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令枝
摘 要:2017年5月18日,國土資源部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國內(nèi)眾多媒體對此進行密集跟蹤報道。報道中多采用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可燃冰”。這一詞語將“冰”“火”不容的兩個矛盾體組合在一起,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熱搜詞。雖然它是一個語義自身矛盾的詞語,但究其本質卻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對“可燃冰”一詞的歷史淵源與傳播進行考證;分析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其釋義的局限性,并對之進行完善,同時建議使用flammable ice或combustible ice作為其英文術語。
關鍵詞: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 歷史淵源 資源
可燃冰,是一種俗稱,其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燃燒的冰”,從外形上看它是一種白色的似冰狀物,是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含量一般為80.0%~99.9%)和水在低溫高壓環(huán)境下通過結晶作用而形成的類冰狀化合物,像固體酒精一樣可以直接點燃。1m3的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溶化”后可以釋放出約164m3的天然氣[1-5]??扇急植加陉懹蛴谰脙鐾翈б约昂Q蠡騼?nèi)陸深水環(huán)境中,地球上大約有27%的陸地和約90%的海洋水域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潛在地區(qū),全球已探明的可燃冰中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15萬億m3[1],是一種資源潛力巨大的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
2017年5月1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當日10:30的“新聞直播間”報道: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我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6]。該試采井2017年5月10日正式出氣,7月9日關井作業(yè),7月29日封井撤離[6-7]。2017年5月18日至7月29日,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央廣網(wǎng)等媒體多次對這一成果進行報道[8],報道中使用了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可燃冰”;全國各地的其他新聞媒體也相繼跟進報道,“可燃冰”這一術語的傳播范圍從“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者的小眾傳播范圍”延伸到普通百姓之家,成為街頭巷尾討論的熱詞。俗話說,“水火不相容”“冰火兩重天”,但是“可燃冰”把“冰”與“火”這兩種相克的物質組合相生在一起,成為一個語義矛盾的詞語,以違背常識的形象進入大眾生活。
一、歷史淵源與發(fā)展
(一)可燃冰的發(fā)現(xiàn)
1934年,蘇聯(lián)的石油工人在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輸送管道中發(fā)現(xiàn)一種“冰雪狀物”(matters resembles ordinary snow in appearance[9]),這種“冰雪狀物”堵塞了管道而妨礙天然氣的輸送,工人們在清理這種“冰雪”時,發(fā)現(xiàn)“冰雪”可以燃燒,于是“可以燃燒的冰”開始進入人們的認知。隨后有學者開始詳細地研究它的組成成分和性質,發(fā)現(xiàn)這種物質溶化后釋放出大量的天然氣。據(jù)Makogon等2007年的研究[3],1934年至1965年期間,一共有144篇關于這種“冰雪狀物”的研究論文發(fā)表。
1963年,Makogon在參與位于蘇聯(lián)西伯利亞麥索亞哈氣田的天然氣鉆井——Markhinskaya井的研究工作時,在1450m發(fā)現(xiàn)了這種“冰雪狀物”的聚集層,認為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礦產(chǎn)資源,這一發(fā)現(xiàn)于1969年獲得蘇聯(lián)政府頒發(f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專利證書”[1]。隨后蘇聯(lián)開始在麥索亞哈氣田的天然氣水合物礦床中成功開采出天然氣,并且證明這種礦床具有商業(yè)開采價值[1]。Makogon也因此被稱為“天然氣水合物礦產(chǎn)發(fā)現(xiàn)者”。
可燃冰研究方興未艾,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相繼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以勘探本國的可燃冰資源或探索商業(yè)開采的可行途徑,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5]。據(jù)Makogon等2007年統(tǒng)計,在1965年以后的40年間,共有7000多篇關于可燃冰的研究論文發(fā)表[3]。
(二)“可燃冰”一詞的出現(xiàn)與傳播
國內(nèi)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1998年4月,我國正式以六分之一成員國身份加入“大洋鉆探計劃”,在國內(nèi)開啟了海洋資源調查的序幕[10];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土資源部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都投入資金以開展我國陸域和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調查與勘探工作,相關研究成果陸續(xù)見于報道,但一般使用的術語是“天然氣水合物”,而非“可燃冰”。
筆者查閱了國內(nèi)多個數(shù)字文獻數(shù)據(jù)庫,包括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國地質文獻數(shù)據(jù)庫、超星發(fā)現(xiàn)、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知網(wǎng)、維普資訊等,發(fā)現(xiàn)“可燃冰”這一術語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其中最早的記錄在《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過去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新的生產(chǎn)所主要依賴的自然條件如陽光、土壤、能源——‘可燃冰(參見《上??萍紙蟆?,1983年6月24日) ……”[11]?!犊茖W大觀園》1985年第5期刊發(fā)了一篇摘自《中國地質報》的簡短的科普性文摘,“未來的新能源——‘可燃冰”[12]。1986年,王一川在《中學生》發(fā)表一篇科普性論文,“沉睡著的能源——可燃冰”[13]。1987年第6期《新能源》報道了一篇科普短文,“未來有希望的新能源——可燃冰”[14]。以上4篇文獻都是科普性的短文(表1)。
