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秀軍 高愛香
[提 要]目的:從期望達成與滿意的鏈式中介視角探討貧困地區(qū)生態(tài)移民的搬遷意愿與搬遷后生計重建焦慮的形成機制。方法: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9個生態(tài)移民村432戶為樣本,使用相關問卷對移民焦慮狀況進行測量,采用spss軟件分析并通過Bootsrap檢驗方法驗證移民對生計重建產生的焦慮原因及影響機制。結果:移民的搬遷意愿與期望達成負相關、與焦慮顯著正相關,期望達成與焦慮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移民;期望達成;滿意度;焦慮;中介效應
[作者簡介]邰秀軍(1972—),男,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戶生計與農村發(fā)展;高愛香(1988—),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戶生計與農村發(fā)展。(山西臨汾 041004)
生態(tài)移民搬遷是中國政府為解決貧困問題和西部地區(qū)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而實施的“一石二鳥”政策。近十幾年來,為實現中國政府在2020年消除貧困的戰(zhàn)略目標,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生態(tài)易地移民的搬遷力度,2001-2015年已經累計搬遷1200多萬人。2016年9月,中國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guī)劃》中,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易地搬遷1000萬貧困人口的任務。大量居住在相對偏遠、落后地區(qū)的居民,在較短時間內搬遷到了經濟文化較為發(fā)達的區(qū)域。大部分移民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收入方式趨于多樣化并開始增長,但仍有為數不少的移民戶不能適應遷入地的生產、生活,甚至產生了睡眠不好等焦慮現象。實際上,移民在遷入地的社會適應、心理適應對于生態(tài)移民工程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對于我國西部生態(tài)移民的研究仍只停留在心理適應層面,對于其因心理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程度研究還較少。
一、相關研究回顧
(一)移民搬遷意愿研究
在因水庫等工程建設而產生的非自愿移民研究中,Cernea[1]在其經典文獻中指出,非自愿的移民會導致失去土地、社會聯系中斷、邊緣化等八種風險。他著重指出,非自愿移民面對新居住地的文化環(huán)境難以適應,容易產生失眠、焦慮、與當地居民發(fā)生口角等。隨后的實證研究也表明:非自愿移民被視為是一種社會地位的下降,本身承受各方面壓力,部分移民心理消沉,有不平等的挫折感,甚至導致不正常的行為反應[2]。
實際上,移民戶對搬遷成本與預期收益的比較直接影響著他們對于搬遷的意愿程度。搬遷過程中的自愿-非自愿體現了移民的態(tài)度。然而,現有相關研究僅僅將搬遷意愿劃分為自愿和非自愿兩種,過于簡單。近年來部分非自愿移民研究也承認移民在搬遷時的自愿和非自愿的界限是模糊的[3]。有學者提出的另外兩個類別:誘導式的自愿、強制性的自愿。并認為每個搬遷個案應隸屬(或者最接近)這四種類型的一種。
因為中國生態(tài)移民的特殊性,影響誘導性與強制性的因素除了通常移民及鄰避情結等文獻所涉及的政府移民政策執(zhí)行力度、移民本人參與程度、知情程度等等,還同以下要素密切相關:如遷出地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地質和其它自然災害)和生態(tài)退化程度。這些都令當地居民難以維生,成為強制性因素;遷入地的生態(tài)及資源容量,遷出地與遷入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可能成為誘導因素;另外,如果大部份居民都搬遷,少數不想搬遷的家庭無法生存也必須搬遷。這種“從眾效應”(herd effect)也會成為強制性因素。目前在中國,搬遷已被認為是一種新的致富手段。生態(tài)扶貧移民也認為政府主導政策搬遷是國家推進的大工程,期盼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因而搬遷的積極性也較高。這種在“政策支持”的誘惑下選擇搬遷的意愿也可以說是一種誘導性的自愿。
(二)期望與期望確認理論研究
期望原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為激勵人們實現目標而努力的一種重要心理活動,意指人們希望獲得但目前還未滿足的某種需求。許多研究顯示,人們對成功的高期望會引發(fā)高動機, 進而促進積極結果的產生[4],有自我效能期望和結果期望的劃分方法。移民戶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屬于一種結果期望,即政府主導的搬遷這種行為能否對自己產生更好生活的期望。
