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笙
在近幾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擔憂地發(fā)現(xiàn),高一新生的文言文功底趨于薄弱,不少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舉步維艱,甚至對高中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這使得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進度不得不緩慢展開。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文言文教學上存在著初高中銜接的問題。由于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所占比重較大,如果學生在高一階段沒有較好地完成與初中的銜接過渡,將影響其高中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先看看造成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斷層的原因。
首先,初高中語文課標中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于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能夠閱讀淺易文章,著重強調(diào)學生的記憶和積累,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參考書籍理解文章大意,詞法、句法等都不列入考試的范圍。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在初中語文課標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重視文言語法;能夠掌握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能夠舉一反三,在閱讀實踐中學以致用;還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用現(xiàn)代的、歷史、發(fā)展的觀點給予合理的評價。
其次,初高中文言文教材差異較大。從篇幅上看,與初中課內(nèi)文言文的短小精煉、淺顯易懂相比,高中課內(nèi)文言文的篇幅有了較大增長,其中涉及的文言詞匯量以及文言句式句法的變化都大大增加。而文章中的情節(jié)更加生動,晦澀難懂的內(nèi)容更多,所涉及的思想內(nèi)涵更是豐富多彩。
結合上述情況,我們應該認識到,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難度確實大幅提高了,那么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初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過渡和銜接,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在原有的初中文言文學習基礎上,適應新的學習方法。
由于高中語文教學內(nèi)容和難度大幅增加,而課時安排較少,教師很難像初中那樣慢條斯理地逐句分析講解,所以有條理地指導學生進行更為細致的課前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或許有些夸張,但是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反復地朗讀甚至背誦課文,確實有利于疏通生僻字和通假字的讀音、字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還能一定程度上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和思想內(nèi)涵。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全文,將較為晦澀難懂句子的譯文抄錄在句子上方的空白處,這樣可以避免聽課時顧此失彼,有利于提高聽課效率。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文上用特殊符號標出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例如詞類活用采用“△”,通假字用“○”,古今異義詞用“□”,特殊句式用“~”。學生可以借助參考書籍,利用這些符號,快速地將文言詞句進行系統(tǒng)分類。這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又有助于課后的復習鞏固。
針對文章的情節(jié)內(nèi)容,教師可以精心預設相對應的思考題。比如《鴻門宴》一文,可以讓學生分析劉邦和項羽的性格,思考他們的性格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影響。那么學生就會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關注文章的每一個重要細節(jié),關注人物性格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作用。一旦學生預先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來。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文章作者、主人公以及相關故事的背景資料,并且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同時開展小組間競賽。小組內(nèi)的成員可以根據(jù)預習要求進行分工,而后在組內(nèi)整合共享預習資源,這樣就促進了預習效率的提高。各小組間還可以推出自己的預習成果,由老師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通過這種合作與競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完成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良性轉變。
只有切實完成了預習準備,教師才能從傳統(tǒng)的串講施教中充分解放出來,更有針對性地梳理文章的重難點,實現(xiàn)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高效。
在高一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上,我們要有意識地彌補初高中文言文教學上的差距,制定科學的有效的銜接教學策略,讓學生迅速適應高中文言文教學。
由于初中課標上對語法不作要求,且語法知識相對枯燥,這就使得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回避了基礎語法的教學。然而高中文言文對文言語法又格外重視,特別是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中的 “動詞活用做狀語”“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用法,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因此,教師有必要在高中起步階段安排一定的課程進行語法知識的教學,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快地了解文言語法中的各種變化。
初中學生接觸到的文言文比較淺顯,文言特殊句式不是很復雜,而到了高中,接觸到的文言詞匯和句式增多,如果能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與規(guī)律,就有助于正確讀懂和翻譯文言文。
教師可以在補充語法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整理常見的特殊句式的特點和規(guī)律。比如“……者……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這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句式?!盀?動詞(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為所……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屬于常見的被動句。這些知識點的整理和積累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意。
與初中相比,高中的課內(nèi)文言文不再是完整的考查對象,但高考考綱中提及的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卻在課內(nèi)文言文中普遍存在。教師在整理這些文言詞匯的時候,不應局限于該詞匯的課下注解,還要注意它的拓展延伸。
例如:《荊軻刺秦王》中的“見陵之恥”,“見”可翻譯為“被”,而不可忽視的是“見”的另一種用法。《陳情表》中“慈父見背”的“見”,則翻譯為“我”,“見諒”“見笑”中的“見”也同樣翻譯為“我”。通過詞匯的橫向拓展和比較,可以強化學生對于相關詞匯的印象,也為課外的文言文閱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不可一味地進行枯燥的知識灌輸,教師應適當?shù)毓膭顚W生用現(xiàn)代的觀點對文章進行評價。以《荊軻刺秦王》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課后所附《詠荊軻》中的“惜哉劍術疏”一句,組織學生討論“為何荊軻刺秦未遂,是否如他所說是為了逼迫秦王簽訂盟約”。這樣的問題難度不大,容易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教師可以通過這類的討論,達到一種全員參與的效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課堂活力。
高中的語文課時較少,文言文的學習不能一味依賴于課堂教學,因此課后的積累就尤為重要,特別是持之以恒的課外閱讀與訓練,有助于高中生文言素養(yǎng)的提高。
由于高中語文試卷中的文言文試題基本來自課外,從大多數(shù)學生現(xiàn)有的文言功底來看,單純的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應試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明確課外文言閱讀對于培養(yǎng)文言語感的重要性,并且羅列適合學生閱讀的文言書目。教師還可以周練的形式布置文言文閱讀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每周完成一到兩篇指定的文言文閱讀題,定期講評。通過大量的課外文言文閱讀以及練習來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力求在高中三年里能夠達到質(zhì)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