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民,黎茶林,潘 揚
(湖南師范大學 a.公共管理學院;b.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提到:“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袊竿澜绺鲊坏?,開拓更加廣闊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共同開創(chuàng)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在國家和社會組織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網絡信息化教學取得巨大的成就。當MOOC風靡全球,迅速推進教學方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如學習注冊率高、完成率低,學習自覺性問題、考核誠信問題、學習過程中師生不能深入交流及高校抵制等問題。這些問題都促使學界重新考量MOOC教學與傳統(tǒng)學校的關系問題以及如何才能夠實現(xiàn)兩者相互融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針對MOOC凸顯的問題,新的在線學習形式不斷涌現(xiàn),如“SPOC、Mata-MOOC、DLMOOC、 MOOL、MOOR和DOCC等。”[1]SPOC模式是對MOOC模式的繼承與發(fā)展,它以小規(guī)模和限制性受到諸多高校青睞,眾多高校紛紛開始嘗試“翻轉課堂+SPOC”的教學改革實踐。
SPOC最先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OOC實驗室主任Armando Foxt提出,他認為:“Small指學生規(guī)模一般在幾十人和幾百人之間,Private 指對申請參加課程的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與 MOOC 相比具有前置的申請過程和嚴格的審批流程?!盵2]羅爾夫·霍夫曼認為:“SPOC=Classroom+MOOC,”[3]這說明SPOC已經被當做課堂教學與在線教育的融合,它能夠促進MOOC在大學課堂上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對于SPOC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從字面意義上來說沒有什么爭議,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的縮寫,意為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或小規(guī)模私人在線課程。Small指學生規(guī)模比較小,一般在幾十人到幾百人之間;Private指對學生申請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只有符合條件的學生才能被納入SPOC,故有一定的私密性,祝智庭教授將其譯為“私播課”。Online指的是網絡,而Course指的是課程。但從其具體形式理解SPOC的內涵,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學者將其視為一種教學模式來研究,還有學者將其當做一種學習方式來探討。
(一)SPOC是一種教學模式
學界主要將SPOC視為一種教學模式并主要從教學模式設計和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剖析。在教學模式設計方面,學者賀斌和曹陽率先提出基于SPOC的“時間—空間—學習形式”的關系結構,探討了SPOC中的學習理論,用來指導SPOC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同時他還總結了SPOC的六大優(yōu)勢:“模塊化的微講座與精準的自測問題、項目化或問題化設計、選擇性的時間調換、專注于高價值活動的教師時間、大數(shù)據(jù)分析、翻轉課堂?!盵4]學者陳然和楊成設計了基于SPOC的混合學習模式并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設計了應用案例,他在文中說明了:“SPOC學習模式的設計原則,設計基本流程和需要準備的資源等?!盵5]學者林曉林認為:“SPOC 環(huán)境下學習者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構建,并通過研究案例與實證分析證明融合企業(yè)員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和策略的SPOC能夠提高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與方法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盵6]此類定義主要是從教育者的角度,將SPOC作為混合式教學的典型代表,重點考察SPOC教學設計和應用案例設計,歸納總結了SPOC模式實踐的經驗,拓寬其應用范圍,但僅僅將其作為教學模式來研究,過于凸顯教育者主導地位,而容易忽視學習者主體作用及高校應該如何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轉變。
(二)SPOC是一種學習模式
從學習者角度考量,有學者認為SPOC教學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如曾明星等學者認為從MOOC到SPOC,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式的建構。深度學習是指“新知識的獲得或技能的掌握必須經過一步以上的學習過程和高水平的分析與加工,學生才能以改變思想觀念、自我控制力或行為的方式來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盵7]智淑亞認為:“SPOC有‘多元智力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支撐?!盵8]學者陳宇闡述了參與SPOC網絡學習的優(yōu)勢,即“強調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途徑、過程和情境;延續(xù)了傳統(tǒng)網絡教學的可靠性、時效性、交互性;使得在線學習的方式更加靈活,增強了學習效果;保持學生一致的進度;能夠進行身份驗證?!盵9]學習者經歷自學階段、完成作業(yè)、課堂討論之后才能完成對知識體系的建構。顯然,此學習模式更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要求,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習者做出適當?shù)恼{整。從教師角度來看,SPOC是可以將其運用到自己教學改革中的教學模式。SPOC要求學習者不僅要參與小規(guī)模網絡學習,也需要通過其他渠道如在線討論,或線下混合式教學(含翻轉課堂)實現(xiàn)SPOC,實現(xiàn)“網絡學習+補充交流”模式。學界應將其視為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的“結合體”,注重多視角剖析其基本內涵,力求促進教育者與學習者的互動提升。
