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語文教學中“興趣點”是指能引起學生良好情緒的某個方面、某個部分。這種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是無時不在,它是直接構(gòu)成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突破點。
學習興趣點是客觀存在的,但又不是固定不變的,如何使興趣點成為將孩子的興趣點與教學任務緊密聯(lián)系的結(jié)合點,是我們教師需要認真探討、研究的問題。
一、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學生正處于心智蓬勃發(fā)展的階段。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強烈。因此,內(nèi)容新穎、引人人勝、富于情趣的離奇的東西,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知識性強,大多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并非篇篇都是饒有趣味的,有些內(nèi)容是不能一下子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條件是了解學生的興趣,了解興趣的差異和特點,分析造成興趣大小和有無的主觀原因,進而制定培養(yǎng)興趣的方式方法。
這些年來,通過教學實踐了解到,學生對喜歡的課文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類是以情動人,贏得學生喜愛;二是故事性強,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三是文筆優(yōu)美博得學生喜愛。不喜歡的課文大致有兩種情況:一類是理解不了,讀不懂,所以不喜歡,另一類就是提不起閱讀興趣。
二、抓住興趣點,推進課堂教學
培養(yǎng)學生興趣要通過尋找實施最佳教學手段的途徑來實現(xiàn)。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撥動學生的興趣之弦,要把教學過程的各環(huán)節(jié)安排得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讓智力活動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進行,讓學習過程充滿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積極活躍的氣氛。
我在教學中注意每節(jié)課都考慮興趣的保證作用,依靠興趣的積極的動機,消除消極的動機,使學生對喜歡的課文能保持并提高興趣,對不喜歡的課文能產(chǎn)生興趣,引發(fā)“誘因”找到推動力,進行積極的學習。
(一)利用興趣點。學生感興趣的教材,是順利進行教學活動的一個有利因素,可使學生的思想和情緒在課堂上積極地活躍起來。所謂利用興趣點,就是讓某種情緒、興致得到發(fā)揮、發(fā)展,而不是抑制。比如有些教材本身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它吸引人、感染人的作用,使學生的情趣得到發(fā)展。
我在教學一些以情感人的文章時,一方面用教師有感情地范讀來“激情”,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使他們“人情”。朗讀與品昧詞句結(jié)合,朗讀中品味,理解后朗讀。這樣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文章的段落層次體現(xiàn)了作者情感的發(fā)展。
(二)激發(fā)興趣點。興趣點顯露的,我們要利用;興趣點若明若暗或完全隱蔽的,要靠我們來激發(fā)。當我們了解了學生對一些課文的厭惡原因,就要利用教學刺激物來排除阻力點,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打開其學習興趣的大門。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但都要從實際出發(fā),針對問題去具體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發(fā)展興趣點,改進課堂結(jié)構(gòu)
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因而,富于新穎的、變化的、活動的學習形式,使小學生學習起來不易感到疲勞。而一成不變的學習模式,千篇一律的課堂形式,會使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津津有味地上課,學得生動、活潑、主動。
四、開展活動課,挖掘興趣點
語文活動課,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和深化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其眼界、培養(yǎng)其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我在指導小學生開展語文學科課外活動時,作了一些嘗試,在此與同仁分享,以拋磚引玉。
(一)語文教材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很難在課堂教學中徹底解決,但可以通過活動課進行消化。這就要求執(zhí)教者要有超前意識,每學期一開學,就理出全冊教材的重點、難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jù)課文教材設計好活動課。我的具體做法是:針對重點、難點,能演的演一演,能唱的唱一唱,能畫的畫一畫。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撈鐵牛》等課文時,活動課上把課文改編成具體可感的課本劇,全班同學共同編劇,設計臺詞。學生既當演員又當觀眾,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感受,收到了常規(guī)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教學《昨天,這兒還是一座村莊》這首詩時,我讓學生搜集歌頌改革開放的歌曲、詩歌、散文、圖片,在活,動時演唱、朗誦、展覽,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改革開放好”這一時代主題。
(二)活動課的開展要符合學生實際,只有這樣,開展活動的源泉才不會枯竭,學生才會對活動課保持濃厚的興趣。我的做法是:l.充分利用學生的“參與”意識開展活動,不少學生對編排黑板報老是讓幾個班委搞有意見,他們想?yún)⑴c。于是,我將全班同學分成5個編輯小組輪流出報,并在活動課上交流、評論。這樣,學生對有關報刊內(nèi)容和形式就十分留心了。2.用活動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家訪,我了解到不少學生待人接物、文明禮貌不夠?;顒诱n我先指導幾個同學分別演了小品“家里來客人,父母不在家,真急人!”幾位同學以不同的方式接待了“客人”。然后,組織學生搞了“家里來了客人我怎么接待”的演講活動。此時,還針對學生實際組織了“怎樣慰問病人?”“父母吵架了我怎么辦?”“怎樣看電視”等專題活動,著重解決了學生生活中語言表達上存在的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陶冶了良好的道德品行,真可謂一舉兩得!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語文是生活的再現(xiàn),生活的外延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也應該豐富多彩。浯文老師應做生活的有心人,千方百計地使語文課堂更加生活化。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真正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正確理念上來。
這些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的不同內(nèi)容、不同體裁,采用了各種不同的教法和教學形式,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手,學得生動、主動、活潑。教學也不是一切為了興趣,只有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興趣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高尚的學習動機有機的結(jié)論,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著.《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0
[2]周學能.《小學語文教師》之《農(nóng)村小學閱讀教學課堂操作》,2007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張艷紅,女,1967年3月生,大專學歷,一級教師,縣學魏標兵,縣級骨干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