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霞
[摘要]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但小學生目前的寫作現狀卻令人擔憂。結合當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生活實際,筆者認為充分發(fā)掘教材的潛能,對小學語文高年級課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是對作文教學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葉圣陶先生對于作文教學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作文教學思想對如何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有諸多啟發(fā)。
[關鍵詞]葉圣陶作文教學思想 小學作文教學 文學再創(chuàng)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H年版)》中表明:“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比欢W生的寫作現狀卻令人擔憂。從高年級段來看,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和厭煩心理十分嚴重。作文缺乏童真童趣,充斥著大量假話、空話、套話。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生活積累,二是缺乏有效的指導,三是未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子”進行長期的訓練。結合當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生活實際,筆者覺得充分發(fā)掘教材的潛能,對課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是切實可行的,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
那么,筆者所說的文學再創(chuàng)作到底是什么呢?這里主要是指以兒童文學為主的創(chuàng)作。所謂“再”,是指建立在課文基礎上的創(chuàng)作。具體而言,即指依托課文中的人物角色、情節(jié)結構、思想內涵等,根據其提供的各種文化信息,包括各種隱性和顯性的信息,如人物特點、文章意指、賦意形象、甚至修辭手法等進行的第二次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以喜聞樂見的故事的形式,賦予其新穎的情節(jié)和表達方式。在思想內容上,秉承原課文的內涵,適當進行適合于小學生個性發(fā)展和認知能力的拓展。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文教育家。他對于作文教學的精辟論述是他長期教學實踐的結晶,也是他從事寫作、編輯的經驗總結。葉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博大精深,對于今天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本文將重點談一談葉圣陶作文教學思想對小學語文高年級課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的啟示。
一、深入閱讀是基礎
讀寫結合是國內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項常規(guī)經驗。閱讀和寫作二者相輔相成,從讀學寫,以寫促讀,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文章《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里,葉圣陶表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我們不僅要指導學生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提高閱讀能力,還要立足課文,把課文講透,使學生能夠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并學會表達的方法。
在指導學生對《錢學森》一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時,筆者從課文人手,緊扣“愛國”這一中心,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相關資料的介紹,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錢學森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和他那“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高尚情懷。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十二點到了,一臺古鐘“咚咚”地敲了好多下,一道金色的光線射進了一扇透明的玻璃窗,里面的小女孩正在熟睡中……一位中年婦女,穿著旗袍,走了過來,倒了一杯水,微笑著走到兩個正在玩耍的孩子身旁,逗起了孩子。這時,一名男子從樓上走了下來,對著那位夫人說:“夫人,你怎么了?”夫人回答道:“你一定要回國去么?”那名男子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中國人,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錢學森的愛國之情在學生的心里深深扎根,而補充的一份份小資料猶如電影的一個個畫面定格在學生的腦海中。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憑借”“例子”和“樣品”,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載體。一直以來,我們更注重的是對教材在閱讀教學方面作用的挖掘,對于作文教學,我們不妨也深入挖掘一番。
二、平時積累是關鍵
葉圣陶先生在《和教師談寫作》中說道:“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寫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背苏Z言材料的積累,葉先生還特別注重對生活的積累,認為作文源于生活,“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文章例話》)
為了對《大自然的文字》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筆者事先給學生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用走進自然、仔細觀察、請教他人的方法,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二是查找有關大自然文字的詞語、諺語和詩句。課堂上,學生們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收獲:“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魚鱗上的圓圈,一圈代表一歲”“通過大樹的年輪可以知道樹的年紀,還可以判別方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課后,學生們將這些發(fā)現寫進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探險小說,真是精彩紛呈!
“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fā)?!痹趯φn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生活,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還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表達能力。
三、教師下水是指引
對于教師教學生作文,但是自己卻不作文的情況,葉圣陶先生曾用“下水”這一比喻鼓勵教師親自投身寫作實踐,以實踐者的身份指導學生。他在《教師下水》中說:“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能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想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痹谄綍r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尚且要寫“下水”文,以便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學生寫作的困難,而對于對課文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來說,學生從未有過再創(chuàng)作的經驗,這就要求老師更要先“下水”,為學生的再創(chuàng)作提供范例。
在教學《莫泊桑拜師》一課時,筆者給學生寫了一篇“下水”文,以指導學生們順利進行創(chuàng)作。在筆者的筆下,莫泊桑博覽群書、筆耕不輟,但始終打動不了對他要求嚴格的老師福樓拜。久而久之,莫泊桑懷疑福樓拜嫉賢妒能。經過一番勸解,莫泊桑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虛心求教,終于寫出了著名的長篇小說《羊脂球》。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讀著筆者的作品,感到十分新奇、有趣,筆者趁機告訴他們筆者創(chuàng)作的過程、方法,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因為自己親自“下水”,所以對學生進行指導時,筆者的方法更加切合實際,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少走了不少彎路。
“下水方知水深淺”,老師深入寫作實踐,既能提升自身素養(yǎng),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使師生在平等溝通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彼此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最終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四、仔細修改是保障
修改,是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葉圣陶在文章《修改是怎么一回事》一文里表明:“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這是好習慣。工作認真的人,寫東西寫得比較好的人,大都有這種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