SPOC作為MOOC的衍生物,它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其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學習文化改革與創(chuàng)新、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教學研究深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自誕生以來,對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教育質量、考核機制、教師角色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學者田生湖、趙學敏認為,“SPOC模式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學習與翻轉課堂的方法,先讓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知識單元的內容,而在師生面對面的課堂上集中精力解決學生線上沒有‘消化’的問題。”[10]江毅認為SPOC的優(yōu)勢之一是支持混合式學習,“SPOC能將在線課程有機的融入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11]教師在實驗SPOC時,更愿意嘗試靈活、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課程講座。SPOC模式更新了高校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滿堂灌”轉換到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虛擬與面對面教學相融合。在信息化和數(shù)字化時代背景下,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趨勢。此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終身學習技能,也有利于將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講課、批改作業(yè)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而將有效時間用于提高學生能力和解答學生疑惑,這必將改善教學質量。同時,SPOC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成本投入低,見效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但其它在線教育形式(如SOOC、MOOR等)快速發(fā)展也對SPOC模式構成嚴重威脅。
(二)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SPOC教學模式能極大地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何欽銘教授認為,“MOOC/SPOC課程的建設和應用不僅是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和面向社會的服務,而且可以全面推進高等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盵12]學者劉麗、李玉霞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認為,“SPOC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它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的質量?!盵13]康葉欽認為,“SPOC推動了大學的對外品牌效應,促進了大學校內教學改革,提高了校內教學質量?!盵14]SPOC教學模式繼承以系統(tǒng)教學為特色的傳統(tǒng)教育,同時也結合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chuàng)新。學習者在課前結合MOOC平臺先完成自主學習,在面授教育中針對性地開展疑難問題研討、協(xié)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教師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從多視角認識和分析問題,促使學習者結合自主學習內容解決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審視SPOC教學模式實效時,還需要學生網絡信息素質問題,即學習者要能夠熟練的運用相關技術的能力、掌握信息化學習的方式方法、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個人特質等問題。
(三)對考核機制的影響
SPOC教學模式有一套獨立的考核機制以及評價機制,這無疑也是其優(yōu)勢所在。學者田生湖和趙學敏認為SPOC模式會改變高校的考核機制,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課程資源’的考核、‘教師考核’、‘教學過程’的考核以及‘學生’的考核”四個方面。趙慶聰認為SPOC的優(yōu)勢之一是“科學評價,加強了對學習過程的管理。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再主要依據(jù)最后的期末考試,而是隨著課程進度,分階段進行,加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評價的形式也多樣化了,由線上、線下綜合構成,線下又包含了教師和學生評價兩方面。”[15]左娜等認為,“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在SPOC模式下,變得更為嚴格且有據(jù)可依。開始依據(jù)更多的評價指標來衡量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果。”[16]學者張永林和肖鳳翔提到,“SPOC綜合了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反映了第四代評價的理念,即評價是通過協(xié)商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建構’?!盵17]綜上,SPOC教學考核機制應該涵蓋對課程資源、教學過程、教師教學以及學習考核,然而目前學界對其考核機制變化的研究重點還停留在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方面。未來SPOC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從重視總結性評價轉變到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也將發(fā)展實現(xiàn)考核評價依據(jù)也應趨向多樣化,要從課程資源、教學過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方面的考核綜合起來,具體包括課堂出勤情況、期末成績、課堂討論參與度、網絡學習時間記錄、課程平臺的活躍度等。
(四)對教師角色的影響
學者田生湖和趙學敏認為SPOC會改變教師角色,“將其從‘權威的教學者’的枷鎖里解放出來向‘平等的助學者’的角色轉變,”[18]它要求教師掌握新技能,實現(xiàn)新的專業(yè)發(fā)展。張姝闡述了SPOC環(huán)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即教師角色實現(xiàn)了“課程參與者到課程的設計者、課程內容的教授者到學習者、課程評價的角色者到課程評價的參與者”[19]的轉變,作者采取案例分析法對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原因進行了實際性的分析,提出教師應該適應客觀的環(huán)境,不斷提升自己。SPOC能夠很大程度上減輕教師重復性勞動,不斷提升與改進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含量。教師可利用平臺數(shù)據(jù),運用多種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SPOC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積極適應客觀變化的教學環(huán)境,適應新的角色設定。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著教授者角色,而在SPOC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將自己置于一種學習者和參與者的角色設定之下,陪伴與引導學生學習,科學設計課程內容,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因而廣大教師需要就如何實施設計課程、組織學生討論、科學評價學生。
SPOC是課堂教學與在線教育的融合,諸多高校為促進教學方式快速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紛紛從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效果評價三個主要方面開始了SPOC教學的實驗與探討。
