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qū) 北京師范大學沈陽附屬學校 110000)
語文新課程改革推行多年,眾多語文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并在實際教學中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語文課程改革方興未艾。究其原因,語文課程本位思想嚴重,教學理念和模式依舊僵化,評價體系陳舊、單一,課程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在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同時,由于過分關注“知識與技能”這個維度的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未能充分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被形式化和虛化。
在社會信息內容爆炸、傳播形式多樣的今日,面對語文教學的困境,打破學科壁壘刻不容緩,學生學習、閱讀、評價的全面性及跨學科性已成為必然趨勢??鐚W科教學不僅能拓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形成多元價值觀提供保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重視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而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張秋林教授帶領下研發(fā)的語文專題學習模式,更新了教學理念和模式,建立了多元評價體系,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破除了學科本位思想,實現(xiàn)了學科整合,逆轉了語文教育的式微之勢,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重大變革。
語文專題學習是模塊課程理念引領下的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的簡稱,它以文學經典為閱讀對象,融入適當?shù)臍v史素材、哲學方法,以活動引領學生,并指導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世界的創(chuàng)意或問題,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一種線上線下、深度整合、無縫對接的跨學科學習。
專題學習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均在互聯(lián)網生存環(huán)境之中發(fā)揮潛在的影響力。它是一種基于個體研讀,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追問、持續(xù)跟蹤,借鑒、參考他人研究思路,在教師有效的幫助下,探尋問題解決路徑,尋找問題解決策略的自主學習,更是在深度研習專題文本之后的廣闊視域中的深刻洞察和審慎思考,從而訓練學生的輻射聚合的思維方式,追根溯源,從源頭抓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
專題學習的開展思路是對語文學科中值得探究的學科知識、問題進行調查與探究,再由學生依據(jù)調查過程與探究結果,得出符合常識、情理、邏輯的探究結論。有了探究結論之后,然后把探究的過程、運用的方法和獲得的結論用規(guī)范的文章樣式撰寫成具有一定專業(yè)性、學術性、綜合性的探究小論文。常見的課型主要有五種:“自讀質疑”“泛讀導引”[1]“原著研讀”“互文比讀”“定向—擬題—寫作”。
第一,教學觀念的革新。無論語文教材如果改變,只要建立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則永遠無法真正地提高?!敖逃以谧约旱闹v授過程中,千方百計地把一切內容從頭至尾嚼得稀趨,讓學生能輕而易舉地接受,這種做法往往使學生再也不必思考了”[2]。而語文專題的設計則將語文課程從應試教育的泥塘中抽身,貫徹了教育體制改革理念,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朝綜合化、立體化、生活化方向前進。它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和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這就意味著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應該在元認知的作用下主動建構知識,獨立、自主地體驗到閱讀帶給他們的感受與價值。專題學習真正實現(xiàn)了將課堂還給學生。例如在以語文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課文《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為基礎文本設計的“桃源故夢——陶淵明專題”中,無論是給陶淵明設計名片,還是探究陶淵明所處的歷史背景,亦或是將《桃花源記》以戲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僅是專題的設計者,以及學習過程的觀察者、協(xié)作者、陪伴者、喝彩者。即使現(xiàn)在仍是以考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但觀念要先行,而后帶動實踐。[3]
第二,教學內容方面,打破學科壁壘,融入跨學科成分。語文專題學習注重閱讀完整經典。所謂“完整經典”是相對于長期以來語文教科書中的節(jié)選課文而言的。專題學習主張通讀的是一篇無刪減文本,或一部完整的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有序的拓展性閱讀,并將所探究的問題置于宏觀的布局中進行思考,以此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完整經典的外延不局限于文學類文本,也包括歷史、哲學、科學、戲劇等各領域的經典之作,如以部編版七年級上第五單元動物單元為基礎文本設計的“生命之趣專題”,會讓學生閱讀科學類文本資料,探究“狼”的本性如何。同時,也會引領學生查閱歷史類文本資料,探究為何我國自古以來關于狼的成語、故事都是貶義的,以及我國哪個民族,世界上哪些國家夸贊狼。在倡導語文專題學習的過程中,我校語文教師已經肩負起課程建設者和開發(fā)者的重擔,唯有此,語文跨學科意識才會真正帶入我校語文教學活動當中。[4]
第三,教學方式、教學活動方面,同樣能夠體現(xiàn)“跨學科”理念。專題教學一改傳統(tǒng)的單篇、講授教學,而是根據(jù)亟待解決的“根問題”,篩選、整合各類學習材料,同時運用發(fā)現(xiàn)學習和隨即介入的教學法,實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個性化學習。教學活動不僅停留在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方面,而是積極與其他學科融合,從而成為一個閱讀者,乃至思考者、思想者。
1.與美術學科融合。在以部編版七年級上第二單元課文為基礎文本的“至愛親情專題”中,為了更好地品味《背影》中父親爬月臺的動作描寫,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為這段描寫畫多格漫畫。這種化抽象為具象的學習,學生不僅興致盎然,更能感受到父親的艱難,從而體會到父親濃濃的愛意。與美術學科相整合,可以極大地增強感知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與音樂學科融合。“文以載道”,“歌以詠志”,詩與歌在古代本就是一體二形。央視的《經典詠流傳》欄目便將傳統(tǒng)詩詞經典與現(xiàn)代流行相融合,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在語文版八年級下的古詩專題中,我校語文課堂就借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背誦、品鑒古詩。歌曲的歌詞可以是整首詩詞的形式,也可以將古詩詞嵌入到現(xiàn)代歌詞之中,無論何種形式,都是學生合作創(chuàng)作。與音樂學科相整合,不僅踐行了專題學習中“讀-思-寫”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3.與戲劇學科融合。戲劇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受理解力、肢體表現(xiàn)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審美能力、自信心等綜合素養(yǎng),而語言表達能力、感受理解力、思維能力等同屬語文學科的范疇,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中加入戲劇活動,十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桃源故夢——陶淵明專題”中,特此設計了《桃花源記》劇本的編寫與戲劇的編排活動,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淵明,以及《桃花源記》的深刻寓意,并提升了學生語言表達、感受理解、思維、創(chuàng)新、團結合作等能力。
4.與理科學科融合。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融合不僅如前文所說,體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上的融合,還體現(xiàn)在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的借鑒方面。例如在開展以部編版八年級下第一單元課文為基礎文本的民俗專題過程中,會加入課外活動實踐課,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記錄、查閱文獻資料等形式探究東北的民俗、風俗,進而整理出內容豐富精彩的調查報告。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發(fā)展了學生的調查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了解當?shù)氐娘L俗,以此獲得成就感、自豪感。
經過教學探索,跨學科視域下的初中語文專題學習不僅整合了各學科知識,使知識更加的系統(tǒng),同時借鑒了各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校師生在此過程中,體會到了合作教學、資源共享的樂趣,同時也提升了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一言以蔽之,跨學科視域下的初中語文專題學習,對于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人文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逆轉語文教育的式微之勢,實現(xiàn)語文課程的重大變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