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梟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絡暴力它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fā)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xiàn)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絡暴力”。
人肉搜索行為是指以人力作為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人肉搜索以2001年時“某網”推出的一種搜索方式發(fā)展而來的,人們可以在網上發(fā)問,而知道該問題的人可以解答,而解答的人會得到相應的MP幣。解答的人為得到相應的獎勵,會通過各種力量搜集信息。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以“人肉搜索”為代表的網絡暴力似乎愈演愈烈。在2017年底,在微博平臺上出現(xiàn)了影響較大的“摔狗”事件。某成都女孩的狗丟了,輾轉到了何某某的手中,兩人因還狗的事起了沖突,旦旦上門要狗,何某某采取用繩子把狗放到樓下的方式還狗,不料繩子斷了狗摔死了。此事件經當事人在網絡發(fā)表言論、網友的傳播在微博平臺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而萬能且憤怒的網友通過“人肉搜索”的方式將何某某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私人電話等一一曝光,更為激烈的網友在何某某的門口擺滿花圈、香燭,何某某的照片被P成遺照,何某某的老公最終也不堪壓力和何某某離婚。以何某某為代表的普通人、明星等群體都普遍遭受著網絡暴力,而“人肉搜索”這種形式已經成為新時期網絡暴力強大的助推器。
語言暴力形式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直接在言語上采用侮辱性和攻擊性較大的言語對當事人進行辱罵,一般是直接在當事人的社交賬號下留下自己比較不堪的言論的行為或者用轉發(fā)評論等方式擴大自己言論的影響范圍。二種是通過諷刺、指桑罵槐等方式發(fā)表意見,有的也選擇轉傳播他人的言論來對當事人進行二次攻擊,加深對當事人的傷害。
新興網絡匿名性使公共言論自由,而年輕一代擺脫傳統(tǒng)模式下言論自由的束縛,使其在網絡空間以更加輕松自由的心態(tài)去發(fā)表自己的言論。社會熱點問題一經發(fā)出便迫不及待表達自身觀點,且由于該群體較年少許多三觀并未成形,言論和思維容易被引導,一旦觀點得到一部分人支持,就會利用自身的力量營造聲勢,站在道德制高點對當事人進行謾罵、聲討等,造成傷害對當事人精神和身體的傷害。
我國法律對網絡暴力的規(guī)定比較分散且較少。根據(jù)我國刑法規(guī)定,網絡暴力行為涉嫌誹謗罪和侮辱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根據(jù)我國民法規(guī)定,網絡暴力侵犯的是受害者的名譽權和隱私權等權利,受害者可以要求侵權人侵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雖然我國刑法對網絡暴力犯罪規(guī)定了罪行,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侮辱罪和誹謗罪要構成犯罪都是要有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因此網絡暴力犯罪進行刑法上的追究的較少的。而民法中對于網絡暴力的案件,除非是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會追責,在普通民眾受到網絡暴力時,民眾也較少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
通過傳統(tǒng)媒介、新興媒介傳播正能量,抵制網絡審判。網絡審判的出發(fā)點似乎是對正義的維護,但目前愈發(fā)演變成對公民人權的忽視,所以加強對人們法治思維、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不能以維護正義的名義采用網絡暴力對當事人實行法律之外的私刑。對于年輕一代的網民,加強對其三觀的教育,規(guī)范自身在網絡空間的行為,形成正確的三觀且有自身正確的價值判斷。
目前我國針對網絡暴力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完善,應更加完善相關法律,使得人們在使用網絡時的行為更加規(guī)范。
1.在民法方面針對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等行為應著重立法。對網絡暴力侵犯隱私權和名譽權的行為加以明確。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的責任主體對應承擔的法律后果進行承擔。同時也可以通過規(guī)定實施網絡實名制、規(guī)制網絡話題等方式,對網絡暴力等行為進行有效規(guī)制。
2.在刑法方面針對嚴重的網絡暴力行為應當考慮入刑。入刑后對規(guī)范網絡行為才更具威懾性。對于網絡暴力已經嚴重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等權利,導致當事人真實信息曝光,侵害到當事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健康權和生命權等現(xiàn)象,應當考慮入刑,才能更好的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
3.適當借鑒外國法律完善我國法律體系。部分外國針對互聯(lián)網的立法值得借鑒。2010年,美國通過的《將保護網絡作為國家資產法案》,2006年底,韓國通過的《促進使用信息通信網絡及信息保護關聯(lián)法》等法律法規(guī),針對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制度我們都可以適當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徐才淇.論網絡暴力的刑法規(guī)制[J].法律適用,2016.
[2]朱玓.網絡暴力的法律控制——以“人肉搜索”為研究對象[D].西南政法大學,2009.
[3]高尚宇.網絡暴力犯罪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