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芳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對初產婦自然分娩實施無保護助產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初產婦86例,隨機法分組后護理,對照組予以會陰保護助產護理,研究組便實施無保護助產護理,對比兩組產婦護理后的并發(fā)癥、疼痛情況。結果:相較對照組,研究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更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疼痛評分明顯更低(P<0.05)。結論:使用無保護助產護理方法予以初產婦自然分娩護理,可減輕疼痛感、降低并發(fā)癥,應用效果良好。
【關鍵詞】 無保護助產護理;初產婦;自然分娩;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178-02
前言:雖然近些年剖宮產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臨床上仍更提倡讓產婦自然分娩來保障母嬰健康,產婦在自然分娩過程中易發(fā)生會陰側切、會陰撕裂等情況,會增加產婦的疼痛感,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十分必要[1]。常規(guī)的助產護理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產婦的疼痛感得到緩解,但產婦仍容易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總的來說并不算理想,與此相比無保護助產護理的效果更為明顯[2],因此本研究選了于我院進行分娩的初產婦,期間給予無保護助產護理,探究干預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3月—2017年8月這段時間,將我院所接收的86例分娩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方式,共將其分成研究組、對照組,每組是43例。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9.03±2.3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6±0.78)周,體質量63~76kg,平均(69.54±2.23)kg;研究組年齡23~37歲,平均(30.02±2.34)歲,孕周38~42周,平均(40.05±0.76)周,體質量64~77kg,平均(70.53±2.22)kg。對比產婦的資料信息,顯示數(shù)據(jù)間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產婦均為出初產婦;②在征得所有產婦知情同意并表示自愿參與后,本次研究開始展開。
排除標準:①有妊娠合并癥、瘢痕子宮、過期妊娠產婦;②患有嚴重心肝腎等的臟器功能障礙疾病、精神性疾病的產婦[3]。
1.2 方法 對照組:對產婦行常規(guī)會陰保護護理。取仰臥位,將產婦的床頭抬高,助產士在產婦的右側站立,在露出胎頭時便要應用右手脫肛法對其會陰進行保護,并予以抬頭整理,過程中盡量對產婦的分娩速度加以控制,完成分娩后助產士將其雙手松開。分娩過程中,若需切開產婦會陰,則需在胎頭露出約4cm左右時,開始實施手術。
研究組:實施無保護助產護理。分娩期間,醫(yī)生與助產士要確保胎兒的抬頭自然娩出,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產婦會陰的損害,在胎頭露出后助產士應對產婦實施宮縮期哈氣指導,告知其在宮縮的間歇期予以屏氣,如此反復以對擴張進行引導。當胎兒著冠一半時助產士可從旁協(xié)助使用潤滑劑,完全著冠時予以胎頭俯屈,同時將手指放置于胎頭前處,輔助其進行緩慢的下降。另外,在產婦宮縮間歇期,助產士需幫助產婦予以腹壓,對胎兒的分娩速度加以控制,無需予以會陰保護。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疼痛評分情況,整理完所有收集到的資料后再行詳細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專業(yè)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資料后進行整理,計數(shù)資料%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t檢驗。在P值<0.05時,代表數(shù)據(jù)對比有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65%,低于對照組的20.93%,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的疼痛評分比較 研究組產婦疼痛評分為(2.01±1.36)分,對照組為(4.98±1.56)分,對比對照組研究組明顯更低,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t=9.410)。
3 討論
自然分娩易導致產婦會陰撕裂的情況發(fā)生,常規(guī)的會陰保護護理能夠幫助其軟產道擴大、使分娩阻力降低,讓產婦得以更加快速、順利的完成分娩過程,雖具有較好的助產分娩效果,但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弊端,此種護理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婦的會陰、直腸括約肌造成損傷,使產婦感受到很大的疼痛感,而且增加了產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再加上較大面積的會陰保護,會使其會陰擴張受到一定的影響[4]。而對比常規(guī)會陰保護護理,無保護助產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更好,在助產士的幫助下能夠對胎兒的分娩速度予以有效的控制,且在此期間無需其他干預措施的實施,助產士可對產婦會陰伸展性加以利用,從而使會陰接觸面積過大的問題予以有效的改善,幫助胎兒更加順利的娩出。根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對產婦實施無保護助產護理能夠很大程度上減輕其分娩中的痛苦,降低會陰側切、會陰撕裂的發(fā)生幾率,使分娩時間縮短,能夠讓胎兒更加快速的娩出[5]。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行無保護助產護理干預后,產婦出血及尿潴留等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因此便可說明該種護理模式應用在產婦分娩中的臨床價值更高,可使產婦的分娩過程更加順利、痛苦更少。
綜上所述,對初產婦自然分娩實施無保護助產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幫助產婦更加安全順利的臨床分娩,因此十分值得被廣發(fā)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雯瑤. 助產責任制護理模式配合體位干預對初產婦負性情緒及產程的影響[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 13(13):1885-1887.
[2] 余林玲, 李云, 何燕. 連續(xù)性助產服務護理對初產婦自然分娩率、選擇非藥物鎮(zhèn)痛分娩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7, 21(14):113-115.
[3] 劉嘉, 馮世萍, 陳銘紅,等. 應用標準化助產流程對初產婦自然分娩影響的研究[J]. 護理管理雜志, 2016, 16(2):123-125.
[4] 駱淑清. 氣囊仿生助產模式對孕婦自然分娩的促進意義[J]. 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 2016, 19(10):1493-1495.
[5] 閔輝, 張錚, MINHui,等. 改良式助產手法在低危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應用[J]. 上海護理, 2016, 16(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