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志道據(jù)德:孔子及其儒家的信仰世界

      2018-01-27 08:50:24路則權(quán)
      特區(qū)實踐與理論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論語信仰孔子

      路則權(quán)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人們進行一切社會實踐的前提。中國人的信仰是什么?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要回答中國人當今信仰什么,就需要我們回望過去,梳理源流,找準坐標,才能達成共識。

      那么,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誰是中國文化的坐標系人物呢?筆者認為其核心人物是孔子。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孔子是中華文明承前啟后的人物,他是“明先”而“覺后”的文化樞紐。“明先”是說他繼承了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時期的中華文明史?!坝X后”是說后來的中國文化先賢從他那里獲得精神滋養(yǎng),開啟了兩千五百多年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新征程。所以,我們要討論中國人的信仰問題,不得不回到孔子的精神世界,思考孔子信仰什么,才能找到討論這個問題的基本前提。然后,我們需要梳理歷代士人如何繼承和發(fā)展孔子的信仰。因此,筆者以《論語》和曲阜祭孔的石刻文獻為基本史料,重返孔子的信仰世界,試圖分析孔子及中國人的“道德”信仰。

      一、“道”:傳統(tǒng)中國人核心價值信仰之動力

      (一)孔子“道”的信仰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也就是他提出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觀念,其思想背后始終貫穿著“道”。我們翻檢《論語》,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關(guān)“道”的記載很多,不少是對孔子信仰的表述。如,孔子說過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體現(xiàn)了孔子對具有終極性的“道”的執(zhí)著追求。

      “道”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很古老的概念,其本意是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作“道”。在《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等文獻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道”這一名詞及相關(guān)思想。到了春秋時期,“道”作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被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

      “道”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頻次特別高?!墩撜Z》中“道”除了做本意道路外,還有多種含義。其中有做動詞,作治理義,如“道千乘之國”(《論語·學(xué)而》);有時指“做” “說”“引導(dǎo)”的意思,如“君子道者三”(《論語·憲問》),“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道之以政”(《論語·為政》)。也有做名詞的涵義,有時指“技藝”,如“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有時指“道德”或“學(xué)說”,如 “本立而道生”(《論語·學(xué)而》),“不以其道得之”(《論語·里仁》)。在這層意義上,“道”已經(jīng)開始具備終極信仰價值。朱熹在《論語集注》解釋說:“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安復(fù)遺恨矣?!标P(guān)乎生死的“道”才具有終極性的價值意義,唯具有終極性意義才能具有信仰的意義。這里孔子的“道”是“天人合一”之道。

      子貢曾感嘆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有人據(jù)此認為孔子不談天道。這種認識,既不符合先秦思想發(fā)展的實際,也是對這句話的偏頗理解。我們應(yīng)當知道,孔子的“天道”觀是西周天命思想的傳承。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指出,“天道猶云天行,孔子有時稱之曰命,孔子屢言知天知命,然不深言天與命之相系相合。子貢之嘆,乃嘆其精義之不可得聞”。錢穆先生的解釋是符合實際的。我們再回到《論語》本身,孔子也表達了對“天命”的基本態(tài)度是: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保ā墩撜Z·季氏》)在許多情況下,他是以“天”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但是,孔子“天道觀”不僅是繼承西周天命思想,更是創(chuàng)新與超越。即:“天道”開始轉(zhuǎn)向“人道”觀念,表現(xiàn)出人們對天命是可以認識和把握的思想?!疤烀被颉疤斓馈?,在孔子的信仰世界里,已經(jīng)開始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人生應(yīng)該積極適應(yīng)和依循的原則。如何實現(xiàn)呢?這就是“仁”,即“人道”、“仁道”、“仁者,人也”,并將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定義為一種人格修養(yǎng),那么在社會生活中,就需要將自己的修養(yǎng)展示給他人,這樣就把“仁”的含義指向了人我關(guān)系。樊遲問何為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這是孔子“仁”的最基本含義。而如何做到“愛人”,孔子又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這樣,“人道”信仰有了堅實的基礎(chǔ)?!氨玖⒍郎保皇侵赋隽恕叭说馈钡倪壿嬈瘘c,這里的“道”是通向“天道”的,是“天人合一”之“道”。如何實現(xiàn)“道”呢?孔子認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在孔子看來,人是具有主動主導(dǎo)性的,具有道德理性的自覺,可以實現(xiàn)自我君子人格的培養(yǎng),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

