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摘 要:1979年至1999年對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這些個性鮮明的女性角色對人們認識新時期農村電影、了解我國農村價值觀的轉變以及把握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社會的文化面貌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意義。筆者通過對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當下的研究特點和趨勢,總結現(xiàn)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對相關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電影;女性
1979年至1999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試水”階段,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社會文化也展現(xiàn)出不同以往的風貌,電影工業(yè)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一時期我國電影事業(yè)邁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電影人將目光投向農村大地,涌現(xiàn)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農村題材電影,而女性角色更是其中的一大亮點,不僅為農村電影的敘事開辟了新的視角,同時也反映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村在社會風貌和價值觀念方面的新變化。因此,該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這些個性鮮明的女性角色對人們認識新時期農村電影、了解我國農村價值觀的轉變以及把握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社會的文化面貌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研究方法
筆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通過對所選文獻進行量化分析和內容整理,把握文獻的主要特點,得出相應的結論。為了較全面地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筆者選定“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作為樣本庫,選取的文獻類型主要是期刊文獻。
在樣本選取過程中,筆者從“新時期農村題材電影的女性研究”“針對新時期某一特定農村題材電影的女性研究”“針對某一導演的農村題材電影的女性研究”三個方面制定了三組檢索詞(詳見表1)。通過數(shù)據(jù)庫的自動檢索功能,進行自動的文獻檢索,后進一步手動篩選,并對重復文獻進行篩除。
為便于操作,筆者選取了30部用于檢索的新時期經典的農村題材電影,主要有:《甜蜜的事業(yè)》《喜盈門》《鄉(xiāng)情》《月亮灣的笑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鄉(xiāng)音》《不該發(fā)生的故事》《爬滿青藤的木屋》《黃土地》《良家婦女》《野山》《鄉(xiāng)民》《芙蓉鎮(zhèn)》《老井》《女人的故事》《紅高粱》《春桃》《黃土坡的婆姨們》《出嫁女》《菊豆》《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杏花三月天》《二嫫》《夫唱妻和》《喜蓮》《我的父親母親》《一個都不少》。另外,還確定了以謝添、謝晉、趙煥章、吳天明、胡炳榴、王進、謝飛、張藝謀以及陳凱歌為代表比較著名的電影導演,從而劃定了一個相對固定的檢索范圍。
經過檢索,筆者最終確定了78篇文獻作為樣本,從時間分布、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方面對文獻進行了梳理,以期為分析我國新時期農村題材電影女性研究的特點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二、數(shù)據(jù)分析
為更好地了解總體研究狀況,筆者對樣本文獻的發(fā)表時間進行了一個總體趨勢上的分析(如圖1所示)??梢钥闯觯墨I總體數(shù)目比較有限,分布到各年份更顯得鳳毛麟角。2005年之后相關研究有所增加,但絕對數(shù)量依舊有限,且趨勢并不穩(wěn)定,未形成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的研究態(tài)勢。
圖1 農村電影女性研究文獻年份分布情況
在研究對象方面,78篇文獻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對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的整體性分析、針對某一特定農村電影中的某一女性角色(主要是女主角)進行的研究、針對某一特定電影導演的農村題材作品進行女性研究。
三類不同的研究類型在文本數(shù)量上也有所差異,對新時期農村電影女性角色的整體性分析數(shù)量最少,而其他兩個方面在研究數(shù)量上差距不大,占到了研究總量的大多數(shù)(詳見表2)。由此可見,微觀角度的農村電影女性角色研究是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體現(xiàn)在對于特定電影和特定導演的研究。
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78篇文獻在研究內容上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對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的整體性分析多以趨勢性研究或總結規(guī)律性的研究為主,集中在對女性形象普遍性特點的歸納。
