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海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他告訴我們教育需要互動,需要啟發(fā)。
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的研究理論,它用數(shù)字形象地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后學習內(nèi)容平均留存率。如下圖: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的留存率極低,特別是聽講的方式,而主動學習方式中的討論、實踐、傳授給他人的留存率要高很多,最高達90%。從“聽講”到“演示”的學習方式是被動式的,參與度非常低,所以學習保存率無法超過30%。金字塔底端的方式,則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中,學習效率高很多。作為教學活動,據(jù)此理論,老師帶張嘴講,學生帶著耳朵聽的課堂,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教師則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地參加合作學習,從而提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讓課堂動起來,既指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退隱”。
傳統(tǒng)課堂,老師是主體,學生被動接受教育。教師講得汗涔涔,學生聽得頭沉沉,這樣的學習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這堂課我充分放手,所有題目都由學生自主講解,討論交流,質疑答疑。時間的分配上我的點評時間不超過十分鐘。老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在學生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做些指導。學生學得怎樣成為課堂的首要目標。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大舞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展示,就必須讓他們事先充分準備。只有成竹在胸,學生才敢登臺展示;只有充分準備了,在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才能發(fā)現(xiàn)別人的問題,才敢提出問題。本次課的成語題,我在課前安排給一個平時就對成語有興趣的同學,讓他充分準備,了解成語的典故,易錯點,易混淆點。果然,這位同學在課堂上從容不迫,侃侃而談,效果很好。這次成功的經(jīng)歷,也極大的鼓舞了這位同學。在以后的課堂中他逐漸變得活躍而自信。
語文課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次課我讓學生10人一組,把全體學生分為6個小組,5個講解小組,1個點評小組,小組優(yōu)生與差生結對子,優(yōu)生帶動小組成員根據(jù)任務去預習。課堂上,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同學代表本組講解,本組的其他同學補充。其他組的同學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再對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精講釋疑,力爭教師少講,學生會的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在熱烈的學習氛圍中,差生不再逃避了,他們在小組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課堂上也能踴躍發(fā)言。最后點評小組對各小組的課堂展示進行點評,評出優(yōu)秀小組。通過這種方式,大家摩拳擦掌,為了小組的榮譽而戰(zhàn)。
“十根手指,參差不齊。”學生也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設計問題,布置作業(yè)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特別對于后進生在學習上的障礙,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教師要用期許的眼光鼓勵他們敢于發(fā)言,多給他們一份尊重與關愛,因材施教,因材施“勵”。善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用顯微鏡看學生的閃光點,用望遠鏡看學生的潛力,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如贊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直接表揚,讓他們?yōu)樽约焊械津湴?,充滿自信。在嘗到甜頭之后,他們便會自覺地想去再啃“甘蔗”,產(chǎn)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勁頭。教師要適時地給予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樹立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學習就變成了輕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分組時,注意優(yōu)生、中等生、后進生之間的相互搭配,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后進生講解基礎題,中等生補充,優(yōu)生則進行方法、規(guī)律的歸納、總結。例如,本次就有一個后進生,在課堂上講解“名句名篇”的題目,他平常經(jīng)常寫錯別字,這次現(xiàn)身說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在講解詩歌《放慵》中的“交疏午自藏”的“午”字時,教師則應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指導學生從字面含義,語境含義,律詩的格律等角度去賞析。讓學生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知道如何“動”。
總之,教師要不斷學習,轉變思想,革新教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自信心為前提,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最棒的,全面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從幕后走到臺前,從被動變?yōu)橹鲃?,把時間還給學生,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才會全面“動”起來,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