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杰
(云浮市云安區(qū)石城鎮(zhèn)紅山小學 廣東云浮 527300)
語文是學習語言和文化的學科,而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積淀,這兩樣東西的本源都來自生活,所以語文學習脫離不了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生活,讓語文學習服務于生活,讓生活之水滋潤語文課堂。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將語文教學與生活融合起來,從而豐富語文教學并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要真正實施生活化教學,絕非在語文教學中添加幾個生活案例那么簡單,為了讓語文生活化教學教出成效、結出碩果,筆者對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語文要與生活聯(lián)系的理念逐步為廣大教師所接受。然而新理念實施過程中,明顯遇到現(xiàn)實的阻力。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并不愿意讓孩子過多參與生活,唯以讀書為第一要務,并不支持生活化教學[1]。同時,學校施行素質(zhì)教育多年,但應試教育“分數(shù)至上”觀念仍然根深蒂固,為了讓學生獲得體面的分數(shù),并在學習中專注課本,不少教師也不想在生活化教學中給予學生太多自由。例如一位老師介紹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4單元《火燒云》授課經(jīng)歷時,這樣講:教師通常會利用多媒體展示火燒云各種圖片,但之后就要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回課文中,因為學生對火燒云非常好奇,所以思維會長時間停留在火燒云畫面上,那就不能及時回到課文的理解上了。
在看待生活化教學方面,學校和教師都是支持的,但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們的認識還是不充分的。主要是給學生多少自主權的問題,如果放任學生自由發(fā)揮,那么上述《火燒云》老師的擔憂就會成為事實,但不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很難體現(xiàn)出來,所以生活化有個“度”的問題,把握好這個“度”是一個難題,也是生活化教學的關鍵。例如學習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第13單元《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在全文總結時教師一般會向學生提問“學過這篇課文,你認為這是一只怎樣的烏鴉”,有學生會說“這是一只聰明的烏鴉,它會自己想辦法喝到水”,但是也有學生會說“這是一只不講衛(wèi)生的烏鴉,它把石子丟在里邊,會生病的”。如果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一味認可,雖然尊重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但卻背離了這篇課文自身的教育價值。
教學情境一般指作用于學習主體,并使其產(chǎn)生情感反應的的客觀環(huán)境。生活化教學情境是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挖掘素材,通過模擬其生活產(chǎn)生的教學情境,這種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但是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還要貼近學生生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并產(chǎn)生較好的效果。例如講授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秋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和學生聊聊秋天的景象,如何知道秋天來了。由于華南地區(qū)四季常青,樹木落葉的景象自然不會像北方地區(qū)那么鮮明,但是秋高氣爽、涼風習習還是很有特點的,所以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各地秋景圖,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并引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注意。再如講解成語“欣喜若狂”時,教師設置一個問題情境“你經(jīng)歷過最激動、最興奮的事是什么”,有學生說“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又有學生說“意外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等等。教師順勢提問“能不能把當時激動的心情再現(xiàn)一次”,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說“能”。此時教師可以提出最后一個問題“現(xiàn)在的心情用什么成語形容最恰當”,“欣喜若狂”立即有學生脫口而出。
教師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并將其巧妙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可以將課堂上原本乏味的知識轉化為令學生感到親切、興奮、好奇的事物,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樂學[2]。對于小學生而言,僅憑教材上的文本資源難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而且還會局限他們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如果利用多媒體資源、紙質(zhì)資源和傳統(tǒng)文化資源等,可以極大地豐富語文教學。例如大型電視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教師將這種資源記錄下來給學生看,遠比口頭說教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書籍報刊同樣也是生活的寫照,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讀書會活動,并將書籍進行分類,然后在每次讀書會上安排學生閱讀和摘抄,這樣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從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背景故事中挖掘文化素材,再結合學生生活體驗,教學效果同樣很好。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時時見生活。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熱愛生活,還要應用于生活。語文回歸生活,就是要學以致用,并展示語文的精彩。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結合學生生活的典范,例如一年級上冊的《小書包》、《升國旗》、《影子》、《大還是小》等。在學習《小書包》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小書包》,每一個同學都有一個小書包,你們能不能告訴我,你們的小書包里都有些什么呀”,這樣學生在學習這節(jié)課時精力就很集中。新版教材刪除了《自選商場》這篇課文,其實這篇課文也是聯(lián)系生活的好素材,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跟隨父母去市場或超市認識更多的漢字,從各種商品、招牌、廣告、路牌中認識新字詞,既完善了識字教學體系,拓寬了識字渠道,也感受到了語文的精彩。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并且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這是語文教學聯(lián)系生活并關注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具體寫照。但是語文生活化不應片面狹隘地理解,否則就會流于表面化和庸俗生活化,從而偏離了語文學科特性,并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提升。
[1]鄧朝暉.在生活的土壤中培育語文的種子——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探討[J].教師,2017(9):34.
[2]鄭恩惠.返璞歸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時代教育,2016(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