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濤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滄縣)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督察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肚迨犯濉肪砣俣緜髡f“昀學問淵通。撰《四庫全書提要》,進退百家,鉤深摘隱,各得其要指,始終條理,蔚為巨觀”。
除了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廣為人知的著作還有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內(nèi)中博采異聞,宣揚因緣果報,“大旨要歸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勸懲”(盛時彥《序》)。對于自家兒孫,他同樣曉以福禍倚伏之理:
余家托賴祖宗積德,始能子孫累代居官,惟我祿秩最高,自問學業(yè)未進,天爵未修,竟得位居宗伯,只恐累代積福,至余發(fā)泄盡矣?。ā都o曉嵐家書·訓諸子》)
常言道“時位移人”,多少高官巨賈志得意滿之時忘乎所以,非但不能自持,亦且不聽人勸,及至害己累家,但恨悔之晚矣。而讀到紀曉嵐的這幾句話,卻不免讓人眼前一亮:一,他不敢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個人的德才,而說是“托賴祖宗積德”;二,隨著職位的升遷,他的憂慮也日益加深,唯恐“累代積福”,到他這里“發(fā)泄盡矣”。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居恒用是兢兢,自奉日守節(jié)儉,非宴客不食海味,非祭祀不許殺生”。同樣,他告誡諸子:“勿持傲謾,勿尚奢華”,殷鑒在前,切莫重蹈他人覆轍。
美好的生活和事物要靠長期甚至幾代的積累才能獲得,還要小心維護才能久遠,此即古人所謂“惜?!?。有副對聯(lián)說得好:“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前半句說的就是“惜?!?。可是,無論如何簡省,總有坐吃山空時,所以,“福”不僅要“惜”,更要“積”。紀曉嵐說到“戒殺修善”、“赒恤貧苦”,說到“并宜服勞”,而自身積極不斷的努力和付出,既是“積?!?,也是“惜?!?,是保持恒長和上進的法寶。反之,別說是貪贓枉法、巧取豪奪,即便庸碌無為、尸位素餐,也都是招災惹禍的根苗。
自作打油詩一首:“作”之一個字,讀“作(zuò)”又讀“作(zuō)”。人心容易騙,天道不可說。是禍還是福,你且看結(jié)果?!笡]有曲解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