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丁穎+江峰+王毅
摘要:該文通過教師、學習者兩方面研究在線課程平臺建設的實際使用效果,對高校網絡在線課程空間使用情況的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分析,找出影響在線課程空間應用效果的因素,提出加強在線課程平臺功能模塊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簡化在線課程空間的應用模塊操作、提高交互性,選擇便捷交流工具、優(yōu)化測評機制、轉變教師態(tài)度,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對在線課程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在線課程;高校應用狀況;案例研究;策略;教師;學習者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8)02-0107-02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變成現(xiàn)實。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指出:加快探索數(shù)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模式,有效提升數(shù)字教育資源服務水平與能力[1]。不斷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優(yōu)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能力[1]。在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這樣的大背景下,進行基于學習者和教師的在線課程建設分析必不可少。
本文對學習者和教師的在線課程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影響在線課程應用成效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策略,對在線課程建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 在線課程相關理論概述
主要從建構主義學習和“互聯(lián)網+教學”兩個概念出發(fā)來研究。
1.1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通過工具或他人的協(xié)助,結合個人需求,自主獲取學習內容,構建個人學習內容及方式,而非被動的接收教師課堂所教內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更加強調給學習者提供充足、廣泛的課程資源的,注重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變革對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產生巨大的變革。
1.2 “互聯(lián)網+教學”理論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明確提出“互聯(lián)網+”這一行動計劃,這個概念提出后,以“互聯(lián)網+”前綴構成的新詞活躍在各個領域,不僅僅是概念的層面,而涉及我們怎么把這個概念落實到行動中去,怎樣結合現(xiàn)在的計算機大數(shù)據(jù),來跟整個教育教學作結合。
“互聯(lián)網+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定位,讓自己與學生成為學習的伙伴和引導者,學習者自主學習,在線課程空間記錄學習者學習動態(tài),學習者可以隨時自主定制課程學習資源,推動學習者自我規(guī)劃?!盎ヂ?lián)網+教學”理論對學生而言,不僅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軌跡,還能讓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上實現(xiàn)自適應,通過學生反饋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對教師而言,互聯(lián)網不僅能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大數(shù)據(jù)分析等技術支撐來促進師生互動反饋,還能讓教師自行測試自己的數(shù)學教學知識,使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培訓有據(jù)可循,不斷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化素養(yǎng)。不僅依靠技術的給教師和學習者帶來時間上、空間上的便利,更強調由此帶來的學習手段從理論到實踐的創(chuàng)新。
2 高校在線課程應用情況調查研究
網絡在線課程主要是為學習者和教師服務的,因此在進行設計時要考慮到以學習者和為主體的原則。本文主要研究調查高校師生利用在線課程進行學習和應用的現(xiàn)狀和效果,選取高校教師和學生作為調查研究的樣本對象。
2.1 研究對象:教師
對教師進行了影響在線課程使用的因素的調查:
(1) 教師方面
主要包括教師是否對認為在線課程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否肯定在線課的教學效果;是否認為自己能夠勝任在線課程教學;是否擔心自身利益會有影響。
(2) 課程方面
主要包括是否有很好的學習評價機制;是否有合理的課程結構;是否是專業(yè)化的在線課程;是否有系統(tǒng)性的課程資源。
(3) 技術環(huán)境因方面
主要包括硬件基礎是否可以滿足在線課程;學校對在線課程的重視程度;學校對在線課程的技術支持是否跟得上。
(4) 學生方面
主要包括學生的意愿;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有體現(xiàn)。
由上述列出的調研結果可知: 大部分教師對在線課程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在線課程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師們認為在線課程不是適用于所有的課程類型,且學習評價機制不完善,在線課程的設計還不夠專業(yè)、不夠規(guī)范。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比較愿意進行在線課程學習,但所在學校對在線教學不夠重視。另外,對于有可能自身利益會受影響,對在線課程與傳統(tǒng)課程學習效果,在線課程的課程結構合理性上有少許分歧。