“期望確認理論”由Oliver[5]在1980年提出,描述了消費者購買后的滿意度以及再次購買意向受購買預期、感知效果、期望與效果確認程度之間的影響關系。后來被廣泛用來評估消費者的滿意度與購后行為(如再次購買或是抱怨等)以及一般性的服務營銷。雖然這一理論主要針對消費者提出的,但我國生態(tài)移民群體也符合作為期望確認理論研究對象的條件。目前,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的加快,農民的生計方式也在快速發(fā)生著變化,大多數貧困戶渴望搬出大山,心中對搬出大山后的未來生活有憧憬和期望。加之,生態(tài)扶貧移民認為政府主導的搬遷是國家推進的大工程,期盼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因而搬遷意愿的積極性也較高。但是受現實條件的制約,政府部門的一些承諾并不能得到有效落實。移民的期望不能得到確認,就會產生很強的失望感、抱怨和社會不適應等。
(三)移民的心理適應與滿意度研究
近年來,學者們對移民在搬遷后對政府安置、家庭生產、社區(qū)建設等的滿意度研究逐漸增多,如劉成斌和風笑天對移民滿意度的測量包括政策落實程度、生產勞動適應程度、對社區(qū)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程度、生活適應程度、家庭生活滿意度、搬遷后承包土地滿意度、住房狀況、干群關系等方面。
(四)移民搬遷后的焦慮研究
關于我國易地生態(tài)移民的心理焦慮,目前研究涉及的還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移民搬遷后的心理適應和對安置地條件的滿意度上。研究發(fā)現:移民在搬遷前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和搬遷后感受到對新居住地的滿意度很可能導致移民不能適應遷入地新環(huán)境,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障礙。
總之,根據已有研究,本文發(fā)現生態(tài)移民的搬遷意愿與搬遷后的焦慮程度有關。同時,移民在搬遷前的期望達成和搬遷后的滿意度也與焦慮程度有關。在此基礎上,本文建立一個中介效應路徑模型。
二、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數據來源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和吳忠市進行的調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位于中國西北部。調查地是回、漢民族混聚區(qū)。中衛(wèi)市位于寧夏中西部,總人口約101萬人,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31.7%。吳忠市位于寧夏中部,總人口130萬,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52%。本次調查在中衛(wèi)市調查了5個移民新村,吳忠市調查了4個移民新村,共發(fā)放問卷450份,收回有效問卷432份,樣本回收率為96%。調查人員考慮了民族、搬遷時間等因素,采用了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保了樣本的代表性和隨機性。
(二)工具
1.搬遷意愿
本文在調查移民戶搬遷意愿時,設置“搬遷過程中您家的意愿:自己愿意搬遷=1、政府勸說搬遷=2、沒辦法不得不搬遷=3、政府強制搬遷=4”四個選項,以測量移民戶的搬遷意愿。
2.期望達成
本文通過“財政補貼、住房規(guī)劃政策、醫(yī)療保險政策、搬遷就業(yè)、上學政策、產業(yè)政策、養(yǎng)老保險政策、村民自治政策”了解程度等問卷來測量移民期望達成的情況。本次測量的結果中各個內部變量的Cronbachα系數區(qū)間為0.793-0.805,整體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22,都超過了0.7可接受水平。
3.滿意度
本文主要從生活滿意度、生產滿意度、基礎設施滿意度和政治參與滿意度四個方面構建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通過“搬遷補償、房屋質量、住房及居住環(huán)境變化、環(huán)境衛(wèi)生、交通條件、水源供給、飲用水質量、子女的教育、生活水平、生產方面、身體狀況、交流、與村、鄉(xiāng)鎮(zhèn)干部接觸、選舉結果、村委會辦事態(tài)度、村委會的辦事效率”等問卷設計作為滿意度的測量指標??偡衷礁撸瑵M意程度越高。測量中上述各個內部變量的Cronbachα系數區(qū)間為0.807-0.824,整體信度系數為0.824,都大于0.7,說明各個概念測量的可信度較高。
4.焦慮
焦慮狀況是形成移民心理適應感知的重要因素,移民是否失望是期望與現實結果相比較得出的一種結果,而焦慮的表現形式有心情低落、睡眠質量差等。本次采用對被訪移民的睡眠質量作為焦慮程度的測量指標。
三、結果
(一)相關關系分析
對搬遷意愿、期望達成、滿意度及其焦慮的描述性統(tǒng)計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變量間的相關關系,看出搬遷意愿與期望達成負相關、與焦慮顯著正相關,期望達成與焦慮顯著正相關。
(二)期望達成和滿意度在搬遷意愿與焦慮程度之間關系的中介作用