      (二)傳統(tǒng)中國人“道”觀念之繼承

      “道”的信仰不斷影響著歷代士人,也正是這種“道”的信仰,使得儒家“道統(tǒng)”意識源遠流長。唐代韓愈在《原道》篇中提出:“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辈⒅赋鋈寮宜袀髦馈皥蛞允莻髦矗匆允莻髦?,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也”。韓愈所言之道,概括起來說,實際上就是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后來的宋代大儒程頤、程灝、朱熹都在韓愈的基礎(chǔ)上闡釋、發(fā)展了儒家道統(tǒng)說。雖然諸儒對儒家道統(tǒng)的承傳排序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都強調(diào)對“道”的繼承與發(fā)展。在曲阜歷代石刻文獻中也有著廣泛的記載,為知識人所普遍認同。

      道統(tǒng)意識起源至少可以上溯自漢代?!妒烦勘份d:“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顏母毓靈?!边@里將孔子說成是天上五帝之一黑帝汁光紀所生。宣稱孔子是天生的“大圣”,以證明其所說皆為“先驗”。漢代帝王接受孔子為漢立法的角色定位,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儒家道統(tǒng)價值。早期的道統(tǒng)是靠血統(tǒng)傳承的。《漢書·孔光傳》記載,在西漢元帝時,孔子十三代孫孔霸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號褒成君,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至元始元年,漢平帝封孔均為褒成侯,①《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建寧二年史晨前后碑》均有“褒成侯”的記載。魏晉時期的《黃初年間魯孔子廟之碑》也記載了魏文帝冊封議郎孔羨為魯縣百戶宗圣侯一事。

      元代對道的繼承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制詔碑》載:“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纘承丕緒,敬仰休風(fēng)。循治古之良規(guī),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出自《禮記·中庸》。不僅如此,《至大元年懿旨釋典祝文碑》②此碑立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九月,位于孔廟十三碑亭院西起第4亭內(nèi),西面南石,面東。記載了在“明君重道,高邁百王”的背景下,大長公主懿旨擇日致祭孔廟,依據(jù)此懿旨,于至大元年九月在孔廟立《至大元年懿旨釋典祝文碑》。元代對顏子及其父母的追封,也是主要突出他們對孔子之學(xué)的傳承之功,《元統(tǒng)二年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載:“朕惟孔子之道大矣。學(xué)之以復(fù),諸圣傳之,而得其宗者,其惟顏氏乎?!边@與孔子的“道”信仰,特別是唐宋以來流行的儒家道統(tǒng)說相一致??组T后儒對孔子之道有傳承之功,顏回為其正宗。

      明代對孔子之道的推崇進一步發(fā)展?!吨煸芭c孔克堅、孔希學(xué)對話碑》記載了朱元璋與孔克堅的對話:“上曰:年代雖遠,而人尊敬如一日者何也?為爾祖明綱(常)、興禮樂、正彝倫,所(以)為帝者師,為常人教,傳至萬世,其道不可廢也?!敝煸白鹂椎哪康木褪菫榱恕捌涞啦豢蓮U也”。

