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敬元
浙江易騰律師事務所,浙江 寧波 315199
善意取得是指無物權處分人將物權轉移給第三人,而第三人處于善意獲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其進行動產返還。這項規(guī)定的爭論主要在于對善意的限定范圍上,該法令頒布之初,將不動產物權也包括在善意取得范圍內,而在當前的法律建設中,關于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尚存在些許爭議。
我國法律上“處分”一次最早來源于西方國家,而經(jīng)過多個學者的研究和解讀后,最終將“處分”一詞的含義設定為既存權利的直接變動,并且在該過程中,將權利變動過程與負擔行為進行分離。法理上的解釋為,既存權利變動時,不通過負擔影響第三人的既存權利,在當前的《物權法》建設和完善中,處分涉及的權利為物權和債權,對于物權,當事人有權拋棄所有權,對于債權,當事人可以進行債權讓與,然而對于負擔,則只能讓負擔人擔任相關義務,只能根據(jù)法律要求對相關義務進行清償,這種負擔不能與既存權利產生效果。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無處分權的人員將物權轉移給第三人,而第三人出于善意獲得動產物權時,則第三人不承擔法律責任,所以在法律建設和法律解釋中,需要對處分權進行嚴格定義。處分權的確定需要通過法律法規(guī)和公示方法的限制,當行為人無處分權時,則不可對物權進行轉移、拋棄或變更操作,而體現(xiàn)在善意取得制度中,是指在事實上或法律上的一些原因,導致當事人無權對自身擁有的物權進行處理,通常情況下,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為當事人在進行物權處理時,缺乏相應的法律程序,從而導致其物權缺失,從而不享有物權處分權,另外對于事實或法律上不現(xiàn)有物權處理的關系人來說,其不享有處分權,即無權進行權利變更。
在善意取得制度修訂實施以來,各國對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廣泛討論和解決,當前該制度對不動產物權的有效性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可以通過登記的方式對不動產物權具有處分權的人員進行記錄和限制,從而讓善意取得制度能夠適用于不動產物權的處理,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不能適用于不動產物權處理,原因在于登記過程中可能存在錯誤,并且對第三方受讓人的善意程度無法進行有效界定,所以在該問題的討論中,需要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進行[2]。
在當前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中,采用權利人直接登記的方式進行,在登記過程中,登記系統(tǒng)對權利人的權利義務進行詳細調查,當發(fā)現(xiàn)權利人符合相關要求并且各類證件也能夠說明其身份時,才會進行登記,并將各種相關信息記錄在登記簿上。而權利人要進行權利轉移時,需要與受讓人同時到登記部門進行登記,從而保證不動產物權轉移的合法性。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登記部門的公信力越來越高,而這種物權轉移的方式由于必須有物權人參與,與善意取得完全無關,并且當發(fā)現(xiàn)受讓第三人登記情況與事實權利不一致時,不動產的實際物權不會發(fā)生變更。
登記公信力和善意取得之間的關系,當前的學界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登記公信力將保證善意取得制度的建設和實施,另一種看法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會讓登記公信力逐漸提升。本文經(jīng)過多種案例的查閱分析最終支持第一種看法,原因在于,隨著登記制度的不斷完善,今后的登記公信力將具有絕對法律效力,雖然登記制度不是物權取得的常態(tài),但是具有絕對效力的登記制度已經(jīng)能夠充分說明當事人權利存在的有效性,這就表明登記人有物權的處分權,登記人的處分權已經(jīng)有法律保障。而善意取得制度中,取得物權的為第三人,而由于經(jīng)過登記的權利人能夠實現(xiàn)對物權的完整處理,所以物權處理不需要善意取得制度對權利轉讓過程進行指導[1]。
綜上所述,當前的法律建設中,善意取得制度已經(jīng)經(jīng)過長期論證并得以在法律上取得大量應用,但是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動產物權處理上的適用性還存在爭論。本文認為,當前不動產登記制度已經(jīng)越來越完善,并且在今后會具有絕對的法律效力,能夠對登記的物權進行說明和保障,權利人可以對不動產物權進行處分,善意取得制度在此期間不會對登記公信力造成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