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旭
縱觀北京近十年的語文高考試卷,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對于當下語境的狹義散文的不同類別有了較為全面的考查。自2014年至2017年,北京卷對文化散文的觀照更為突出。與之相應的是,一線語文教師在高考試卷反饋或者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答題趨同性和片面性是該類題型解答不得要領的痼疾所在,即學生或者以某種普適的答題套話來應對,比如“作者在小說《白鹿原》中并沒有寫到老腔,為什么本文題目卻是‘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部分考生會因為審題疏忽和答題思維慣性而簡單倉促地處理為“線索”“點明中心”等內(nèi)容;或者只答其一,不答其二,這些情況導致學生無謂地失分甚或無法得分。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疲于對歷年高考散文試題進行回顧、梳理、總結,囿于不同知識點或者題干的考查方式的研究,沒能從散文本身的本質(zhì)依據(jù)和宏觀維度去考量,缺失了把散文本體知識重構和語文高考考題類型探究統(tǒng)觀的策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解讀散文閱讀題的思維盲點。基于此,我們探析高考散文閱讀題備考策略,既要重視散文文本的內(nèi)容特質(zhì),又不能脫離考試題型的現(xiàn)實語境。
1961年《人民日報》發(fā)表肖云儒的一篇短文,其中提出散文特質(zhì)——“形散神不散”,之后,學界對此已展開過多次學理層面的探討,偏執(zhí)其中一端的說法都無法令人信服,但至少引起我們關注的散文特質(zhì)的二元要素已經(jīng)得到凸顯。如何理解散文的“形”“神”是語文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我們看來,閱讀散文文本的感性認知,首先收獲的就是“形”的輪廓,那么緊隨其后的理性思辨在于,其中的“形”是否具有唯一性?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有可能直接影響對散文深層內(nèi)蘊——“神”的理解和品味。簡言之,散文中的“形”是指向一個最主要的寫作對象,還是需要旁及觀照次一等級的平行共存的其他對象。我們認為,從對文本的全面性閱讀和深度理解上,兼顧散文文本中出現(xiàn)的主次之“形”是有益且必要的。舉例而言,散文《藤野先生》文本內(nèi)容固然契合其題目,為表現(xiàn)藤野先生服務,但我們何嘗不能看到藤野先生對魯迅本人的深遠影響呢?從作者本人在北平正視現(xiàn)實,到他在東京厭惡現(xiàn)實,再到仙臺后自己能選擇現(xiàn)實,考量魯迅面對現(xiàn)實的不同態(tài)度,我們可以爬梳出魯迅的思想成長史,這點和文本鮮明地彰顯出的藤野先生的積極精神,共同高揚出文本的豐盈內(nèi)蘊和價值。因此,觀照《藤野先生》,如果不能對文本的“顯性”對象和“隱性”對象等同對待,只重視“形散神聚”的說法,并以此路數(shù)來分析,文本解讀的結論不僅顯得牽強單薄,且作者更為復雜深刻的內(nèi)心感受就容易被忽略,從而使文本的豐富性大打折扣。
就散文文本之“形”而言,正契合“存在即合理”,因為文章整體由局部構成,文章主旨由細節(jié)體現(xiàn)。對散文文本的解讀,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主要之“形”代替其他之“形”。由此,就涉及對“形”的分類問題,具體到文本中,這種類的歸納可以細化為人、物、景、事,需要說明和強調(diào)的是,有時候,散文文本中的個體會自成一類。分類之后,有必要深究每一類的獨特性,即其特點、狀態(tài)、處境、效果等方面。面對寫作對象的分類——景、物、人、事,或者對其中的單點進一步細化再分類(如記人散文,可對人物繼續(xù)分類,但只內(nèi)剖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即可),觀照它們是如何得以呈現(xiàn)的,這就是文本的寫作方式。當我們明晰了文本的對象,細化了對象,清楚了呈現(xiàn)對象的表達技巧,自然能品味其中的深層內(nèi)涵,即文本的情感指向或者道理昭示。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文本情感層面,我們需要理解其指向有兩個維度:一是作者對文本中的對象的情感,二是文本中的對象彼此之間的情感。
在上文簡析散文文體中的類別及其屬性特質(zhì)后,我們結合高考語文北京卷中的散文閱讀題來觀照那些學生不易掌握、答題思路易混亂的閱讀題,梳理合適的解答路徑,可以簡要表述成:明確題干涉及的答題對象,再在文本中定位題干對象的特點、狀態(tài)、處境(環(huán)境)、結果(效果),由此感受并推導出作者對相關對象的情感,或者文本對象之間的情感關聯(lián)。
一、精研題干給定對象
請看2017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第21題:
第二段寫出了根河的哪些特點?有什么象征意義?
此題考查意圖明確。題干中的“根河”正是所答內(nèi)容的核心,對該段內(nèi)容進行層次劃分:
第一層:“春天,根河從厚厚的冰層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進發(fā)開來,它推去堅冰,歡快地伸展腰肢,向遠方而去?!笨梢酝浦由χ?。
第二層:“這破冰時節(jié)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純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這條源自大興安嶺的河,原名叫‘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笨梢酝浦颖旧冋?。
第三層:“在一個個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豐滿成熟,將涓涓乳汁流送給兩岸的萬千生物?!笨梢酝浦訜o私之境界。
但第二問指向了根河背后的象征意義,就不能再局限于談根河本身,需要在文本中辨識與根河關聯(lián)的對象。通讀全文,我們得出根河與鄂溫克人是密不可分、合二為一的關系,因此解答此題就需要考慮依托根河的特質(zhì)來彰顯出鄂溫克人的內(nèi)蘊,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并掌握另一種答題策略。
二、明辨題干對象在文本中的關聯(lián)對象
當題干中的對象只是一種媒介或者手段,起到引入或啟發(fā)的效用,我們無法在文本中直接定位它(它們)的特點等時,對此可以再表述為:明確題干中的核心詞在文本中關聯(lián)的文本其他對象,再厘清文本與之有關的單一或多個對象的特點、狀態(tài)、處境(環(huán)境)、結果(效果),由此感受并推導出作者對相關對象的情感,或者文本對象之間的情感關聯(lián)。
請看2017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第22題:
作者在結尾說“我知道我雖然來過了,但卻遠遠抵達不了這河的深奧”。請根據(jù)文意,說明“這河的深奧”的含意,“抵達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此題在往年的考查中一般表述為“請談談你對結尾句的理解”,2017年高考語文北京試卷發(fā)生的變化之一就是在散文閱讀題的題干表述上更具體,具有梯度感和層級性。同時,與主問題關聯(lián)緊密的小問題的設置,也隱含著出題者對后續(xù)一線教學的引導,即如何回答文句理解題,其題干的問題分解為我們指明了其中的一條路徑:關注題干的核心詞以及該詞在文本中的關聯(lián)對象,對長句進行細分并對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