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溪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與滲透,以使學生逐步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呢?
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說過:“思維自疑問與驚奇開始?!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解疑,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教學《月球之謎》一課時,在板書課題之后,我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課題后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在我的鼓勵下,有學生問:“月球與地球一樣嗎?現(xiàn)在地球上人這么多,人們能到月球上去住嗎?”有學生問:“月球離地球有多遠?”有學生問:“月球上有人嗎?有水嗎?有動物和植物嗎?”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請大家?guī)е鴨栴}來閱讀課文,讀完以后說一說自己已經(jīng)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問題還未解決?!比绱私虒W,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促進了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質(zhì)疑、解疑的過程其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樣教學,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縝密性、流暢性、連貫性與條理性,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較是屬于學生認知范疇的一種技能,主要用來發(fā)現(xiàn)對象以及類似事物之間的異同,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建構新知。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特點鼓勵學生去比較、去發(fā)現(xiàn)、去建構,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在教學《鯨》一課時,由于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太陽》一文,二者同屬于說明文。在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對說明文的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我鼓勵學生對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并說說在說明方法的運用上有哪些異同點。這樣一來,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篇課文都運用了列數(shù)字與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除此之外,《太陽》一文中還運用了比喻、假設等說明方法,把太陽的特點既通俗又具體地表達了出來……如此教學,學生掌握了閱讀說明文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根據(jù)文本特點,鼓勵學生去比較、去發(fā)現(xiàn),這種閱讀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真正使學生的學習走向了深度。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批注閱讀,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與體會,以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掌握到閱讀課文的基本方法,我鼓勵學生閱讀課文,并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寫下閱讀感受。在學生學習交流匯報的時候,有學生在“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個地方寫道:“好一位執(zhí)著的父親,好一位了不起的父親,好一位深愛孩子的父親?!庇袑W生在這個地方寫道:“那么多人都放棄了,只有這位父親不放棄,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一名具有強烈責任感的父親。”有學生在課文結尾處寫道:“這位父子真是了不起,他用強大的精神意志戰(zhàn)勝了一切。”就這樣,學生在批注閱讀中真正獲得了對人物的深刻理解與認識。
在上述案例中,我主要根據(jù)課文特點,鼓勵學生批注閱讀。如此教學,使學生明白了閱讀課文的基本方法,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閱讀方法就是關注學生的思維、閱讀習慣等。教師要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需要引導學生沉浸文本,真正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從而使學生的理解把握、分析運用能力逐漸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