      《成化四年御制重修孔子廟碑》中記載:“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則異端橫起,邪說紛作,綱常何自而正?倫理何自而明?天下萬物又豈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國家之治亂關(guān)焉,有天下者誠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嗚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其深仁厚澤,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無窮也?!贝吮叨荣潛P了孔子之道,治理天下一日也離不開孔子之道,因為它與“生民之休戚系焉,國家之治亂關(guān)焉”,它能使“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它還關(guān)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關(guān)乎民生日用。它是“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載于六經(jīng)者是已”,經(jīng)孔子“從而明之,以詔后世耳”,是對先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在道統(tǒng)的源流上,《弘治元年大明重修宣圣廟記》記載:“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倡明斯道于前,孔子申明斯道于后。倡明之功大矣,申明之功抑豈小哉?!本褪钦f,孔子之道是自覺以三代文明為精華沉淀,自覺繼承、復(fù)興與發(fā)揚堯舜周孔以后的中國文化之主流傳統(tǒng)。

      清朝皇帝努力實現(xiàn)“道統(tǒng)”“政統(tǒng)”合一??滴跫揽讜r行三跪九叩之禮,是前所未有的。他通過祭孔過程中一系列儀式、祭辭的編排,形成對道統(tǒng)鏈接的一種論述。通過祭孔,使清初“政統(tǒng)”連接上文化“道統(tǒng)”,這樣祭孔祀典的帝王便成為“道統(tǒng)”的“繼承人”??滴鯊男∈熳x經(jīng)典,研經(jīng)究史,以弘揚道統(tǒng)、治統(tǒng)為己任。在《康熙三十二年御制重修闕里孔子廟碑》也再次表露其心跡:“朕惟大道昭垂,堯舜啟中天之盛,禹湯文武紹危精一之傳。治功以成,道法斯著。至孔子雖不得位,而贊修刪定、闡精義于六經(jīng)。祖述憲章、會眾理于一貫。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正人心,使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燦然丕著于宇宙,與天地無終極焉。誠哉先賢所稱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也?!笨滴醯巯M骶鲙煘橐惑w,最終實現(xiàn)政道合一,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

      以孔子之“道”為原點,我們向前可以回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向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孟子、董仲舒、朱熹和王陽明等先賢。這個從歷史走來,又走向未來之“道”,在超越中保持著不變的特色,在這個意義上,“道”的信仰成為傳統(tǒng)中國人價值源泉的精神動力。

      二、“德”:傳統(tǒng)中國人核心信仰之本質(zhì)

      (一)孔子“德”的信仰

      “德”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對“德”的信仰歷史悠久。有學(xué)者認為商代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徐中舒編著的《甲骨文字典》、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甲骨文編》都收錄了“德”字。當然,這時的“德”觀念尚未形成。到了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深感“天命無?!保_始提出“德”的思想。侯外廬在《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中指出,“周代道德觀念才從其制度中反映出來”。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也說:“而在周代的彝銘如成王時的《班簋》和康王時的《大盂鼎》都明白地有德字表現(xiàn)者?!敝艽摹暗隆遍_始有初步的倫理學(xué)和道德哲學(xué)內(nèi)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更多強調(diào)以德修身,也就是將德的內(nèi)涵向道德修養(yǎng)方面進一步發(fā)展?!墩撜Z》中“德”字出現(xiàn)了36次,而且,孔子是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德與人自身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

      《論語》中涉及“德”的主要有: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學(xué)而》);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志于道,據(jù)于德(《論語·述而》)。 這四個“德”的涵義都是以“行”為基礎(chǔ),并有一定的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爸髦倚?,徙義”是對個人行為的要求,“德”是指一種合乎規(guī)范的行為。管理者以個人合乎規(guī)范的行為引導(dǎo)人民,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由個人之“德”擴大到政治之“德”。中庸是對“德”的抽象概括。其含義是指行為上執(zhí)兩用中,避免過猶不及。“道”在終極意義上是一種世界觀,涵蓋了從個人到社會的真理性認識,具有本體的性質(zhì)?!暗隆蓖ㄟ^“中庸”,與“道”,尤其是“人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擺脫了西周以來的以“德”配天的限制,擺脫了非理性概念“天”的束縛,在理性意義上,開始新的思考。在思維、信仰深處,考慮人類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政治的最基本原則。這就是孔子“德”信仰本質(zhì)所在。

