是麋鹿的老家。隨著祖國的強大、穩(wěn)定,許多中國動物學家呼吁讓海外游子——麋鹿回家。1984年3月,烏邦寺主人塔維斯托克侯爵委托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瑪婭博依德女士來華調(diào)查情況,選擇回放地點,最后決定贈送20頭麋鹿給中國,重新放回南海子。1985年8月24日,一架滿載著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飛機,將22頭麋鹿(其中兩頭給了上海)從英國烏邦寺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麋鹿苑,終于實現(xiàn)了麋鹿百年回歸的夙愿。在麋鹿失而復得的命運和不幸中萬幸的經(jīng)歷中,學生們深深地感受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這樣的拓展性學習,學生容易接受,學習效果顯著。
二、拓展要基于兒童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應該是一個雜家。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常常會進行課堂拓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帶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從兒童的特點出發(fā),拓展的內(nèi)容要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如蘇教版語文《水》這一課,主要講了“我”小時候,由于村子里缺水,所以十分珍惜水,以及在那個缺乏水的時代,母親盡可能地用水給我們沖涼,給我們帶來快樂。在教學這一課時,對于不缺水地區(qū)的學生來說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筆下那種苦中作樂、苦中有甜的感受的。為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他們的體驗感悟,我專門從網(wǎng)上搜集了當今社會一些缺水地區(qū)孩子們生活、學習、用水方面的相關資料,從而使學生明白水在當今社會仍然是非常珍貴的。如此教學,可以使學生真正深入文本,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這樣的拓展內(nèi)容正好滿足了學生學習課文的需要,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為高效語文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拓展要基于因需對接的閱讀要求
在閱讀教學中,一些教材文本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的“空白”,這些“空白點”不僅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有意為之,更是教師引領學生想象閱讀的切入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扣點對接,鼓勵學生拓展閱讀。這樣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想象的窗戶,引領他們讀懂文本背后的風景,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目的。
如蘇教版語文《負荊請罪》一課,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廉頗知錯能改以及藺相如顧全大局的精神品質(zhì)。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理解的難點是“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們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怎樣才能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呢?從兒童學習的出發(fā)點出發(fā),我拓展了“完璧歸趙”的故事和“澠池之會”的故事。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拓展中,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隨機應變、有勇有謀的特點;而在“澠池之會”的拓展中,學生明白了藺相如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是因為廉頗在邊境已經(jīng)做好了隨時進攻的準備。
這樣的拓展,學生對于趙國的文武兩員大將所起到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效突破了學習難點。學生感受到了將相和的重要作用,加深了對廉頗與藺相如兩人良好精神品質(zhì)的認識。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拓展作為引領學生深入閱讀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真正從兒童的需求出發(fā),關注兒童的興趣愛好,關注兒童的理解接受程度,才能使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顯得更加精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