采用spss對搬遷意愿、期望達成、滿意度和是否焦慮的關系進行模型分析,通過偏差校正檢驗(Bootsrap)結果為:從搬遷意愿通過期望達成到焦慮程度的中介效應區(qū)間(-0.0535,-0.0207)不含0,說明從搬遷意愿通過期望達成到是否焦慮具有顯著的鏈式中介效應。通過滿意度的中介,搬遷意愿到焦慮的中介效應的置信區(qū)間(-0.0138,0.0062)包含0,說明該條路徑的中介效應不顯著。由搬遷意愿到焦慮程度的直接效應值是0.220。
四、討論
(一)期望在搬遷意愿與焦慮狀況之間的關系
移民的搬遷意愿、期望達成和焦慮顯著相關。這與已有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搬遷意愿高的移民對搬遷后的狀況有更高的期望水平,其焦慮狀況明顯下降。傳統(tǒng)的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在既定任務中的績效受行為結果的價值和對結果的期望的影響。例如,當組織成員對任務成功的期望高時,他們傾向于在完成某項任務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堅持,這種更高水平的堅持會促進積極結果的產生。
移民在搬遷前的搬遷意愿不僅可以直接影響移民的焦慮狀況,還可以通過期望的部分中介作用影響移民的焦慮狀況,這意味著對搬遷持自愿積極態(tài)度的移民對搬遷后生活持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抱有更高的預期期望,這種潛在的心理態(tài)度對移民搬遷后生產生活的改善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種信念又會促使移民情緒和身體功能的正常運轉,降低面對困難時的焦慮情緒,對改善移民的心理情緒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滿意度在搬遷意愿與焦慮狀況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并沒有發(fā)現移民在搬遷后對安置條件的滿意度在移民的搬遷意愿和移民搬遷后的焦慮狀況間有中介效應。一般來說,移民在搬遷后的滿意程度是指移民對安置條件的“感知價值”,是指移民戶將自己的先期期望與搬遷后的親身感受加以比較,從而判斷當地政府提供的某項服務的價值?!案兄獌r值”決定著移民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高者可導致移民的“忠誠”,減少失望感和焦慮感。
本文的發(fā)現也許與地方政府在移民的實際操作中的不規(guī)范行為有關,近年來,地方政府為加快搬遷進度,對準移民戶有夸張誘導現象,如一些不兌現的承諾,而自愿移民中可能包含著某些意義上的“非自愿”和“被自愿”,部分地方政府打著搬遷自愿的旗號,對不愿意搬遷的準移民戶斷水斷電,移民迫于壓力別無選擇,只能選擇搬離原住地。因此,雖然搬遷后地方政府給予較高的經濟補償和較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移民對安置地的生產生活也較為滿意,但并不會改變移民的焦慮狀況。
五、結論和政策啟示
(一)結論
1.移民在搬遷前對未來生活的期望達成在搬遷意愿到搬遷后焦慮程度這一關系中的中介路徑效應顯著,即搬遷自愿性越高,搬遷后移民的焦慮狀況越不明顯。
2.移民在搬遷后對新安置地的滿意程度在搬遷意愿與移民搬遷后的焦慮程度的中介路徑效應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3.移民的搬遷意愿、搬遷前對未來生活的期望達成、搬遷后的滿意度及焦慮程度并不具有鏈式中介效應。
(二)政策啟示
近十幾年來,隨著生態(tài)移民的數量逐漸增加,移民戶的心理適應和心理健康開始受到重視。本文的研究發(fā)現,移民在搬遷后的焦慮程度同移民搬遷前的期望過高有關。因此,地方政府在組織移民時,一方面要給移民足夠的搬遷后的政府支持,但另一方面,在動員移民搬遷時,也不要過度夸大移民搬遷后生活的變化程度,更不宜使用誘導和欺騙的手段,而是應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貧困生活,這或許是更好的保護移民心理健康更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Michael Cernea.The Risks World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ion Model for Resettling? Displaced Populations [J]. World Development,(10).
[2]邁克爾·M·塞尼.移民·重建·發(fā)展——世界銀行移民政策與經驗研究(二)[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8.
[3]Wilmsen B and Wang M.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in China: a false dichotomy[J].Development in Practice,2015,(5).
[4]姚琦,馬華維,樂國安.期望與績效的關系——調節(jié)定向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學報,2010,(6).
[5]Oliver R L.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0,(17).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