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謙覽+王躍洪
摘 要:大多數(shù)譯者對詩歌的翻譯只停留在字句的層面上,詩歌中認知視角的差異受到了忽視。忽略認知視角的不同以及源語和譯語文化的差異而翻譯出的宋詞,其意境、韻味都不能達到形似神似的目的。文章將從翻譯的認知視角研究宋詞翻譯中的固化視角的不對等,希望為彌補宋詞翻譯中因為固化視角不對等而產(chǎn)生的美感缺失、不可譯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對譯文讀者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欣賞宋詞提供幫助。
關(guān)鍵詞:認知視角 固化視角 宋詞 翻譯
一、引言
翻譯具有體驗性、互動性、創(chuàng)造性、語篇性以及和諧性(王寅,2005:17-18)。何維和愛德華·烏爾夫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研究了認知發(fā)展下英語和漢語的對等情況(Wei He & Wolfe,2010)。苗菊和朱琳等人研究了認知視角下翻譯思維和翻譯教學的關(guān)系(苗菊,2010:98-103)。但是認知視角的固化視角對翻譯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鮮有人研究?!罢J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是體驗哲學,認知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及其關(guān)系進行處理從而能動地認識世界的過程,是通過心智活動將對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進行組織”(魏在江,2007:7)。人是通過體驗來認知世界的,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體驗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或者情境對同一事物的體驗也不相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世界的體驗不同,對世界的認知也不同,尤其是對閱讀作品的認知體驗也不盡相同。例如年幼的孩子因為思想單純、經(jīng)歷較少,閱讀安徒生童話時往往體驗的是善惡分明、正義的英雄戰(zhàn)勝邪惡的故事,而成人則會在簡單易懂的故事背后讀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啟示,因為成人不同的閱歷會影響到對文本的體驗認知。
一、宋詞英譯中的隱喻式激活
人對世界的認知存在主觀性,譯者對譯文的認知也是如此?!白g者是翻譯過程的核心與主導性要素,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始終是作為一個社會性的認知主體而存在,其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整個社會文化發(fā)展狀況、職業(yè)發(fā)展特點、技術(shù)革新等諸多環(huán)境因素,以及譯者個體在上述諸多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逐漸積累的實際翻譯實踐經(jīng)驗,直接影響和塑造著其對翻譯活動的認知”(仲偉合&朱琳,2015:70)。宋詞英譯中譯者由于各自的認知體驗不同,看待宋詞的視角也不盡相同。從這個角度來看,翻譯者很難將原文完全對等地譯成譯文,因為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只是自己的一種解讀。不同的翻譯者會對原文有不同的解讀,不論經(jīng)驗多么豐富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會因為自身經(jīng)歷的不同對文本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沒有人能客觀全面的傳遞文本包含的全部內(nèi)容?!拔覀円恢倍贾溃Z言跟說話者的文化形態(tài)的聯(lián)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當文化不同的時候,不同文化下的復雜形式也必定不同”(Schalkwyk,2006:37)。認知語言學的學者認為語言的本質(zhì)是隱喻的,而“隱喻的主觀性首先體現(xiàn)在說話人的‘情感上,這就是所謂的‘移情形象?!楦幸辉~應作寬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緒、意向、態(tài)度等”(魏在江,2007:8)。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時代的人對世界的體驗也會有所不同,有時候作者本身也無法決定什么是文本標準的解讀。比如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觀出現(xiàn)以前,很多文學作品對女性的描寫是帶著歧視和壓迫的。但是在作者當時的時代來看,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當時的人們不會感受到壓迫和歧視。而現(xiàn)代的讀者經(jīng)過男女平等觀念的洗禮,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隱含的內(nèi)容。
