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娥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逐漸將學生素質教育放在了初中教育的首要位置,將培養(yǎng)全方面人才作為基本教育目標,我們對初中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是初中教育中最主要的基礎學科,將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文學作品給學生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提高審美水平,來達到美化學生心靈、語言、行為,提高學生道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教育 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滲透方法 核心探索
初中對于學生來說是尤為重要的階段,是學生提高能力、培養(yǎng)興趣、養(yǎng)成良好習慣、形成正確觀念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讓學生們對美形成一個基本認知,提高初中生審美水平。語文是初中教育中最主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本就具有非凡的魅力,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培養(yǎng)感知美的能力,根據(jù)每一篇課文的文學特點,科學的結合審美教育,讓學生在不同的課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多樣化的文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能夠形成更加高級的審美意識。
一、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動性
許多教師還是保持著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地位,以及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過于依賴教師,無法獨立的進行知識探索,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想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非常困難,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審美水平難以得到提高。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師生的課堂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再將審美教育逐漸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審美能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學會對各種不同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引領學生“入境”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文章的內容,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一個優(yōu)美的教學情境,并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進行語文學習,身臨其境的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魅力。由于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也逐漸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讓學生們更加直觀的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情境,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探索,去感受文章意境中的美感。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收集好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播放,讓學生們立體的去感受濟南冬天的美好,再結合課文的內容,體會濟南冬天別樣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將興趣轉變成良好的習慣
教師需要不斷豐富教學形式,給學生們更多不一樣的課堂學習體驗。單一的教學形式會使語文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逐漸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導致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更加難以做到審美教育的滲透,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利用合作學習的方法,教師再適當?shù)臐B透審美教育,增加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對課文的探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并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興趣轉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四、審美情感形成的關鍵:放飛思想,拓展源頭
審美情感形成的關鍵就是放飛思想,擴展源頭,因此,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提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并采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思考和欣賞,用開放式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讓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課文解析,給學生足夠的獨立學習空間。如在學習《在山的那邊》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們提出問題,讓學生們思考自己心中的山是什么,自己心中山的那邊又是什么,促進學生對于文章的思考和想象,并給與學生足夠的空間進行思維擴展,,讓學生能夠擁有自己的感知,形成良好的審美情感。
五、認真閱讀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趣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形成端正的閱讀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夠認真對待每一篇課文,并認真閱讀每一篇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從整篇的意境上去感受美,再進行細節(jié)的體會,使學生從閱讀中體會文章各處用詞用句的藝術美感。如在學習《黃河頌》時,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讓學生有感情的進行課文朗讀,隨著課文中的節(jié)奏,進行情感的表達,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黃河的巍峨和壯闊,體會文章深層的情緒體現(xiàn),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學作品中的魅力,去理解、品味、感受、獲取,從不同的文學作品中領悟到不同的趣味,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趣。
六、詳細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是文章的靈魂,教師需要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言語、神態(tài)、動作、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全方面的解析,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和特點,以及出現(xiàn)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能夠從各種人物形象身上學習到更多美好的品格。如在學習《背影》時,從文章中父親的行為和態(tài)度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利用各種人物形象引起學生們的感受,促進學生對文章進行思考,從而實現(xiàn)學生藝術審美的培養(yǎng),塑造學生美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審美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科學的教學形式,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動性,創(chuàng)造有沒的意境引領學生“入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將興趣轉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利用提問的方式擴展學生的思維,放飛思想,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趣,并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角色進行解析,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苗雪.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A].《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創(chuàng)新思維與領導決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2017.
[2]彭清蘭.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36):138.
[3]楊學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學周刊,2016(04):109.
[4]馬濤.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