(一)教學資源開發(fā)
開發(fā)教學資源是實施一門新課程教學的起點,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SPOC也不例外。學者賀斌和曹陽認為,“一是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框架性問題、反思性問題、記憶性問題;二是在SPOCs中增加協(xié)作學習元素;三是在SPOCs中融入具身認知和延展認知;四是利用學習分析提升SPOCs的教育價值?!盵20]此觀點為SPOC團隊開發(fā)設計課程資源提供了正確的方向與動力。學者智淑亞、高素美闡述了“SPOC的教學資源開發(fā)與設計,具體包括課程簡介、課程大綱、學時、課程視頻、實驗指導書、實驗視頻、課程設計指導書和任務書、網絡作業(yè)、疑難解答數(shù)據(jù)庫等?!盵21]此類觀點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教學資源設計的大綱,以供設計團隊在甄選的基礎上選擇自己需要呈現(xiàn)的內容進行設計開發(fā)。學者們就SPOC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方式、內容結構、具體內容等都做了較為詳盡的描述,讓眾多教學實踐者能夠深入了解SPOC教學資源有哪些及應該如何做,但開發(fā)教學資源需要設計團隊整體布局,需要綜合考慮線上、線下及后續(xù)實施教學時的各方面要素。因此,它要求設計團隊參與人員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系統(tǒng)建構學習體系的能力等。
(二)教學活動設計
學者楊麗、張立國以“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為個案,從“前端分析、學習資源設計及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活動設計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教學設計?!盵22]呂婷婷、王娜基于SPOC+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的平臺對大學英語翻轉教學進行了探究,主要從構建基礎與原則、總體框架、內涵分析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學者趙浚認為:“課前進行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課上確立以思想啟迪為取向的教學目標、課后進行以綜合測評為依據(jù)的整體考量。”[23]教學活動設計是課程教學的關鍵,教學活動設計得好,教學效果才能最佳,教師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才能最活躍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之中。綜上,學者們主要從三個方面研究SPOC教學設計:一是從不同課程的角度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而具體設計;二是按不同時間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階段來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三是按學生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設計不同教學活動,主要是線上和線下兩種環(huán)境。教學活動設計是需要考慮多重因素的系統(tǒng)工程,如要考慮學生需求、教學環(huán)境等。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必須有一系列的前端分析,需要有相關的教學理論指導,如此方能使得設計的教學活動更科學、更有效。
(三)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評價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是教師改進教學和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現(xiàn)實依據(jù)。SPOC教學模式也同樣需要科學的評價機制來考核教學效果。呂婷婷認為“SPOC+數(shù)字化寫作資源平臺以定位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盵24]還有學者認為:“學習者甚至可以通過視頻教學,在線測評、同伴互評、在線小組討論及論壇討論等環(huán)節(jié)開展學習?!盵25]學者們都一致認為以SPOC教學平臺大數(shù)據(jù)來分析學習效果,能夠通過學習分析技術所生成的同步、異步反饋為學習者量身定制了個性化、可視化的學習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和師、生、平臺之間的實時互評,能多維化、立體化清晰地反映教學效果。同時,學者們也認為SPOC的教學評價應該是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前期研究成果為后期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依據(jù),由此可以對研究問題的未來發(fā)展做出展望。學者羅九同等認為針對當前國內高校MOOC建設的浪潮,SPOC的發(fā)展還有幾點需要注意,即“MOOC也要為在校學生服務、加強SPOC應用的教學設計、加快教師角色的轉變?!盵26]學者聶勇闡述了SPOC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中的發(fā)展前景,即“思政課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教材體系向SPOC教學體系的轉變及提升對互聯(lián)網技 術的應用能力?!盵27]包國章等學者提到在線課程教學(包括SPOC問題)問題,即“教育理念需要轉變、證書及學分認證問題、習題及考試和如何解決學生畏懼慕課的心理?!盵28]薛云、鄭麗認為,“翻轉課堂的改進方向,需要優(yōu)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實用性、進一步改進學生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及掌握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度’,科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盵29]
SPOC教學實施需要強大的網絡技術作為支撐,因而主要應用于操作性較強的理工科課程和文科類專業(yè)課程。高校最先開展實驗的就是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課程。研究者探討SPOC在具體學科中的應用,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追求最佳教學質量。但是,以SPOC為代表的翻轉課堂模式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因而需要擴大學生樣本的數(shù)量及范圍,延長研究的周期,深入研究其廣泛性和有效性,以便進一步地為高校教育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證范例,并在這些范例和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總結探索出其本身所固有的規(guī)律,更好地促進其自身的發(fā)展。