筆者以中國知網(wǎng)期刊文獻庫為文獻源,分別以全文包含“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為檢索條件,以年度為統(tǒng)計單位,發(fā)現(xiàn)在1988年、1993—1999年期間,“可燃冰”的相關報道文獻數(shù)每年僅為個位數(shù),之后開始逐漸增多。2000年達48篇。2001年為88篇,在基礎科學、工程科技類科技論文中多有出現(xiàn)(30篇),而2000年之前,基礎科學、工程科技類科技論文中使用的術語多為“天然氣水合物”??梢哉f,從2000年開始“可燃冰”這一術語在基礎科學、工程科技類學術界中逐步傳播,但是總體來說,使用“天然氣水合物”者居多(表1)。
1999年10月29~30日,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天然氣水合物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新華社甘肅分社、《科技日報》《科學時報》《甘肅日報》等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會議。會議達成的其中一項共識為“加大對天然氣水合物的科普宣傳力度”[15]。endprint
筆者以中國知網(wǎng)報紙文獻庫為文獻源,以全文包含“可燃冰”為檢索條件,以年度為統(tǒng)計單位,發(fā)現(xiàn)從2000年開始,“可燃冰”這一術語在報紙媒體中傳播(表2)。2000年“可燃冰”的相關報道文獻數(shù)為13篇,涵蓋了科技日報(2篇)、光明日報(1篇)、新華每日電訊(1篇)、中國海洋報(1篇)、中國煤炭報(1篇)、中國礦業(yè)報(1篇)、中國有色金屬報(1篇)、建筑報(1篇)、中國商報(1篇)、上??萍紙螅?篇)、山西科技報(1篇)、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1篇)。2002年以后,介入報道的報紙媒體(文獻數(shù))逐漸增多。2007年6月5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5月1日凌晨,在我國南海北部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2007年6月6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科技日報》《經(jīng)濟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改革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等國內(nèi)多家報紙進行報道,國內(nèi)其他報紙也跟進報道;2007年的文獻數(shù)達114篇,其中6月6日之后的文獻數(shù)82篇。大眾媒體的跟進報道,使得“可燃冰”一詞得以廣泛傳播,人們開始關注這一“新生事物”。隨后幾年,關于可燃冰的文獻數(shù)每年以百位數(shù)計,至2017年10月31日達381篇(涵蓋40家報紙媒體),其中368篇報道見于2017年5月18日之后??梢哉f,2017年5月1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當日10:30的“新聞直播間”中關于可燃冰的報道以及后續(xù)的相關報道是一場全民科普的宣傳。至此,“可燃冰”這一術語已在國內(nèi)普及,家喻戶曉。
目前,可燃冰的開采還是一個難題,商業(yè)開采成功的地區(qū)只有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麥索亞哈氣田,試采成功的也只有美國墨西哥灣、加拿大馬更些三角洲、日本南海海槽,因此,中國在南海的試采成功也吸引國外媒體的注意。美國CNN、ABC、Fox,英國BBC、Daily Mail,以及沙特阿拉伯Arab News、俄羅斯Russia Today、新加坡The Straits Times等媒體相繼進行了報道,一時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點??扇急╢lammable ice/combustible ice)也成為全球各大搜索引擎網(wǎng)站的熱搜詞。
二、基本釋義
“可燃冰”一詞何時被錄入詞典,是如何被定義的呢?200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將“可燃冰”作為新增的地質地理類科技條目而收錄[16],至此,可燃冰作為規(guī)范性詞語被寫入詞典。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7版)[17-18]對其釋義:“可燃冰,指天然氣水合物結晶,外形像冰,是在海水低溫和高壓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燃燒?!钡?,此條目的釋義存在局限性:1.語義重復且有歧義?!疤烊粴馑衔锝Y晶”這一提法欠妥,可燃冰即天然氣水合物,而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天然氣與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結晶水合物,語義重復。另外,還容易產(chǎn)生歧義,讓讀者誤以為天然氣水合物這種物質經(jīng)過結晶作用而形成可燃冰。2.限定條件不恰當。天然氣水合物形成于低溫高壓環(huán)境,既可以在水深大于300m的深水水域(海域或內(nèi)陸湖)形成,也可以在陸域永久凍土帶形成,而不是只在海域。另外,目前在實驗室也可以使用天然氣和水合成出可燃冰。3.所指對象不明?!霸诤K蜏睾透邏鹤饔孟滦纬傻摹?,所指對象是什么?實際上指天然氣和水,即指天然氣和水在海域低溫和高壓條件下結晶而形成。4.用詞不當?!暗蜏睾透邏鹤饔谩边@一說法欠妥,低溫和高壓是“形成的物理條件”,不是“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結晶作用”。
因此,筆者對該詞條修正如下: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是一種天然氣與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通過結晶作用而形成的似冰狀化合物,可以燃燒。
三、英文術語
筆者在查閱中文文獻時,同時還發(fā)現(xiàn)“可燃冰”沒有標準而規(guī)范的英文術語。2016年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峽兩岸材料科學技術名詞》中采用“gas hydrate”。國內(nèi)中文文獻使用的術語多為“natural gas hydrate”“gas hydrate”“hydrate”等,但是這幾個術語對應于“天然氣水合物”“氣體水合物”“水合物”,不能確切而形象地展示“可燃冰”的內(nèi)涵,達不到“信達雅”的翻譯效果。目前,英美等國外媒體,如:BBC、CNN、New York Times一般采用flammable ice[19-21];國內(nèi)媒體,如:CCTV、XINHUANET等多采用combustible ice[22-23]。flammable(combustible),易燃的,可燃的;ice,冰。因此,flammable(combustible)ice非常形象地把“可燃冰”的特質,即“可以燃燒的冰”反映出來,建議使用“flammable ice”或“combustible ice”作為“可燃冰”的英文術語。
“可燃冰”作為一種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分布于陸域永久凍土以及海域(陸域)深水環(huán)境中,地球上大約有27%的陸地和約90%的海域或陸域深水水域是可以形成可燃冰的潛在地區(qū),其資源潛力巨大,隨著其開采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有望成為石油、煤等的替代能源,“可燃冰”也將會和“石油”“煤”一樣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被熟知。
參考文獻:
