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順
(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西江中學,廣東 云?。?/p>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節(jié)奏鮮明、文質(zhì)優(yōu)美、意境深邃,尤其是當中的千古名句,更是字字珠璣、文采斐然。在作文中適當?shù)匾霉旁娫~,不僅能使文章表達更準確,而且還會增添語言的文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誠然,在寫作當中適當引用古詩詞,之于議論文可以增強說服力,之于記敘文可以增添文章意蘊。但是,在學生的文章當中,很少學生能結合語境適當引用古詩詞。究其原因,是學生訓練少,意識不強。怎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做到詩詞入文,增添文章文采呢?
初中學生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然而,在寫作當中,學生往往因引用詩詞的意識不強,因而很難在寫作當中做到引用詩詞顯才情。語文教師要從日常的仿句練習當中,指導學生開展對應練習,不斷增強學生的引用意識。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定期設置與詩詞相關的仿句練習,以此來增強學生引用詩詞的意識。例如,練習仿寫:生活不一定需要驚濤駭浪,悠然自得也是一種態(tài)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是一種收獲。講授朱熹的《觀書有感》,有學生“造句”: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達到新的境界,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練習,目的就是讓學生增強引用詩詞的意識,以便能在寫作過程中,結合語意有意識地同古詩詞聯(lián)系起來。
習慣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不知不覺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是長期形成的不易改變的生活方式或行為方式。要讓學生養(yǎng)成善用詩詞入文的習慣,僅僅通過仿句練習,是不能達到效果的,我們還需要在短文、周記等寫作中訓練學生,讓他們逐漸養(yǎng)成善用詩詞入文的習慣,從而使文章更具文采。例如:講授《鄧稼軒》一文,要求學生介紹一位科學家時要引用古詩詞。周記練習中,同樣對學生作出這樣的要求,經(jīng)過訓練,學生在寫景時會用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抒寫對朋友的思念時會用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達感恩之情時會用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可見,要讓學生養(yǎng)成善用詩詞的習慣,離不開短文訓練,訓練次數(shù)多了,學生便自如起來。
無論仿句練習,還是短文訓練,都是為學生能夠?qū)懗鲆黄牟伸橙坏耐暾恼麓蚧A。在平時的練習當中,仿句、短文練習字數(shù)少,強調(diào)到位,很多學生能夠根據(jù)要求展開抒寫。但是,要求學生寫一篇完整文章時,學生往往會因為思路、素材、時間等原因而忽略了古詩詞的運用。筆者的經(jīng)驗就是按照古詩句的類別進行整理概括,如景物類、友情類、奮斗類。寫作前,結合寫作要求,讓學生簡要回顧,提供有關的古詩句,然后,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整篇文章中,適當運用到寫作當中。通過這樣的分類提示,學生往往能夠做到詩詞入文,增色文章。
如筆者布置學生習作《就要放棄的那一刻》,學生交流之后,提供的古詩句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有了這樣的提示,學生在實際的寫作當中,自然就能把詩句運用到其中了。這種操作性較強的做法,比起教師空洞的理論強調(diào)來得更有實效。
鑒于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學生所引用的古詩詞不一定合乎語境,或者為完成教師的要求而牽強附會。語文教師除了面批面改指出學生不足之外,還可以采用互評互改的方式,通過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診斷,發(fā)現(xiàn)問題,指出不足。
在一次習作中,學生寫道:春天欣欣向榮,萬物錦繡,春天是人們充滿希冀、充滿向往的季節(jié),人們總是在這個“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季節(jié)里做好自己的打算?!耙荒曛嬙谟诖骸保麓阂潦?,我也要為新的一年確立目標,描繪藍圖。筆者讓小組就引用的古詩詞是否得當展開討論交流,他們一致肯定了“一年之計在于春”引用正確,然后圍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建議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等來代替更加貼切。通過互評互改,一方面可以調(diào)動學生思維,回顧相關古詩詞,另一方面可以矯正不足,增強學生正確運用古詩詞的意識。
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出文質(zhì)俱美的文章,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目標任務。要讓作文文采飛揚的方式方法很多。指導學生借用經(jīng)典古詩詞來豐富寫作語言,增強文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我們在學生擁有一定古詩詞儲備量的基礎上,從日常的仿句練習、短文訓練、篇章習作分類提示等方面加以指導,一定會不斷提升學生正確引用古詩詞入文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作文的語言表現(xiàn)力,使學生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