語言被認為是隱喻式激活,語言“作為符號激活系統(tǒng),相同的語言表達就可能給不同體驗經(jīng)歷的人帶來不同的激活,甚至,給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下也能帶來不同激活”(王斌,2015:43)。正是因為不同經(jīng)歷的人會有不同的激活,不同人閱讀同一首詞也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期讀同一首詞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柳永《雨霖鈴》中的首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昂s”是凄涼的代名詞,“長亭”是古時供遠行的人休憩或是親友分別的地方,古人常用秋蟬和長亭象征凄涼和別離的愁苦,“晚”表示天色已晚,“驟雨”是大雨、暴雨的意思,“初歇”是雨剛剛停歇的意思,“對長亭晚”是指分別的人在長亭相對已久,天色已經(jīng)很晚了還是難舍難分。該句講述的是在秋蟬凄涼叫著的傍晚,即將分別的人在長亭里,此時一場大雨剛剛停歇?,F(xiàn)代都市人很少見過長亭,因此長亭在古人腦中的激活與現(xiàn)代人的激活有所不同,現(xiàn)代人只能嘗試著理解,并不能直觀感受到柳永《雨霖淋》中離愁別緒。而在古詩詞中詩人、詞人常常用秋蟬表達凄切哀婉之意,用長亭表達離別的心情,在英語文化中根本沒有這樣的表達習慣,英語讀者并不能從寒蟬兩個字中體會到宋詞詞人所寫的古人分別時難分難舍的凄涼心境。
“語言本身并非是通過明示手段達到交際目的的,語言只是一個激活符號系統(tǒng),它激活該語言文化的交際模式即意向圖式,而同一交際模式在不同語境中可被用來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王斌,2008:83)。譯者對原文的解讀以及再翻譯成譯文要經(jīng)歷兩次解讀。譯文能傳達的內(nèi)容與原文文本相比會有一定的差距。譯語讀者很難從譯本中感受到文本要傳達的原汁原味的涵義。讀者所讀到的內(nèi)容就像原文的刪減版,它的內(nèi)容是殘缺不全的?!胺g是一種認知能力,因為翻譯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兼作者的認知方式”(王寅,2007:18)。不同的譯者由于認知能力的不同,因此同一文本不同譯者翻譯出的譯文水平也參差不齊?!胺g首先是一個‘理解問題,而根據(jù)后現(xiàn)代哲學的觀點,理解并不是按照原樣解碼符號所傳遞的信息,而是必然要烙上理解的人的主觀因素,甚至還有后現(xiàn)代學者認為符號本身并無意義,是讀者賦予符號以意義。因此,不同的人對待同一語句就會有不同理解”(王寅,2007:18)。語言作為一種交際的符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對于不懂法語的人來說,看到的法語文本就是一串亂碼。只有經(jīng)過人的認知理解,文本才會有意義。然而,不同人的主觀原因?qū)е掠胁煌恼J知,受過訓練的專業(yè)譯者的認知也無法避免主觀性。翻譯的過程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源語文本的信息不可能做到完全對應的傳遞,原文文本所要傳達的內(nèi)容必然會發(fā)生改變。南宋著名詞人朱淑真寫過一首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周濟將其翻譯為:endprint
Last year first night time (The Lantern Festival),
flower streets lanterns like bright-day.
Moon rises willow twig top,
people appoint dusk after(loversdating)(周濟,2008,469)。
原文短短16個字描繪出的一幅花燈如晝的元夜佳人約會的美景。女詞人朱淑真作詞可以用一個巧字形容,英文譯文也有韻腳,可以看出譯者對這首詞的翻譯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譯本則很難體現(xiàn)原文的巧妙。對于去年元夜和人約黃昏后的夾注也影響了讀者在原文譯本中可以感受到的音美,而“l(fā)overs dating”這個注解的適當性也值得商榷。因為在詞人所處的朝代,戀人偷偷私會是有違社會道德的。原文中的“人約黃昏后”是詞人大膽的描繪,而直接譯作“l(fā)overs dating”失去了這層涵義,會使外語讀者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宋詞閱讀中帶給讀者口角沁香的愉快感受,譯文很難做到。這說明了宋詞中的意象也是一種隱喻式的激活。對宋詞逐詞逐句的翻譯并不能傳達宋詞中隱喻式的激活,譯語讀者無法領(lǐng)會到,詞中很多的涵義隨即丟失,而逐詞逐句對照翻譯也很難保持宋詞原有的美感,這會使得譯文枯燥乏味,影響譯語讀者閱讀的感受。
二、固化視角的不對等
固化視角是指“同一語言對同一事件,會因不同經(jīng)驗,產(chǎn)生不同的固化認知視角(perspectivization),生成不同表達的建構(gòu)方式;不同語言對同一事件的表達建構(gòu)也會因為經(jīng)驗的異同產(chǎn)生相同或不同的現(xiàn)象”(王斌,2012:7)。從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差異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比如美國一部經(jīng)典電影的名稱“Legally Blonde”在中文中只能譯作“律政俏佳人”。雖然也可以讀出美女從事律師行業(yè)的主要內(nèi)容,但是英語中所表達的金發(fā)美女也可以同時獲得事業(yè)成功而不是只做花瓶的意思完全無法翻譯出來,氣勢上就相差許多?!耙坏┠撤N視角被固化,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方式”(王斌,2012:48),例如中國人鄙視老鼠這種動物,因而有了“獐頭鼠目、賊頭鼠腦、過街老鼠”等貶義成語。而在印度人們將老鼠視為神明,不僅給它們提供食物,還要對它們進行跪拜等。在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固化視角下,人們提到老鼠時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聽到老鼠這個詞時會有卑鄙、鬼鬼祟祟、不勞而獲等感覺,而印度人則會有尊敬和庇佑的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忽視固化視角的翻譯會造成巨大的誤解。