[1]Makogon Y F.Hydrates of Hydrocarbons[M].Tulsa:Penn Well,1997.
[2]Makogon Y F,Perry K F,Holste Dr J C.Gas Hydrate Deposit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R].Houston:the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4:1-9.
[3]Makogon Y F,Holditch S A,Makogon T Y.Natural gas-hydrates—A pot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56):14-31.endprint
[4]Boswell Ray,Collett Timothy 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as hydrate resources[J].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4):1206-1215.
[5]吳西順,黃文斌,劉文超.全球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潛力評價及勘查試采進展[J].海洋地質前沿,2017,(7):63-78.
[6]央視網(wǎng).領先世界!我國南海全球首次試開采可燃冰成功[EB/OL].[2017-05-18].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707/t20170710_1524223.htm.
[7]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南??扇急囬_采60天圓滿結束:連續(xù)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chǎn)氣量超30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EB/OL].[2017-07-10].http://www.mlr.gov.cn/ xwdt/jrxw/201707/t20170710_1524223.htm.
[8]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報道[EB/OL].[2017-10-20].http://www.cgs.gov.cn/ddztt/ jqthd/trqshw/zxbdshw/index_1.html.
[9]Hammerschmt E G.Formation of Gas hydrates in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lines[J].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1934,8:851-855.
[10]史斗,鄭軍衛(wèi).世界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開發(fā)現(xiàn)狀和前景[J].地球科學進展,1999,(4):330-339.
[11]張一平.論歷史多樣性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J].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1):31-37.
[12]匿名.未來的新能源——“可燃冰”[J].科學大觀園,1985,(5):3.
[13]王一川.沉睡著的能源——可燃冰[J].中學生,1986,(3):72-74.
[14]匿名.未來有希望的新能源——可燃冰[J].新能源,1987,(6):41-41.
[15]通訊員.天然氣水合物學術研討會在蘭州舉行[J].天然氣地球科學,1999,(6):1.
[16]李志江. 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科技條目的修訂[J].辭書研究,2006,(1):51-59.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34.
[1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738.
[19]BBC.China claims breakthrough in mining“flammable ice”[EB/OL].[2017-05-19].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39971667.
[20]CNN.China makes“flammable ice”breakthrough in South China Sea[EB/OL].[2017-05-19].http://money.cnn.com/2017/05/19/news/china-flammable-ice-sea/index.html.
[21]New York Times.An Energy Coup for Japan:“Flammable Ice”[N].New York Times,2013-03-14.
[22]CCTV.Seeking for Combustible Ice [EB/OL].[2007-12-19]. http://www.cctv.com/program/natureandscience/ 20071219/ 102699. Shtml.
[23]XINHUANET.China succeeds in mining combustible ice in South China Sea[EB/OL].[2017-05-18].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7-05/18/c_136295017.htm.
Abstract:In May 18,2017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announce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successful,and many domestic media conducted follow-up reports of this achievement,in which the colloquial name,i.e.“flammable ice”was used.The word “flammable”means fire.The two words of“ice”and“fire”are two extremes which resemble two contrasting worlds,but“flammable ice”sounds like to blend ice and fire together into a substance,arousing much more attention.Although it is a type of semantic paradox,it has a scientific basi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flammable ice”with lots of documents,and found that its meaning explained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was somewhat equivocal,then gave a revised meaning and recommended the use of“flammable ice”or“combustible ice”as its English terms for Chinese documents.
Key words:flammable(combustible) ice;natural gas hydrate;historical origin;resourc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