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民族音樂的傳播與傳承
      ——以一個傈僳族村寨依塊比村為例

      2018-01-24 16:10:09
      今傳媒 2018年1期
      關鍵詞:傈僳族音樂創(chuàng)作民族音樂

      李 晴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 言

      依塊比村是緊鄰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城的一個傈僳族村寨,該村寨的音樂文化互動,是三江并流腹地傈僳族村寨音樂文化互動的一個縮影。傈僳族音樂是傈僳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表現(xiàn)方式。傈僳族本土民族音樂的傳播和傳承應該利用新媒體加強對民族音樂多元化傳播,充分發(fā)揮自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推廣民族音樂。原生態(tài)音樂創(chuàng)作人要兼顧傳承與創(chuàng)新,保持民族音樂的精神內涵,創(chuàng)作出反映當代傈僳族人民精神風貌的民族音樂作品。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傈僳族音樂的傳播

      新媒體是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為基礎支撐的,具有全球化、全天候與共享性,零時延與即時性,互動性與開放性,分眾性與個性化,碎片化與偶發(fā)性等特征[1]。新媒體所具有的特質帶來了傳播方式和特點的巨大變化,給民族音樂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與發(fā)展機遇,使得傈僳族音樂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更易傳承、傳播,同時也使其面臨著沖擊和挑戰(zhàn)。

      (一 )新媒體搭建起認知民族音樂的新平臺

      每種新的媒介技術都讓我們有新的思考內容,同時也給予我們新的生活習慣。新媒體逐步融入到村寨的文化生活中,也帶來了新的變化?,F(xiàn)在的依快比村,年輕人都成為了“拇指族”,留戀于手機或是平板電腦上。

      經村民推薦,筆者關注了幾個怒江的微信公眾號,如“在怒江”,這個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一些怒江的風土人情、衣食住行以及旅游文化等資訊。每隔一段時間,該微信號總會推出一些怒江本土樂隊、歌手的動態(tài)以及演唱視頻,如山人樂隊的表演、傈僳族歌手阿普薩薩的演唱等。通過微信公眾號對民族歌曲的不斷傳播,讓廣大受眾每天打開手機或平板電腦都可以欣賞到民族歌曲,民族音樂特有的內涵自然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和思維習慣中,不斷加深人們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成為了一種時尚,很多村民會在朋友圈分享一些自己翻唱成傈僳語的音樂作品,像《小蘋果》之類易于傳唱的通俗歌曲。在虛擬的環(huán)境里,利用微信或QQ進行互動,擴展了他們的表達自我的空間,開辟了他們在釋放自我、進行話語表達、情感交流的渠道,同時也增進了對本土民族音樂的認知。

      (二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民族音樂面臨網絡流行音樂的沖擊

      當下,年輕人已經成為使用新媒體的主力軍。被稱為“第五代媒體”的手機,備受人們的喜愛。手機媒介已不再是單純通訊工具,而是能網絡接入,界面瀏覽,微信或QQ互動,分享多彩影視娛樂為一體的終端設備。手機成為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及時提供給年輕人各種信息,滿足學習、文化娛樂的需求,方便其生活。

      手機媒介也是村里的年輕人分享音樂,促進音樂互動和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徑。他們用手機下載網絡歌曲,并隨時更新替換手機里的音樂。手機里的音樂除了少量的本民族歌曲外,更多的是外來的網絡流行歌曲。村民們每天都接觸網絡流行歌曲,而傈僳族音樂卻只能在較少的時間和狹小的空間傳播,大有被網絡流行歌曲淹沒的趨勢。這勢必使年輕的受眾逐漸遠離了本土音樂文化,使民族音樂慢慢的失去了應有的受眾。在筆者采訪過的依塊比村年輕人里,多數人對當下的網絡流行歌曲,張口就能吐字清楚不跑調地唱出來,卻只會唱幾首當今在本地區(qū)流傳比較廣的傈僳族歌曲。

      在網絡的虛擬環(huán)境里,流行音樂占據了大部分空間,民族音樂受限于傳播方式、傳播平臺和傳播技術,在網絡里所占空間很小,民族音樂自身的特色和個性在流行元素的沖擊下,其本真的內涵也漸漸被忽略。

      (三 )新媒體給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

      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帶來傳播的交互性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在接收音樂作品信息的同時,也可以進行評論或轉發(fā),甚至二度創(chuàng)作和改變,進行翻唱模仿、重新填詞,改編變奏等,使得具備良好新媒體特性的音樂作品得以通過網絡迅速傳播,豐富了音樂創(chuàng)作模式;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對于音樂傳播的介入,促進了各地區(qū)的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交流,給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帶來機遇。

      對于創(chuàng)作人來說,現(xiàn)代網絡技術和手機則改變了其創(chuàng)作方式和交流方式。傈僳族音樂創(chuàng)作愛好者江曉春認為,微信已經是他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的一個途徑,有時突然有靈感,把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發(fā)到朋友圈,聽聽大家的意見,再進行修改補充。朋友也會將自己的作品發(fā)送給他,征求其意見,這種交流互動已經成為他們歌曲創(chuàng)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同時,他也表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創(chuàng)作更具吸引力和傳唱度的民族歌曲,以及如何通過新媒體更好的推廣本土原創(chuàng)歌曲,是他們面臨的一個課題。

      網絡流行音樂對傈僳族音樂的沖擊,有可能使傈僳族音樂創(chuàng)作失去原生態(tài)的優(yōu)秀品質。如果是一味迎合新媒體平臺提供的音樂傳播方式,將傈僳族音樂流行化,民族歌曲自身具有的深刻的內涵將失去生存的沃土。

