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艷
【關鍵詞】 綜合性學習;問題;實施過程;
探究;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24—0076—01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以語文課程的整合為基點,在實施小學語文課程過程中,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與協(xié)調發(fā)展,通過學生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形成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和各科知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使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能力、獲得經驗,逐步形成主動探究、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
一、當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存在的問題
1. 思想認識不到位。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語文學習只是拼音、識字、閱讀、作文,是裝飾,是添頭,可學可不學,淡化和削弱了綜合性學習“必修”的地位。再加上認為學校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無從考查,因此不夠重視。
2. 資源不豐富。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過程中,對語文學習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夠,過于依賴語文課本,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開展學習的唯一依據,缺乏課程開發(fā)意識。
3. 不重視實施過程。部分教師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作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對過程中教育價值發(fā)掘不夠,缺乏及時的評價、激勵和督導。很多教師僅僅抓住了表達交流(成果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而表達交流時,又側重于對成功成果的展示,而不是將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及反思進行大膽展示。
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的地方
1. 綜合性學習要注重綜合。目標體現(xiàn)了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結合,體現(xiàn)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體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綜合,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生活的聯(lián)系。
2. 綜合性學習要注重實踐。綜合性學習提倡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結合,強調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墩n標》在目標中提到的留心周圍事物,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熱心參加校園、社區(qū)活動,策劃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等等,都體現(xiàn)了注重實踐的精神。
3. 綜合性學習要注重探究。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產生探究的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上述目標強調了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并學習搜集資料、進行探究,努力解決問題。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重要作用。
4. 綜合性學習要注重過程。上述目標一般不指向某種知識或能力的達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及要求,主要指向過程。因此,綜合性學習主要不在于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不在于解決問題的結果,而在于能否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主動探索問題;主要不在于在活動中發(fā)揮多大的作用,而在于是否積極參與活動和善于合作;主要不在于學到什么思想和方法,而在于能否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5. 各個學段目標要相互聯(lián)系而有梯度。比如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第一學段側重于“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第二學段要求“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第三學段則要求“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6.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不同于“課外活動”或“語文實踐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在語文課程體系學習中展開的,所有的活動內容都與語文相關,否則就不是語文綜合性學習了。而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直接面向學生的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會,它沒有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盡管它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種知識,但它不受體系化知識的限制。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方式以調查、訪問和各種形式的表達為主,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方式則因活動主題而具有多樣性特點。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不能忽略了語文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盲目地引入不少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把綜合性學習組織為“科學活動”、“史地活動”、甚至是“合唱活動”等,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宗旨。因此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為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服務。而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目的要更直接地指向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
7. 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性學習評價?!墩n程標準》(最新修訂版)中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tài)度和參與程度;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否根據占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xiàn);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發(fā)現(xiàn)差異。對不同于常規(guī)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Z006)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