對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的研究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傳統(tǒng)女性形象得到了復位,通過對“女性神話”的重構和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塑造,女性角色的“正面形象”占據(jù)了主流。多數(shù)研究認為,這一時期電影中一些傳統(tǒng)的話語得到了回歸,傳統(tǒng)中國女性所表現(xiàn)出的勤勞、善良、堅韌不拔等美德再一次得到彰顯和贊揚。
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趨于立體化,在人性的表達上更加復雜,開始表現(xiàn)出對于自身的思考。這一時期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擺脫了“女戰(zhàn)士”“女英雄”的單一化形象特征,開始向更具人性化特點的方向發(fā)展。
新時期農村電影中的女性角色依舊是男性視域和父權制度下的一種存在。女性角色受限于男性道德評價系統(tǒng)的需要,影片在塑造和刻畫女性角色時更多從男性的需要出發(fā),從男性視角下觀察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并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在33篇針對某一特定農村電影中女性角色進行研究的文獻中,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電影成為了分析的主要對象,并且一些知名度高的電影更容易吸引學者的關注,其中,《芙蓉鎮(zhèn)》《秋菊打官司》的研究較多。
在內容方面,此類研究主要集中表現(xiàn)為對女性形象的分析、對影片進行女性主義的批判、對影片進行女性敘事分析和女性觀念研究等,而凡此種種最終的落腳點往往集中在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與傳統(tǒng)的男權意識和父權意識的關系上。研究結論普遍認為新時期農村電影中的女性角色雖然也體現(xiàn)了新時期農村女性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但總體上依舊沒有跳出男權意識的束縛,女性角色在人物塑造上依舊圍繞男性角色展開,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對于女性的定位依舊是影片中女性角色一個鮮明的特征。
而在32篇針對某一導演農村題材電影作品的女性研究方面,在前文限定的導演范圍內,不同導演的研究內容在數(shù)量上表現(xiàn)出比較大的差異性。其中,對張藝謀作品的女性研究要明顯高于其他導演,其次是謝晉導演的作品。這一現(xiàn)象與導演的知名度和導演作品的特點有一定的關系,以張藝謀為例,其早期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多數(shù)都是農村題材,并且女性角色在電影中起了重要的表現(xiàn)作用,如《紅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一個都不少》等。endprint
在研究內容方面,研究角度多為對某一導演的一系列相關作品的女性角色形象進行一個整體的歸納,或進行角色形象的分類,或歸納導演在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差異。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人們不難看出我國新時期農村電影女性研究的一些特點。
在研究總量方面,新時期農村電影中女性方面的研究總體而言十分有限。這種有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對于1978—1999年這一時期農村電影的研究數(shù)量比較有限;第二,有關這一時期農村電影的相關研究中,農村女性的研究在數(shù)量上未能占據(jù)優(yōu)勢。
在研究對象方面,對新時期農村電影女性研究的總體性把握依舊比較欠缺,缺乏一個整體水平上的關照和歸納。此外,研究的集中化趨勢比較高,知名導演以及知名導演的知名電影作品成為了研究的重點,而一些知名度小一些的電影或導演則未能得到有效的關注。
具體到研究內容,多數(shù)研究的切入點多為女性形象、女性主義批判等,最終的研究觀點基本都回歸到電影中女性角色與中國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男權意識的關系上,并且多數(shù)研究認為這一時期農村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實現(xiàn)了“回歸”與“復位”,但是依舊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男性視點和男權意識,女性角色秉持的優(yōu)良品質始終是以服務男性為目標的。
而對于其他研究主題和視角的開辟,則十分有限,鮮有新的研究視點和新的研究結論,同質化、相似性的問題比較突出,缺乏一定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觀念創(chuàng)新。這一研究視角將電影作為一個文學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和中心思想提煉,忽視了電影作為一項視覺藝術,其電影敘事和電影語言在塑造角色、傳達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饒曙光.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電影流變及其發(fā)展策略[J].當代電影,2008(8).
[2]秦曉紅.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中國鏡像——論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構[J].湖南社會科學,2006(3).
[3]樊潔,俞燕.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婚戀電影創(chuàng)作心態(tài)研究[J].電影文學,2015(17).
[4]皇甫一川.女性的成長——新中國電影中新農村女性形象的演變[J].當代電影,1999(6).
[5]吳菁,梅箐.當代中國農村片中的女強者形象及其文化解讀[J].電影藝術,200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