SPOC教學可以說是MOOC發(fā)展的一個分支,對它的研究要比MOOC晚。目前,研究成果大多為期刊論文,還沒有專門的學術論文或著作,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的特點:一是SPOC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近三年,且將MOOC與SPOC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多,且研究成果增長較穩(wěn)定。大量關于SPOC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其著眼點都是基于對MOOC弊端的反思,這也是SPOC教學研究的主要動力與現(xiàn)實要求。但也要綜合考慮SPOC產生的實際的條件與特定的基礎,即高校教學改革的現(xiàn)實需要及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學習興趣的現(xiàn)實情況;二是對SPOC的研究多以具體的教學實踐或教學設計為基點。SPOC是MOOC的產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分支,是基于MOOC的課程設計和傳統(tǒng)教學設計在揚長避短的前提下進行的有機結合。研究成果大多以教學設計步驟、原則及教學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缺乏技術支撐方面的研究;三是SPOC的應用課程多以操作性強的理工科課程和文科類課程(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居多。如理工類計算機專業(yè)課程與師范生的教育技術類課程等,但此類課程大都注重從教學模型設計入手,而缺乏理論性課程SPOC模式的實踐。
在后續(xù)的研究中要善于規(guī)律總結和理論探究,應努力嘗試在通識類課程和公共課程中應用SPOC。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系統(tǒng)、全面地深入研究SPOC教學在某一科學中的應用,尤其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SPOC應用研究更為重要。第二,實踐研究方面需要進一步拓展SPOC模式的實踐范疇。未來SPOC模式將逐漸從高校慢慢轉移到中小學校園。相信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基礎教育運行規(guī)律的SPOC平臺和運行方式,在未來也可以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和新戰(zhàn)略,在基礎教育領域掀起新熱潮。第三,對教學規(guī)律的探索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更是為了提高全社會的學習效率和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筆者認為探討SPOC模式在其他社會化學習活動和技能培訓中的具體應用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SPOC模式作為一種適應終身學習氛圍和學習型社會的學習方式值得在全社會推廣,如教師的研修活動或其他技術職工的技能培訓等。
[1]祝智庭.“后慕課”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N].中國教育報,2014-05-21.
[2]Armando Fox.From MOOCs to SPOC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3(12):38-40.
[3]Rolf Hoffmann.MOOCs-Best Practices and Worst Challenges[EB/OL].http://www.aca-sec retariat,2013.
[4]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22-28.
[5]陳然,楊成.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5):42-67.
[6]林曉凡,等.基于SPOC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 (10):46-51.
[7]Eric Jensen,Le Ann Nickelsen.深度學習的7種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智淑亞,高素美.基于SPOC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2):95-101.
[9]陳宇.提升學生參與 SPOC 網絡學習積極性的思考[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6(7):165-166.
[10]田生湖,趙學敏.在線教育對高校教學及其師生的影響[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1-4.
[11]江毅.SPOC應用于課堂教學SWOT分析[J].資源建設,2015(1):79.
[12]何欽銘.通過MOOC/SPOC課程推動教學方法的根本變革[J].計算機教育,2016(1):10-11.
[13]劉麗,李玉霞.SPOC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6(3):80.
[14]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15]趙慶聰.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中的應用——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6(3):74.
[16]左娜,等.SPOC——對MOOC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反思[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8.
[17]張永林,肖鳳翔.SPOC:MOOC與校園課程的深度融合[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5(18):16.
[18]田生湖,趙學敏.在線教育對高校教學及其師生的影響[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1-4 .
[19]張姝.SPOC環(huán)境下教師角色的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93):6-7.
[20]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22-28.
[21]智淑亞,高素美.基于SPOC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現(xiàn)代化[J].2015(12):95-101.
[22]楊麗,張立國.SPOC在傳統(tǒng)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模式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6(5):56-62.
[23]趙浚.SPOC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5(9):139-142.
[24]呂婷婷.基于SPOC+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5):85.
[25]李超民,張建平.我國高校慕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7(2):149.
[26]羅九同,等.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6(5):132-137.
[27]聶勇.后MOOC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SPOC教學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6):67.
[28]包國章,等.“人文視野中的生態(tài)學”在線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6(1):65.
[29]薛云,鄭麗.基于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6(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