      三、本土民族音樂傳承和發(fā)揚的路徑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介不僅僅是載體,更是紐帶,維系著人們的情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利用新媒體對傈僳族音樂的傳播,不僅能增強歌曲本身的傳播度,有效地傳承民族元素,而且能增進民族情感,更好地推廣和傳承民族文化。

      (一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原生態(tài)音樂創(chuàng)作演唱人才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音樂傳播內容明顯趨同性,給原生態(tài)民族歌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和沖擊,也帶來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機遇。在面對隨著大眾傳媒洶涌而來的外界文化,少數民族不能對之不加分析的接受,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要保持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培養(yǎng)文化自覺意識,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2]。傈僳族音樂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集聚著傈僳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意志。與傳播迅速且易于更新替換的流行歌曲相比,原生態(tài)的傈僳族音樂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感染力,原生態(tài)音樂傳承人要樹立信心,抓住機遇,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平臺和優(yōu)勢,創(chuàng)作更具傳唱度、接受度、普適度的而不失本色的民族歌曲。

      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傈僳族音樂作品是傈僳族音樂文化傳承發(fā)揚的源泉和動力。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民族族音樂作品,關鍵在于人才。在新媒體傳播的環(huán)境下,要挖掘扶持民間藝人,特別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人,不斷培養(yǎng)原生態(tài)音樂創(chuàng)作演唱的新人,培養(yǎng)他們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他們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人在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要借鑒流行理念,賦予民族文化底蘊,利用本民族音樂與大眾音樂的融合優(yōu)勢,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應,加大民族音樂的推廣度,創(chuàng)作并傳播更多深入人心的民族音樂作品,傳承并發(fā)揚民族音樂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二 )充分發(fā)揮自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推廣民族音樂

      在新媒體眾多形式中,自媒體無疑是熱點。自媒體(We Media)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qū)。自媒體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是以現(xiàn)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guī)范性及非規(guī)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根據《2017年中國新媒體行業(yè)全景報告》,2016年中國各大媒體平臺中,微信公眾號以63.4%的絕對優(yōu)勢領銜自媒體行業(yè)。

      基于自媒體的傳播受眾多的強勁優(yōu)勢,民族音樂傳播也必須借助自媒體平臺來傳播發(fā)展,可以設立民族音樂專門的微信、微博公眾號,以微電子雜志的形式,定期向受眾推送民族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包含文化背景介紹、民族音樂知識、民族音樂視頻等。以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綜合呈現(xiàn),融入受眾的生活,使其隨時隨地體驗民族音樂,加深認知和認同感。還可以用“微直播”的方式,邀請民族歌曲創(chuàng)作人和歌手做客與歌迷和微友互動,線上與線下結合,場內場外共同欣賞和探討民族歌曲。

      (三 )利用新媒體加強民族音樂多元化傳播

      在當代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民族音樂的傳播和傳承也需要走多元化路徑[3]。利用新媒體加強民族音樂多元化傳播,就是要立足本土民族文化,開展立體化、多元化傳播。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支撐,以音樂軟件、電子期刊、以及其它各種新媒體形式為輔助搭建傳播、傳承民族音樂的新媒體平臺。在這個新媒體平臺上最大程度推廣民族音樂,使得受眾不是被動接收,而是傾注情感,融入到心靈的自我傳唱歌曲。

      筆者在百度等網站搜索關于傈僳族音樂的相關內容,發(fā)現(xiàn)多數是較為零碎的視頻資料,是網友自己上傳的視頻,其清晰度、畫面感和音效等都不能產生很好的傳播藝術效果。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利用新媒體進行多元化傳播。一是創(chuàng)建傈僳族音樂專題網站,并至少做成中文及傈僳文兩個版本,充分利用網絡的傳播高效化、全球化的優(yōu)勢,在更大范圍推廣傈僳族音樂。二是制作專門的傈僳族音樂共享軟件,可以使用戶搜索到較為全面的傈僳族原創(chuàng)音樂,并有在線收聽、下載、轉發(fā)、評論、上傳等功能,能夠吸引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收集并傳唱傈僳族音樂。三是制作本土民族音樂 app,集民族音樂和本土民族文化相關的媒體應用、游戲、新聞、電子雜志為一體,凝聚不同類型的網絡受眾,在全方位視、聽、娛的感受滲透中,最大限度的傳播民族音樂和傳統(tǒng)民族文化。

      猜你喜歡
      傈僳族音樂創(chuàng)作民族音樂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風·松》音樂創(chuàng)作初探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8:40
      傳統(tǒng)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櫻花浪漫迎闊時,刀山火海任爾闖 怒江傈僳族闊時節(jié)
      云南畫報(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14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應把握的三重風格——以朱紹玉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為例
      戲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2:08
      從兩篇音樂創(chuàng)作評論引發(fā)的思考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5
      托布秀爾音樂創(chuàng)作簡析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39:58
      淺談武定傈僳族“噠譜”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民族音樂(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1
      “咱們村來了傈僳族宣講員”
      濉溪县| 长顺县| 双辽市| 灵宝市| 南陵县| 绥阳县| 乐业县| 大安市| 淮阳县| 诸城市| 县级市| 榆树市| 小金县| 蚌埠市| 巴青县| 伊金霍洛旗| 互助| 东台市| 封开县| 德庆县| 汝阳县| 江源县| 英吉沙县| 合水县| 勐海县| 普格县| 禄丰县| 塔河县| 西藏| 获嘉县| 双牌县| 营口市| 沙雅县| 长沙市| 靖江市| 杭州市| 舞阳县| 荆门市| 德化县| 巩留县| 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