      (二)歷代士人對孔子“德”信仰的發(fā)展

      曾子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xué)而》)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通過祭祀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意義。孟子繼承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了王道主義。到了漢代,“五常德性”成為后世人們普遍的觀念。宋代理學(xué)家進一步從認識論上區(qū)分了“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儒家的德論有了新突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將“德”與“道”作為一對認識論范疇進行闡述,把德論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峰。總之,“德”作為中國古代道德哲學(xué)的一個重要范疇,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在曲阜碑刻文獻中,“德”的信仰也貫穿于歷代中國士人的精神世界。首先是對孔子“德”信仰的崇拜。漢代《史晨前碑》認為孔子功德僅次于古今圣王,稱之為“德亞皇代”。魏晉時期的《黃初年間魯孔子廟之碑》載:“斯豈(所)謂崇(化)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唐代的《乾封元年大唐贈泰師魯先圣孔宣尼碑》載:“信立德立言,泰上謂之不朽?!薄皣@重泉之可作,聞盛德而必祀?!薄暗屡淝?,業(yè)暉辰象?!泵鞔摹逗槲淞陱埦U謁廟記碣》載:“歷(代)(罔)不欽崇,所(謂)盛德(百)(世)必祀者,其在茲乎?!雹俅耸佻F(xiàn)鑲嵌于孔廟西齋宿南墻,東起第19石。張綰為明代奉議大夫僉山東等處提刑按察司事?!笆⒌拢ò伲ㄊ溃┍仂搿?、祭祀孔子主要緣由就是孔子的“盛德”。

      不僅如此,明清時期還將“道”“德”聯(lián)系或并用。如,明代朱元璋在接見孔克堅時說:“童子之言,爾祖尚記之不忘,況道德之奧者乎?今爾(為襲封),(爵)至上公,不為不榮矣,此非爾祖之遺蔭歟!朕以爾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內(nèi)(銓注),(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雹凇吨煸芭c孔克堅、孔希學(xué)對話碑》,此碑位于孔府二門內(nèi)側(cè)東面,南首?!逗槲涫攴捎又]林廟碣》載:“敬仰道德,高明如天,博厚如地,儀范古今,存神過化,俾歷世而尊祟。嗚呼,至德大矣哉!”③此石碣立于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年)仲春,現(xiàn)鑲嵌在孔廟西齋宿北墻,西起25石?!逗槲涫吣陝⑿拗]林廟詩碣》載:“道德尊前圣,文章發(fā)后賢?!雹茉撌佻F(xiàn)鑲于孔廟西齋宿南墻,東起第2石。劉修為明代嘉議大夫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劉修在此贊譽“素王”孔子的道德文章、教書誨人、安貧樂道以及后人對孔子的尊崇等。清代的《康熙三十二年御制重修闕里孔子廟碑》載:“道偹中和,德參天地?!雹俅吮⒂谇迨プ婵滴跞辏?693)。位于孔廟十三碑亭北面西起第二亭內(nèi)?!都螒c六年葺修大成殿記碑》載:“德為民(彝),道實公器。”②此碑立于清仁宗嘉慶六年(1801年)六月?,F(xiàn)位于曲阜孔廟十三碑亭南面東起第4亭內(nèi),西排南石?!暗隆弊鳛閷嵺`性信仰已經(jīng)成為“天道”“人道”所聯(lián)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說明歷代士人對孔子德性的推崇,也說明“德”在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既然“德”信仰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那么如何進行德性教育呢?《大德三年闕里廟之學(xué)記碑》載:“(古)(人)有(言):在(早)(諭)(教)。又曰:(少)(成)(若)(天)(性),習(xí)貫如自然。是故能言能食,即示以禮。蓋(幼)(穉)之時,其心未放,則教易入,筋骸易束,德性易(養(yǎng))也。夫子(教)(伯)(魚)以學(xué)《詩》學(xué)《禮》,欲其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品節(jié)詳明而德性堅定?!缎W(xué)》之教,(節(jié))目纖悉。”③此碑立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十□日,現(xiàn)位于孔府二門里東側(cè),面北。這里的“少成若天性,習(xí)慣成自然”,指出幼年時期是開展德性教育的最佳時期,因為“(幼)(穉)之時,其心未放,則教易入,筋骸易束,德性易(養(yǎng))也”。

