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鄒城市二實小集團嶧山路小學)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脫離了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施教,致使課堂教學沉悶窒息,學生失去了語文學習的興趣。而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更好地交流與合作。所以,語文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施教,以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較強,在課堂上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生硬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難提高。更突出的問題是在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的規(guī)劃缺乏科學與合理性,教學的目標性不強,漫無邊際,也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由于對課程標準把握不到位,不能結合課程標準與學生特點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在教學中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在課前沒有做創(chuàng)新性思考,沒有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提問,導致提問缺乏目的性,缺乏目標引導的語文教學只能是信馬由韁,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目標的確定一定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將“課標”細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這樣就可以避免教學中的“信馬由韁”,漫無邊際,真正以目標為中心,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理解課文內容,體味蘊含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中段閱讀教學要從理解字詞入手,掌握關鍵詞的作用。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但愿人長久》一課的重點目標設計“讀懂課文,初步學習借助文章線索,把握文章結構,從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能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思”。這一目標體現(xiàn)了四年級在三年級強化段的有效訓練的前提下,提高學生對于字詞、句段的整體把握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要求更高。要在理解整篇課文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結構順序,理解文章運用的寫作方法,更深入地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且掌握閱讀不同文體文章的方法。
所以,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就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吃透教材,從具體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一切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而設計。
教材的編排是編者為落實“課標”,由于初中語文教材中課文不同,特點各異,也對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下功夫,根據文本特點精準定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要把握學情,確定落實重點與難點。
如在學習《裝滿昆蟲的衣袋》這一課時,根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在課文語境中理解生字新詞的含義。辨析“著迷、迷戀、癡迷”等詞語,體會各自的含義與表達效果,并且借助詞語的辨析,分析文章結構,提高對文章的概括能力。
2.通過朗讀課文及借助相關教學資料等,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學會通過關鍵詞語來總結歸納段落大意。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激發(fā)學生對自然與科學的興趣。
3.學習課文通過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課文題目與內容的關系,學習作者擬題的精妙。
這種教學目標,并且從文章題目“裝滿昆蟲的衣袋”入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朗讀訓練、查閱相關資料等手段,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提煉課文意旨的能力,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學生走進文本,體驗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掌握了學生表現(xiàn)事物的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落實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想當然。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教學目標的設計一定要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根據學生特點及其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設計教學目標,才能激發(fā)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機。所以,目標的設置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接受水平,不能制定脫離學生能力范圍的目標,目標的設定要具有易操作、易反饋檢測的特點,否則學生也很難明確自己知識掌握的疏漏之處,學習效率也很難提高。
例如,在設計《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的學案時,我對兩種目標的設計進行反復比較,最后選擇了B目標,因為B目標的設計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活動理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種目標的設計是:(1)正確的朗讀課文,體味蘊含于文中的思想感情,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2)掌握生字詞,通過課文語境理解生字詞的含義。(3)認真讀課文,體驗蘊含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
第二種教學目標的設計是:(1)掌握本課生字詞,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富有感情。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并且進行背誦。(2)以小標題的形式,將課文分段,并說出理由??偨Y課文中心思想。(3) 閱讀課文,提出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問題,并且找出關鍵詞,結合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體驗肖邦的愛國情感。(4)理解作者是通過哪幾個不同的場景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掌握按事件的發(fā)展前后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要使目標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效,就需要抓好課前預習的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中學生可以提出疑難問題,在課堂學習中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這也是目標教學提高針對性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大致了解課文的內容,并且對相關知識點有一個大體的把握,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如在教學《田園講情》一文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幾個思考題:課文中寫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在課文中劃線標示出來。這樣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閱讀,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課前準備工作中,不僅僅是教師的單邊活動,而是要采取師生互動方式,為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要為學生制定一個預習方案,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驗與反饋,通過小組合作、相互提問等方法,達到預習的理想效果。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制定一個學習目標,學生目標明確了,才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預習效率。
合作交流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常用模式。如語文閱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課文;其次,拓展閱讀;最后,隨堂練筆。在進行精讀時,教師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也可以在研究課文時,把難以理解的問題提出來進行討論與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多觀察與發(fā)現(xiàn),不僅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教學存在的不足,使學生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解決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
在語文教學進入拓展閱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閱讀建議,例如讀懂課文中的某些句子,重點體會蘊含在句子中的思想感情,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閱讀段落,與學生一起進行交流,實現(xiàn)互動與協(xié)作。使教學目標更集中,避免脫離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總之,語文教學目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導向,圍繞教學目標設置課堂的導入、課堂閱讀等環(huán)節(jié),教師課堂組織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而展開。因此,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圍繞教學目標設置科學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通過目標為引導,突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培養(yǎng)語文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