翻譯是離不開固化視角的。兩種語言中的固化視角對等時,就可以直譯,比如英漢兩種語言中冬天都代表了肅殺、蕭條、嚴寒,都有使人絕望的涵義。但是兩種語言的固化視角不對等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漢語中最好的季節(jié)一般指春天,因為春天春光明媚,萬物生發(fā)。而在英語中最好的季節(jié)是夏天,英語詩歌中也有將人比作夏天的例子。如果漢語讀者沒有了解到英語固化視角下夏天的涵義,就很難深入了解英語詩歌中的深層涵義。“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更多的是,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信息傳遞的過程,包含了文化內(nèi)涵、審美內(nèi)涵、藝術(shù)內(nèi)涵等”(Wang & Sunihan,2004:119-125)。文化差異導致源語和譯語讀者間產(chǎn)生不同的固化視角,這會使得源語和譯語讀者無法理解或是忽略固化視角直譯出來的內(nèi)容。
“固化視角不對等時,譯者需要通過置換固化視角的方式進行翻譯。固化視角包含了文化視角和個體視角兩個方面。人們常常從個體視角出發(fā)翻譯一首詩詞或評價詩詞翻譯的好壞而忽略自我視角在譯語文化中是否被接受。自我視角和原文本視角之間的關(guān)系常常被忽略,源語激活讀者的視角則更受到忽略”(王斌,2015:54)。這種忽略視角主觀性而把注意力放在詩詞的字句選擇方面的翻譯行為屢見不鮮。譯者只關(guān)注詩詞翻譯是詞語和句子翻譯的準確性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宋詞翻譯中有許多文化固化現(xiàn)象很難翻譯出來,如花間詞派的代表人物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柳永等著,夏華等編譯2014:28)。在這首詞中玉爐、紅蠟、翠眉、殘鬢描繪了典型的哀怨的古典美人的形象。由于離別、戀人無端拋棄等各種原因而包含哀怨的、帶著思念隱忍的古典美人也是中國古代所特有的美人形象。紅袖、翠眉等詞在漢語讀者的腦海中會一下激活出這樣的經(jīng)典形象,然而在英語讀者的心里是不存在這種激活的。對這些詞的直譯或者夾注解釋等都不能使英語讀者腦海中激活出漢語讀者腦中激活出的形象。
在很多的宋詞中都有以紅淚、黛眉、畫扇等映射哀怨凄婉的美人形象。例如韋莊的《女冠子》中“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保赖戎?,夏華等編譯,2014:39)古人對美女的審美深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矜持的、隱忍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才是美人。女子在古代社會的地位向來是很低的,女子需要弱于男子,所以審美中弱不禁風的病美人才是最有韻味的。惆悵哀怨的女子,哭泣時流出的是紅淚。血淚相和流,夢啼妝淚紅闌干都是對這樣的女性形象的描寫。而在西方對女性的尊重要早于中國很久。西方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也積極反抗社會不平等的現(xiàn)象。所以英語文化中對美女的認知與漢語文化截然相反。西方女性以富有個性為美,她們需要有反抗的精神,大膽活潑的女孩才是西方固定化視角下的美女。英語讀者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很難理解宋詞中女子的美,他們甚至對如此孱弱,甚至有些消極的女性形象大肆描述感到困惑不解。因此,無論在什么翻譯理論指導下的對宋詞的英譯都很難傳達出宋詞的神韻,就像中國的讀者閱讀英文的十四行詩時,也無法達到很好的語言激活從而獲得像源語讀者那樣的感受。
通常的翻譯理論——包括著名的翻譯家提出的翻譯理論都很少考慮到固化視角的問題。例如嚴復提出翻譯需要信、達、雅這一理論就很模糊。因為從翻譯的認知視角來看,信的定義就不存在。每個人的視角都帶著主觀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對同一文本沒有兩個人可以給出相同的解讀。這樣就意味著沒有人的解讀可以達到信。而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提出詩詞的翻譯要做到三美:意美、音美、形美,認為詩詞的含義之美、押韻的音美以及對仗工整的形美都是可以翻譯的。(許淵沖,1982:12)然而宋詞并不苛求對仗工整,英譯的押韻和工整有一些牽強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以漢語源語譯者的認知角度翻譯出的意美很難說在英語讀者的眼中也能直接感受到美。endprint
三、彌補宋詞英譯中的固化視角不對等