2.2 研究對象:學習者
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做調研,主要包括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對在線課程的適應性、對在線課程學習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在線課程哪些模塊對學習者幫助最大等進行分析研究。
(1) 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得出,大部分學習者都是把自我提升和學習需要放在首位,學習動力比較強。少部分學習者學習目標不強,很難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2) 學習者對在線課程學習方式的適應性
學習者對于在線課程的適應性分布情況說明超過絕大多數(shù)學習者都能基本適應在線課程學習方式,另外,1.19%和 13.1%的學習者表示對在線課程“完全不適應”和“不太適應”。
(3) 學習者對在線課程所需的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由上述數(shù)據(jù)可知,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在線課程所需的基本技能。但對于文字編輯、圖像處理以及判斷信息的準確性能力稍顯不足。
(4) 在線課程的使用時長情況
由統(tǒng)計結果可知,大部分學習者學習者使用網絡學習空間的時間為2~3h,占到調查樣本的45.24%,時長不足 1h 和時長在 3~4h的少部分,還有更一小部分9%的學習者在線課程學習時長為 4h 以上。endprint
(5) 學習者進行在線課程學習時,經常使用的模塊統(tǒng)計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習者選擇了“在線講解”和“學習指導”,說明在線課程學習空間在學習者的日常學習中能提供相應的教學輔助。
(6) 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
通過以上調查發(fā)現(xiàn),影響學習效率的主要客觀因素是網絡資源的趣味性、硬件設備的支持程度,學習資源難度設置合理性、互動性,這些都能激發(fā)學習者的求知欲和興趣。
3 在線課程改進和提升學習效果策略
3.1 加強在線課程平臺功能模塊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目前網絡在線課程平臺還主要是教學資源庫的模式,高校在線課程學習平臺在與實際教學過程結合行不夠好,學習者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功能不能滿足需求,重點偏向課程學習資源的存放和管理,網絡學習空間與日常教學的契合度不夠。
通過調研分析,掌握師生真正需求,將專業(yè)特色與網絡課程平臺功能模塊緊密地結合起來,選擇和添加相應功能和模塊,推進在線學習空間與日常教學的契合度,更好地發(fā)揮網絡課程平臺的教學作用。
3.2 提高交互性,選擇便捷交流工具
學生在進行在線課程的學習中,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在交流互動上多加強。對在線課程的設計過程,盡量融入互動過程,使學習者及時知曉問題的反饋。
完善平臺中交互工具設計,可以借鑒當前社交軟件,如QQ、微信等,開發(fā)及時答疑的軟件入口。
3.3 簡化在線課程空間的應用模塊操作
首先要優(yōu)化在線課程空間的主頁,提高友好度。好的界面友好性不僅可以給教師和學習者帶來便捷,而且可以提高師生使用在線課程的興趣。再者,要設計更加清晰合理的在線課程空間的標題欄以及模塊結構。標題欄以及模塊結構設計人性化,可以快速上手,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
3.4 優(yōu)化測評機制
測評機制對學生者的學習有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考核測評模塊中顯示學習者的實際成績,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3.5 轉變教師態(tài)度,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
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讓在線課程成為教學的助手,不要僅僅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掌握在線課程的概念及應用,加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學校要重視在線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推動并激勵老師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給予教師尋求發(fā)展的機會。
4 結束語
本文以教師和學習者兩個方向分析在線課程平臺的應用情況,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互聯(lián)網+教學”理論分析影響網絡課程空間應用成效的因素。對高校師生的在線課程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在線課程改進和提升學習效果策略,對在線課程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教育部
[2] 焦普.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案例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4):6-48.
[3] 曹良亮,衷克定.在線學習者學習行為特點的初步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12,(03):56-61.
[4] 王純.在線課程的學習滿意度調查及對策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5):13-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