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桂桃
背景:中小學教科研是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創(chuàng)立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活動。令人痛心的是,中小學教科研卻充斥著虛假之風。除了被人詬病已久的臨時抱佛腳式“寫”課題,校長(書記)不動筆卻成“第一作者”,也是一個公開的秘密。(8月22日《中國青年報》)
作為單位的領導干部,既是決策的部署者,又是執(zhí)行落實的“領頭羊”。意味著領導干部的職責,重點是宏觀管理,不是事必躬親,每件事情都得親力親為。然而,少數領導干部以“管大事”為由,自己的發(fā)言稿、調查研究,甚至心得體會等,都假手于人,習慣找“槍手”,安排其他干部代寫。
充當“槍手”的干部,在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時,又能在領導面前展現(xiàn)文筆功夫,自然是樂此不疲。更有甚者,主動為領導撰寫文章,落上領導的大名,讓領導在媒體上“出名”,上級眼中“出彩”,以此博取領導的“另眼相看”。去年中國網報道的一則新聞,某縣委辦公室組織撰寫心得體會,并署名為該縣縣委書記李某,并發(fā)表在報紙上。殊不知與他人文章高度雷同,結果涉嫌抄襲,引起軒然大波。
隨著辦公條件的改善,少數干部漸成“甩手掌柜”,遇事習慣動動口安排,抬抬手指揮,讓工作人員做自己分內之事。領導“親自到現(xiàn)場”“親自接待群眾”,甚至“親自吃飯”“親自上廁所”……雖為社會上的調侃之詞,也著實反映某些領導作風不實,工作不愿親力親為。不親自作為,導致領導干部缺乏地氣,不能及時掌握實情,與現(xiàn)實脫節(jié)。久而久之,還會與其他干部形成距離感,和人民群眾產生鴻溝。
親力親為,是干部作風嚴實的表現(xiàn)。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同志到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工作,終于以事實答復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倘若沒有深入實地地調查考察,便形不成強有力的報告。履行好自身職責,把為民服務落到實處,就得置身事中。親臨一線,靠前指揮。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吃透民情,掌握民意,方能做到情況明、方向準,從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親力親為,是解決問題的客觀需要。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在制定決策、落實部署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要化解這些困難,離不開領導干部的“親力親為”。發(fā)揮群策群力的同時,要深入問題當中,找準癥結所在,查明“病因”以便開出“良方”。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更要涵養(yǎng)“親力親為”的作風,胸懷全局,為最終拍板定論增加科學含量。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領導干部雖然人在高層,更需身處低層,多臨一線,多做小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些親力親為,才能讓作風更實,掌握民情更準,決策部署更對路,履職服務更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