“當今自然語言可譯性只能在經(jīng)濟全球化、市場普遍化的邏輯背景下被理解。“不可譯性”就像是經(jīng)常被解釋的那樣,不能提供對這種邏輯性即它支持它的關(guān)鍵的替代方法”(Lezra,2015:174)。譯者雖然運用不同翻譯理論對宋詞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但是譯出的作品大多喪失了宋詞原有的韻味。忽視認知視角的翻譯作品很難在譯語讀者中產(chǎn)生好的效果。比起對翻譯詞句的推敲琢磨以及對譯本中詞句的對仗工整的追求,弘揚我國的文化,使異語文化背景的讀者更好的了解我們的固化視角下的文化固化的東西是更有意義的事情。譯者翻譯時的翻譯目的、經(jīng)驗和本體論立場使得他/她作為一個人而不是機器或者字典在翻譯,而能夠意識到認知、語言以及文化的張力。能夠意識到分歧并且深思熟慮想出一種盡可能接近的翻譯方法來解決它,這是在所有翻譯特別是詩歌翻譯中的重要步驟(Al-Shabab & Baka,2015:52)?!耙暯鞘莾r值觀的體現(xiàn)。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一個是個體視角,另一個是文化視角”(王斌,2015:54)。在宋詞的翻譯中也需要注意這兩個方面,忽略譯者的主觀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固化現(xiàn)象而譯出的作品都是不完美的。
只有使英語讀者了解了中國文化背景和中國的固化視角,才能使作品獲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存在對美的欣賞。不理解中國傳統(tǒng)古典美人的英語讀者只會對宋詞中描寫她們的語句感到不解,甚至懷疑詞人寫作的意義。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比如現(xiàn)在我國在西方許多國家開設(shè)的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真正欣賞到宋詞的美。
四、結(jié)語
宋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而從翻譯的認知視角來看,宋詞存在著許多不可譯的成分。忽略譯者視角主觀性和文化固化現(xiàn)象的翻譯是無法傳達出宋詞的精髓的。只有使更多的英語讀者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才能使宋詞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欣賞。從這一角度看,宋詞翻譯中詞句的推敲和對仗工整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讓英語讀者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是根本。
參考文獻:
[1]Al-Shabab & Baka,Omar A.S & Farida H,. Tension and Approximation in Poetic Translation[J]. Advanc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udies, 2015:47-54.
[2]He Wei & Wolfe, Edward W. Item Equival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Test for Preschool-aged Chi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10: 80-94.
[3]Lezra,Jacques. This Untranlatability Which is not On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174-178.
[4]Schalkwyk, David. Shakespeares Untranslatability[J]. Shakespeare in Southern Africa, 2006:68-78.
[5]Wang Jianjun & Sunihan,An Analysis of Untranslatabil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6]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04:119-125.
[7]夏華等編譯,柳永等著.婉約詞[M].沈陽:沈陽北方聯(lián)合出版?zhèn)髅剑瘓F)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4:39,28.
[8]苗菊,朱琳.認知視角下的翻譯思維與翻譯教學研究[J].外語教學,2010,(1):98-103.
[9]王斌.翻譯中的言意象[J].外語教學,2008,(6):83-86.
[10]王斌.翻譯中的認知視角[J].上海翻譯,2012,(3):7-12.
[11]王斌.體認與翻譯[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5.
[12]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23.
[13]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5-20.
[14]魏在江.隱喻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2):6-10.
[15]許淵沖.如何翻譯詩詞[J].外國語,1982:12-18.
[16]周濟.唐詩宋詞精品中英對照[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17]仲偉合,朱琳.具身認知視角下的翻譯認知心理特征與過程[J].外國語,2015,(6):68-78.
(虞謙覽,王躍洪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200093)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