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劍+田謐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慢乙肝,其重要病機之一是腎陽不足、瘀毒互結,故而在治療時應采用溫腎通絡解毒法,以溫補脾腎、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解毒,標本兼顧;藥理研究證實該法基本方具有保護肝功能、護肝利膽、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藥理作用,故而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溫腎通絡解毒法;機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R57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為“慢乙肝”,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本病的治療較為困難,病情不斷進展,可發(fā)展至肝纖維化、肝硬化,且慢乙肝是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1],后果最嚴重者可引起肝癌。西醫(yī)治療本病以抗病毒及對癥治療為主,但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較差,中醫(yī)藥治療慢乙肝從整體出發(fā)、辨證論治,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效果理想。近年來筆者自擬溫腎通絡解毒法治療慢乙肝,效果較好,現(xiàn)試對該方法治療慢乙肝的作用機理探討如下。
1 中醫(yī)學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名及病因病機的認識
1.1 病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歸屬于中醫(yī)學“肝著”、“脅痛”、“積聚”、“黃疸”、“痞積”等病證范疇。歷代醫(yī)家對此頗豐,如《金匱翼·脅痛》中云:“肝郁脅痛者,悲哀惱怒,郁傷肝氣?!薄督饏T要略》中言:“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身體盡黃,名曰谷疸?!薄蹲C治匯補》中載:“脅痛,至于濕熱郁火,勞役、房色而病者,間亦有之?!币陨嫌涊d不僅提出了一些病名,同時對本病的發(fā)病原因、病機關鍵、臨床表現(xiàn)等均作了一定的論述。
1.2 病因病機
慢乙肝的病位在肝,但與腎臟關系密切,肝腎為母子之臟,腎為水、主藏精,肝為木、主藏血,二者同居下焦、肝腎同源,腎精滋養(yǎng)肝血、肝臟藏血又可促進血化為精以充養(yǎng)腎臟,故二者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慢乙肝發(fā)病之初以感受濕熱邪氣為主,濕熱稽留于體內,日久可損傷肝腎二臟,致腎陽不足,濕熱又可灼傷津血,日久化生瘀血、濁毒,瘀毒阻滯于肝臟脈絡,致脈絡不通,導致病情纏綿難遇、病毒不得清除,最終可導致嚴重后果。由此可見腎陽不足、瘀毒互結是慢乙肝的重要病因病機。
2 溫腎通絡解毒法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機理
2.1 溫腎通絡解毒法的基本藥物組成及方解
根據(jù)慢乙肝腎陽不足、瘀毒互結的病機關鍵所在,我們采用溫腎通絡解毒法進行治療,基本方藥物組成如下:干姜、杜仲、續(xù)斷、仙靈脾、巴戟天、白術、白芍、姜黃、丹參、郁金、白花蛇舌草、佩蘭、澤瀉、石菖蒲。方中以干姜、仙靈脾為君藥,干姜性熱,具有溫中回陽、通脈散寒之功效,且走而不守,最善溫陽,如《本草綱目》中記載:“干姜可去臟腑沉寒痼冷也”;仙靈脾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溫腎壯陽、祛風濕之效,《日華子本草》謂其:“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二者合用,其性溫熱,可補脾腎之陽,驅散寒邪。以巴戟天、杜仲、姜黃、丹參為臣藥,巴戟天、杜仲均有較好的補肝腎、溫腎陽之效,而姜黃、丹參則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四者合用可助君藥增強溫補腎陽之力,同時又可活血化瘀通絡,促進瘀毒的散去。續(xù)斷、白術溫腎健脾,白芍酸甘化飲以柔肝,郁金、澤瀉、佩蘭、石菖蒲、白花蛇舌草等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共為佐藥。全方合用,即可溫補脾腎、又可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解毒,標本兼顧,故效果顯著。
2.2 中藥藥理的作用機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溫腎通絡解毒法基本方中藥物具有以下藥理作用:如干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原體、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膽等作用[2];巴戟天則有抗炎、抗氧化、抗腫瘤、提高肝臟抗氧化能力、保護肝功能等藥理作用[3];丹參則可通過鈣離子通道阻滯途徑而發(fā)揮提高血漿纖維蛋白含量、促進及改善肝臟血液循環(huán)、抑制肝細胞的脂質過氧化、保肝護肝等作用[4];姜黃則有較好的降低膽固醇水平、促進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利膽、抗氧化、保肝護肝等藥理作用[5];郁金則有。降低實驗性小鼠谷丙及谷草轉氨酶、保護肝損傷、阻礙肝細胞凋亡等作用,同時又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氧化、抗癌等藥理作用[6]。
綜上可見,溫腎通絡解毒法正切合慢乙肝腎陽不足、瘀毒互結之病機,藥證相應,且方中藥物具有保護肝功能、護肝利膽、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藥理作用,故而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一鳴,周新民,孫 茵.強肝丸與恩替卡韋聯(lián)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2):25-26.
[2] 王文心.干姜的化學、藥理及臨床應用特點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6):146-148.
[3] 蘇現(xiàn)明,王洪慶,陳若蕓,等.巴戟天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7,40(4):983-988.
[4] 姜 雪,史 磊.丹參活性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藥學研究,2017,36(3):166-169.
[5] 李 泉.姜黃的藥理與作用[J].西部皮革,2016,38(6):31-32.
[6] 袁曉旭,楊明明,趙桂琴.郁金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6,33(6):487-489.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