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為民
以往的教育方針過于重視“技”的傳授,甚至在以人文性較強的語文學科中也展現(xiàn)出明顯的教育痕跡,特別是在作文教學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訓練學生的觀察方法和表現(xiàn)技巧,而這一過程卻淡化甚至忽略了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的培養(yǎng)。這不僅與語文學科的教育宗旨相違背,更不利于學生掌握觀察美、感受美和表達美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教育目標從最基礎的識字閱讀延伸至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其中作文教學與美育的關聯(lián)度最高。在初中階段,作文教學應突顯出對學生健康高尚審美觀的培養(yǎng),通過完整有效的美育教育來發(fā)展學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作文教學是教師進行美的熏陶和感化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運用美的知識去認識生活、提煉生活,進而脫離低級趣味,寫出具有表現(xiàn)力、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文章。
從語文學科教學現(xiàn)狀來看,作文教學一直備受學生抵觸,原因在于很多學生缺乏寫作興趣,要么不愿意表達、要么無話可說,寫作來的文章也經(jīng)常陷入內容空洞、題材雷同的尷尬局面。而解決這一現(xiàn)狀的根本手段則是美育,學生由于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而視寫作為枯燥、乏味的難題。為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美育的滲透與熏陶,引領學生用美的眼光來完善自己的思想并塑造自己的文章。
作為一門基礎性人文學科,語文本身就肩負著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美育的偉大使命,尤其是在作文教學中,美育教育可以對學生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產(chǎn)生潛移默化且深刻永久的影響力,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寫作技巧的同時領略寫作藝術的價值,達到術道融合、內外兼修的目的。
初中作文教學的第一步應從最基礎的觀察形象入手,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觀察能力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進而寫出具有質感和內涵的文章。作為教師,應給予學生必要的審美觀察指導,使學生逐漸對生活中那些積極向上的美好事物有所感觸,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需要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重視自然現(xiàn)象,各種各樣奇特的美景有助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感受自然的過程中會逐漸發(fā)現(xiàn)美景美色,進而過渡到對社會生活的深層感觸,用發(fā)善美的眼光助自身成為心靈美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盡可能避免固定化思維以減輕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干擾
學生最終的成品文章應“有血有肉”,換句話說,要善于從生活中提煉素材。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對平時觀察到的資料進行提煉和分析,從而沿著對美感的正確把握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實現(xiàn)直覺與理智的完美結合。具體來說,教師應帶領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美丑的區(qū)分、真假的判定以及善惡的明晰,在此基礎之上領悟對做人的啟示。美向來與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對于寫作事物的選擇分析能力,幫助其撥開表面的迷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比如說: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上的先驅偉人,其強大的勇氣、膽識和毅力很容易被學生捕捉到,但支持其堅忍不拔的深層因素則是對名譽報酬的不計較以及超脫個人生命的奉獻精神。教師應帶領學生共同理解、感受這種美,逐漸激發(fā)學生的智慧,增強其審美能力。
初中作文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而表達的好壞取決于學生的構思水平。從美育的角度來看,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寫作知識、揭示寫作規(guī)律,更要啟迪學生對身邊的人物、事件和景色等進行深度觀察并挖掘美的資源,除此之外通過精心的構思來組織美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美的感受,這才是對審美情操的深化與體現(xiàn)。長此以往,學生寫出的文章逐漸具備聲、形、色和情緒感染力,能夠彰顯出屬于自己的審美情趣。具體來說,教師應幫助學生完善寫作構思,包括主題與材料的統(tǒng)一和諧美、打破思維定勢的新穎美、不呆板單一的變化美以及融入寫作者思想內涵的真情美,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寫出具有美感的高質量作文。
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在作文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將美育貫穿至作文教學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寫作至善盡美、可讀性強的文章,并幫助其在未來的學習成長中走向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