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雪
摘 要:2018年4月24日,中國教育報、北京青年報、中國蘭州網等在互聯(lián)網上紛紛發(fā)布了一篇《理性看待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超八成大學生存在“手機依賴”行為意向,日均使用手機超5小時,且79%的在校大學生都存在下意識地慣性在課上玩手機的行為。在智能手機功能日益強大的今天,“手機已成為人的一個器官”,可以說整個大學生群體都對手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賴。而本文就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文本挖掘的方法來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意向,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手機依賴行為成癮;文本挖掘;心理學干預療法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基于計劃行為理論,以石家莊市6所省屬重點高校(河北經貿大學、河北醫(yī)科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以及河北地質大學)的所有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編制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意向調查問卷,探討石家莊市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意向,檢驗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并對此提出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干預對策,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為教育部門和衛(wèi)生組織加強預防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調查樣本
預調查中,實發(fā)問卷80份,有效問卷72份,問卷回收率為90.00%。查閱學校官網數(shù)據可得,6所石家莊市省屬重點高校的在校生總人數(shù)為140015人,故而以6所省屬重點高校為抽樣框,采用公式來計算樣本量,通過SPSS進行計算可得最大方差為,令相對誤差限不超過7.5%(即絕對誤差限d=0.15),置信水平為99%,計算出的初始樣本量為:
根據每所調查學校大學生的人數(shù)不同以及無效問卷的存在,并且預調查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樣法。因此,為提高回答的準確率,將樣本量擴大2倍,最終將樣本量調整為810份。
在調查過程中采取一發(fā)一收的方式進行,因此問卷回收率為100%,但由于一些被調查者并沒有根據問卷問題進行作答,結果有16份問卷無效,794份問卷有效,有效問卷率為98.02%。
文本挖掘實證分析
一般情況下,運用傳統(tǒng)的數(shù)據分析方法很難對開放性問題做出較為精準有效的信息挖掘,這時就需要借助Python軟件對其進行文本挖掘,從而得出詞云圖來進行深度分析。所謂“詞云”,即通過文本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關鍵詞”予以視覺上的突出,形成“關鍵詞云層”或“關鍵詞渲染”,進而得出大多數(shù)人反映的程度高、次數(shù)多的建議。
手機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
將被調查者所反映的手機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情況保存為文本格式,并導入到Python軟件,利用Python實現(xiàn)文本挖掘過程,結果如圖1。
圖 1 手機使用對大學生影響情況詞云圖
從圖1詞云圖結果中可知,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手機的使用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為方便、便捷,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娛樂,讓課余時間更充實。尤其是支付寶、微信等網絡支付功能對大家的購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有不少的同學們認為手機使用越來越頻繁,使得學生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長此以往就會影響視力、虛度光陰、熬夜通宵、精神衰弱、產生心理問題等,嚴重危害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健康。除此之外,也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各有利弊,應理性對待手機使用行為,避免形成成癮行為而產生手機依賴心理。
應對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策略分析
將被調查者所反映的應對手機依賴行為策略情況保存為文本格式,并導入到Python軟件,利用Python實現(xiàn)文本挖掘過程,結果如圖2。
從圖2可以看出,關于“針對大學生手機依賴,您認為可采取哪些方法避免和應對”這個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參加”“活動”“斷網”“增加”“學習”“轉移”“注意力”“運動”等關鍵詞字體比較大。這說明大多數(shù)的被調查者覺得可以通過參加活動來轉移對手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學習、鍛煉時間等,這些都是通過轉移對手機的注意力來減緩對手機的依賴。還有一些強制性的手段,比如通過斷網,使自己沒有辦法上網,從而強制性地緩解自己對手機的依賴。還有的學生建議,可以通過增加自己的自控能力等心理學干預來減緩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結論
智能手機功能化加速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心理,危害其身心健康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手機依賴心理嚴重,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擁有手機,都在使用手機,且每天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大量的大學生存在上課隨意玩手機、過度依賴手機的行為,且一部分學生長時間處于手機依賴狀態(tài),導致疲勞、睡眠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梢?,大學生手機依賴直接影響了其學習質量、身體健康以及行為態(tài)度等。首先,長期手機依賴會使大學生的生活圈子變窄、間接影響人際關系;其次,過度手機依賴會讓大學生逐漸喪失注意力、削減思考能力,導致疲勞,影響新陳代謝;最后,各種APP的推出加速了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醉在游戲、熬夜追劇等,整個人生仿佛就在手機里。
手機依賴更深層次地致使學生產生強迫癥等心理問題
由調查可知,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不僅會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出現(xiàn)一些身體上的疾病,更會深層次地致使學生產生孤獨、焦慮、強迫癥等心理問題。例如:孤獨感會增加,手機依賴會不同程度地增加大學生心理上的孤獨感;其次,患上手機強迫癥概率增大。有的人會在聊天間隙時不時地看手機是不是又有新的信息、新的電話進來;實在沒辦法隨身攜帶手機就會心煩意亂、悵然若失。這種“習慣”可能是一類神經癥性障礙——手機強迫癥的先兆。
建議
積極參與各項課外活動,戴手表,保障睡眠質量
多參與戶外活動,多與人交流
由于大學生學習環(huán)境相對寬松,容易把寶貴的學習時間浪費在手機上。所以,大學生要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多與人交流,豐富自己的大學課余生活。有益的課外活動可以挖掘興趣愛好、培養(yǎng)交際能力,將注意力從手機的虛擬世界轉向外部的現(xiàn)實世界,降低對手機的依賴。
戴手表或不帶充電器(斷網斷電)
白天可以通過戴手表來轉移注意力,或者開車的時候帶藍牙耳機,以此減少手機使用頻率,緩解手機依賴。除此之外,試著不要帶充電器與充電寶,為了保證電量,就會強迫自己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這樣可慢慢戒掉手機依賴癥。
卸載閑置APP,勤動腦,保障睡眠質量
首先,卸載閑置APP,或者換個非智能手機試試,強制性逼迫自己遠離智能手機;其次,勤動腦,多看看地圖記記路,記住常用的號碼,在腦子里多回憶日常的安排,逐漸克服手機依賴;最后,保障睡眠質量,盡量不要熬夜玩手機或睡前將手機放在較遠地方。
運用心理學療法干預,提高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行為干預方法中占主導地位,采用短期干預、目標導向的方式,促進手機依賴人群覺察個體,轉變自己對手機的錯誤感知,改善不良情緒,提升抗挫折能力,糾正個體不良行為模式,最終達到理性合理使用手機的目標。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是一種強調解決問題的短程心理治療技術,以直面未來、朝向目標和積極態(tài)度促進個體心理和行為轉變。在個案研究中,采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干預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具有較好效果。
系統(tǒng)補償綜合心理治療
系統(tǒng)補償綜合心理治療根據成癮大學生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建立補償干預機制。對發(fā)展受阻的大學生,關注和治療其建設性補償和病理性補償;對發(fā)展出現(xiàn)嚴重障礙的大學生,從失補償?shù)慕嵌戎委煶砂a行為,建立個體、團體、家庭多套治療方案。針對不同類型的行為問題,采取具體治療,建立成癮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構建自我行為意識。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塔尼努熱·瑪吉提,陳鵬,馬金玲,等.大學生手機成癮現(xiàn)象及解決措施調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
[2]王興通,張超.手機成癮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運動干預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6(03).
[3]鄧征星,王丹,鄧磊.大學生手機依賴認知行為團體干預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
[4]李麗.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的沖動性和其他相關因素及成癮干預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