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媛
摘 要:隨著航運業(yè)的發(fā)展,船舶污染對海洋造成的損害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為此,國際社會先后出臺三大國際公約。我國目前尚未有船舶污染損害賠償方面的專門立法,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又過于原則化,法律之間的規(guī)定也并不完全一致。應當在未來編纂民法典和修改《海商法》時,增設有關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恼鹿?jié),確立無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
關鍵詞:船舶污染損害賠償 歸責原則 無過錯責任
當今世界發(fā)展日新月異,經(jīng)濟全球化對世界范圍內(nèi)生產(chǎn)資料的交換速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作為重要運輸方式之一的船舶運輸無疑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航運事業(yè)的興隆,船舶污染所引發(fā)的的一系列問題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為了保護海洋環(huán)境,國際社會開始試圖通過立法手段解決船舶污染問題。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擬以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為切入點,尤其是民法的歸責原則理論在船舶污染損害賠償中的運用,重點探討在我國日后制定有關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姆蓵r應確立何種歸責原則的問題。
1.歸責原則的含義
關于“歸責”的含義,理論界的意見頗不一致。張新寶教授認為,“所謂歸責,即確認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蓖趵鹘淌谡J為,“歸責的含義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實發(fā)生后,應依何種根據(jù)使其負責,這種根據(jù)體現(xiàn)了法律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應以行為人的過錯還是應以已發(fā)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準,抑或以公平考慮等作為價值判斷標準,而使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正如對“歸責”含義的看法莫衷一是一樣,學者對“歸責原則”的概念也有著不同理解。對此,筆者比較贊同張新寶教授的觀點,在張教授看來,“侵權責任法中的歸責原則,是對于各種具體侵權案件的可歸責事由(責任基礎)進行的一般性抽象,抽象出同類侵權行為共同的責任基礎。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責任基礎一般抽象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p>
2.國際公約規(guī)定的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
關于船舶污染損害賠償,主要有三大國際公約:1992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2001年《國際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和1996年《國際海上運輸有毒有害物質(zhì)損害責任和賠償公約》。
在這一問題上,三大國際公約保持了高度一致,即對有關船舶污染損害侵權行為的歸責,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易言之,只要某艘船舶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損害,除法定免責事由外,該船舶所有人就要承擔賠償責任,不論其存在過錯與否。
3.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
我國加入了1992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但在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膰鴥?nèi)法方面,尚未制定專門法律,目前的相關立法主要有:
3.11987年《民法通則》和2017年《民法總則》
《民法通則》在第117條規(guī)定了一般侵權的民事責任:“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并應當賠償損失?!痹诘?24條規(guī)定了環(huán)境侵權的民事責任:“違反國家保護環(huán)境防止污染的規(guī)定,污染環(huán)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笨梢姡睹穹ㄍ▌t》的這兩條規(guī)定都是十分原則性、抽象性的,對環(huán)境污染的基本歸責采取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
最新的《民法總則》在第176條關于民事責任的承擔僅僅只有一句概括式規(guī)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從中,并不能發(fā)現(xiàn)所確立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亦或是其他。
3.2 2010年《侵權責任法》
《侵權責任法》將環(huán)境侵權問題規(guī)定在了第八章“環(huán)境污染責任”,該章共有四條,在首條(第65條)規(guī)定了責任人對環(huán)境污染承擔無過錯責任:“因污染環(huán)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3 2000年《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
《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將船舶污染損害賠償問題單設為第八章“防治船舶及有關作業(yè)活動對海洋環(huán)境的污染損害”,并在第九章“法律責任”的第89條確立無過錯責任原則:“造成海洋環(huán)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蓖瑫r規(guī)定:“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huán)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如果船舶污染損害完全是因第三者的過錯造成的,由該第三者排除危害和承擔責任,原責任者可以免責。
3.4 1993年《海商法》
《海商法》并未對船舶油污損害賠償?shù)膯栴}作出專門規(guī)定,僅在第十一章“海事賠償責任限制”的第208條“非限制性債權”中提及了有關油污損害的賠償問題?!逗I谭ā返?08條第(二)項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規(guī)定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適用本章限制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鄙暄灾瑢τ诖拔廴緭p害賠償問題,如果屬于“我國參加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規(guī)定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范圍,船舶所有人不能援引《海商法》第十一章的規(guī)定用于救濟與抗辯,只能適用《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當然,對于不含有涉外因素的普通船舶污染損害賠償事件,仍然可以適用《海商法》第十一章。
4.對完善我國船舶污染損害賠償立法的構想與建議
我國的現(xiàn)行立法,沒有專門船舶污染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只在《民法總則》(《民法通則》)、《海商法》等法律中零散存在一些對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囊话阋?guī)定,這顯然無法滿足海事司法實踐的需要。
4.1對修改現(xiàn)行法律的構想
第一,在未來制定《民法分則》時設立“債權(法)編”,將“環(huán)境污染責任”置于“侵權之債”一章中。筆者認為,應當在《民法分則》中明確規(guī)定環(huán)境污染的責任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及其免責事由等其他具體事項。
第二,在將來修訂《海商法》時將“船舶污染損害賠償”單設一章。也就是增加“船舶污染損害賠償”章,確立“誰漏油、誰負責”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并規(guī)定含有涉外因素的船舶污染案件適用我國參加的有關國際公約,對于一般的船舶污染案件適用《海商法》或其他國內(nèi)法律、法規(guī)。
4.2對確立船舶污染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的建議
針對船舶污染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雖然我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等法律中規(guī)定的是無過錯責任,但是,我國理論界的學者更多地認為,嚴格責任與無過錯責任并無本質(zhì)不同,在表述上更偏愛使用“嚴格責任”這一歸責原則。[]但是,在筆者看來,還是應當使用“無過錯責任”才更為準確和嚴謹,理由如下:
第一,二者的概念并不相同。無過錯責任,顧名思義,是指無論行為人主觀上有沒有過錯,只要法律規(guī)定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人就應承擔法律責任。嚴格責任,根據(jù)《牛津法律大詞典》的解釋,是指一種比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而負責的責任標準更為嚴格的責任標準,這個責任標準通常是由制定法規(guī)定的,如果制定法規(guī)定的應當避免的損害事件沒有避免,責任人就必須負責,而不論其抗辯稱盡到了怎樣的注意義務和采取了怎樣的預防措施。
第二,二者的適用范圍也存在一些差別。在英美法系,嚴格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約等于大陸法系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加上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范圍。但是,在各國的環(huán)境污染損害的立法中,一般是不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如果在未來修改有關船舶污染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時一律使用“嚴格責任”,會使人們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誤以為在船舶污染領域,既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也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中國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3]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司玉琢.海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5]韓立新.船舶污染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