      也只有把“德”信仰體現(xiàn)在實踐上,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么顏淵在孔門弟子地位,也才可以了解顏廟碑刻中對顏淵的頌揚之語并不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溢美致辭,而是發(fā)至肺腑的價值信仰。如,《元統(tǒng)二年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載:“曲阜侯顏路,魯之君子,孔門高弟,忘其貧約,依歸圣人。其日用常行之間,道德之言,仁義之行,耳濡目染,心感神會,固以熏陶而成其德矣。況有亞圣之嗣,同師圣門,簞瓢陋巷,不改其樂,用行舍藏,庶幾于道,七十子之中,夫子獨稱其贒。”

      以“德”為標準的歷代士人也同樣被人們所銘記。如孔子后裔中多因其德性功業(yè)被碑文所載。如,《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④又稱“泰山都尉孔宙碑”,簡稱“孔宙碑”。此碑立于東漢桓帝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原為孔林孔宙墓前的墓碑,乾隆年間移至孔廟保護,現(xiàn)位于漢魏碑刻博物館北屋,西起第十四石。載:“德音孔昭?!薄暗乱艨渍选贝苏Z源自《詩經(jīng)·小雅·鹿鳴》。鄭玄箋:“孔,甚;昭,明也。”碑文中還載有“于顯我君,懿德惟光”。“懿德惟光” 源于《詩經(jīng)·大雅·烝民》?!败驳隆本褪且悦赖聻闃s?!督▽幩哪瓴┝晏乜妆氡发荽吮挥诳讖R同文門下,現(xiàn)存于漢魏碑刻館北屋,西起第17石。也是博陵士人為紀念孔子19代孫孔彪其德政所立。

      其他以儒家文化為標準的官吏也因“德政”被人立碑稱頌。如《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是魯郡民眾為太守張猛龍所立的頌德碑,碑文之末及碑陰刻有郡之屬吏、魯郡士望等題名,總計達160余人,可見其聲名與威望之高。又如《大歷八年文宣王廟門記》曰:“刺史孟公休鑒,德潤尊師,道肥希圣?!薄渡颀敹晡簝贾葙Z使君之碑》⑥此碑立于北魏神龜二年(519)。碑首圓形,額飾浮雕龍紋,刻“魏兗州賈使君之碑”,碑陰上段有“題賈使君碑陰”,下段有“重題賈使君碑陰”。該碑原立于兗州府學(xué),后數(shù)度被湮沒。北宋紹圣三年(1096)、元至正十二年(1352),兩次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復(fù)立。清康熙年間,兗州知府金一鳳將此碑由露天移入室內(nèi)。1951年春移入曲阜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往東廡,1998年移入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西起第25石。也記述了賈思伯兗州刺史任內(nèi)的政績碑。

      當代中國是古代中國的繼續(xù)和弘揚,古人對“德”的認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信仰價值。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xué)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所具備的品質(zhì)和內(nèi)涵已經(jīng)從個人要求擴大到社會、國家規(guī)范。

      三、“道德”:傳統(tǒng)中國人的信仰實踐

      道與德作為孔子信仰的重要范疇,兩者也具有很多的“親緣關(guān)系”。在字形起源上,也有著相類似的涵義。甲骨文“德”字起源為“筑路時以目視繩取直之意”。⑦程邦、譚飛:《“德”字形義溯源》,《殷都學(xué)刊》2010年第1期。后逐漸延伸“心”直為“德”,并慢慢成為人的行為規(guī)范的標準。這一歷史過程也與“道”的本義和引申義均有類似之處。而且,“德”的來源上,同樣具有與“道”相類似的兩個途徑:一是天或上帝;二是祖先(即故去的人)。①羅新慧:《“帥型祖考”和 “內(nèi)得于己”:周代 “德”觀念的演化》,《歷史研究》2016年第3期。郭沂也認為,早期儒家思想中,不加定語的“道”,所指與“德”略同,皆道德之總稱。如果有區(qū)別的話,前者重過程,后者重德目。②郭沂:《子曰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3頁。

      孔子究竟如何踐行“道德”信仰的呢?青少年時期的孔子可謂歷經(jīng)人間艱辛,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但他“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肯定對自身的人生進行了深入思考。從此以后,“吾道一以貫之”。因此,無論是學(xué)習(xí),還是教學(xué),還是入仕,還是周游列國,還是晚年刪述六經(jīng),“道”與“德”的信仰始終在其信仰的核心地位。尤其是面對艱難困苦的境地,更需要從“道德”信仰中尋求實踐精神。如《史記·孔子世家》曾記載: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岬婪且课岷螢橛诖??”子路對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笨鬃釉唬?“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智者而必有行,安有王子比干?!弊勇烦?,子貢入見??鬃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速罘嘶ⅲ时藭缫?。’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爾志不遠矣?!弊迂暢觯伝厝胍???鬃釉唬骸盎兀对姟吩疲骸速罘嘶?,率彼曠野?!岬婪且??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不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p>

      之所以長篇引述此文,目的是為了展示孔子在“仁”不能實現(xiàn)之時,如何安頓自身精神世界,顯然,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已承認仁不一定必然得報。而與子貢的對話,孔子認為“仁”無法實現(xiàn),可繼續(xù)求“道”。與顏回的對話,顯然強化了孔子信仰的自我認同,化解了其精神世界的緊張感,任何外在的實踐理想不能實現(xiàn)時,誰也無法阻擋內(nèi)在道德實踐之路。這也成為后世儒家“內(nèi)圣”而“外王”的邏輯起點。

      總之,孔子的道德觀念實現(xiàn)了天道向人道的轉(zhuǎn)向和超越,關(guān)注現(xiàn)實社會,以仁道為核心,以中庸為原則,構(gòu)建了完整的信仰體系,深深扎根于歷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尤其需要我們重新審視“道德”信仰的當代價值,讓孔子的道德信仰回歸當下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讓孔子的道德信仰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應(yīng)對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道德危機、生態(tài)危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駱承烈.石頭上的儒家文獻[M].濟南:齊魯書社,2001.

      [3]楊朝明.曲阜儒家碑刻文獻輯錄(第1輯)[M].濟南:齊魯書社,2015.

      [4]楊朝明.曲阜儒家碑刻文獻輯錄(第2輯)[M].濟南:齊魯書社,2015.

      [5]郭沂.子曰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7.

      [6]程邦,譚飛.“德”字形義溯源[J].殷都學(xué)刊,2010,(1).

      [7]羅新慧. “帥型祖考”和 “內(nèi)得于己”:周代 “德”觀念的演化[J].歷史研究,2016,(3).

      猜你喜歡
      論語信仰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在哪兒
      乐陵市| 柞水县| 板桥市| 华蓥市| 兴和县| 驻马店市| 凤庆县| 方正县| 华容县| 石景山区| 东兴市| 衡阳市| 万山特区| 澄城县| 克什克腾旗| 淮阳县| 科技| 佳木斯市| 丽江市| 双峰县| 绥德县| 行唐县| 荃湾区| 宕昌县| 遂溪县| 互助| 瓮安县| 册亨县| 延边| 江山市| 桃源县| 康定县| 大同县| 鹤壁市| 鲜城| 临清市| 富源县| 大厂| 迁安市| 寻乌县| 监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