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比較視角下的幸福感研究:進展與展望

      2018-01-12 18:36:26李筱樂郝身永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幸福感

      李筱樂+郝身永

      摘要: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愈益成為重要的政策目標,在此背景下,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探究幸福感背后的決定因素和內(nèi)在機制成為包括經(jīng)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在內(nèi)的許多學科的重要議題。個人作為嵌入生活的社會之中的個體,會不自覺地進行各種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不均等社會體驗會直接影響居民的幸福感,所以社會比較是幸福感研究最為重要的視角。本文從社會比較理論的演進、社會比較過程中比較對象和比較內(nèi)容的選擇、社會比較影響幸福感的實證研究三個方面對相關(guān)研究進行評述?;趯χ饕墨I的梳理和分析,最后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和重點進行展望,為相關(guān)研究提供啟發(fā)和參考。

      關(guān)鍵詞:社會比較;參照收入;相對剝奪;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7168(2017)05-0063-10

      人們的幸福感與人口流動、群體事件、社會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緊密相關(guān),本身也是重要的民生指標。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成為許多國家的政策取向。我國也不例外,保障基本民生,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被明確寫入“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在此背景下,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探究幸福感背后的決定因素和內(nèi)在機制成為包括經(jīng)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在內(nèi)的許多學科的重要議題。幸福感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傳統(tǒng)上一般通過收入、社會、環(huán)境等客觀數(shù)據(jù)進行測定。但是,此種衡量指標有其自身的瑕疵,對于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通過基數(shù)測度的間接評估并不能涵蓋影響其幸福感的方方面面。所以,現(xiàn)在普遍的觀點認為,幸福感的概念是多維度的,應該包括人類生活的各方面。對幸福感的定義,也應該通過不同的辦法,突破以往單一的數(shù)據(jù)指標,使用更全面的方式進行界定。那么,什么影響幸福感呢?雖然大多數(shù)人會有自己的幸福標準,但是總得看來,人們對幸福感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些跨國的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人將幸福感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物質(zhì)條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家庭和工作以及不同的社會體驗也是一個決定因素。國民的幸福實質(zhì)上是居民個體幸福的匯總,站在個體的立場,個人又是嵌入生活的社會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各種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不均等的社會體驗會直接影響居民的幸福感,自然而然地,社會比較成為幸福感研究最為重要的視角。由此,本文著重從社會比較理論的演進、社會比較中比較對象、比較內(nèi)容的設定,以及社會比較影響幸福感的實證研究對已有研究進行細致梳理,結(jié)合研究的新進展分析未來的研究方向和重點。

      一、社會比較理論的演進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費斯廷格(Festinger),他將社會比較看作一種人際比較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認為個體在進行能力比較時,往往存在一種上行的推動力,促使個體向更好、更高層次的方向發(fā)展,提升個體的價值以及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在社會比較過程中,個體能力的比較存在“非社會抑制”(Nonsocial Restraints),即比較個體只能部分地改變自己的能力[1]。不同于上述經(jīng)典社會比較理論涉及的觀點和能力維度,沙克特(Schachter)對社會比較理論作了進一步拓展,將情緒方面的內(nèi)容納入社會比較的領(lǐng)域,他認為當個體無法判斷自己的情緒狀況時,就有可能通過社會比較來對自身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評價[2](pp.4262)。

      按照比較的方向,社會比較通??梢苑譃槠叫斜容^、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其中,平行比較基于相似性假說(Similarity Hypothesis),認為當個體想對自身的觀點、能力進行評價時,由于沒有可以直接用來衡量的渠道,往往會通過尋找其他與自己能力、觀點相近似的人進行比較,從而為個人進行自我評價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標準。戈索爾斯和達利(Goethals and Darley)提出的相關(guān)屬性假說 (Related Attribute Hypothesis)則認為個體進行自我評價時是通過一系列相關(guān)的屬性來與他人進行比較的,譬如通過與相同性別或者具有相似的經(jīng)歷的人進行比較,比較個體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個人描述以及受到更為深遠的影響[3](pp.2147)。在相關(guān)屬性假說的基礎(chǔ)上,惠勒和馬?。╓heeler and Martin)的概念提出了“代表性比較模型”(Proxy Comparison Model),他們認為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的目的之一是預判未來活動的結(jié)果,因為通過與具有相關(guān)屬性的人進行比較,個體會做出相對客觀、正確的判斷,以減少誤判帶來的損失。但是,這一模型要求具有相關(guān)屬性的人的努力必須已經(jīng)達到最大化[4]。上行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的概念來自惠勒(Wheeler)等的研究,他們認為個體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進行比較,可以修正自身的缺點,通過縮小與優(yōu)秀階層的差距,實現(xiàn)自我的提升和進步[5]??铝炙梗–ollins)認為,上行比較會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如果比較個體與優(yōu)秀階層的差距較大,且通過努力也無法消除這種差距,那么比較個體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評價的效果就呈現(xiàn)出消極性;如果比較個體預期自己在未來可以達到與優(yōu)秀階層相似的水平,那么比較個體就會產(chǎn)生一種價值感,評價的效果就呈現(xiàn)出積極性[6]。這種討論已經(jīng)不僅涉及比較的目的,還開始分析社會比較的結(jié)果。與上行比較不同,哈克米勒(Hakmiller)認為比較個體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更愿意與境況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這就是下行比較(Dowdward Social Comparison)理論的基本觀點[7]。威爾斯(Wills)對此理論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說明,當比較個體身處逆境時,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降低,如果以境況差的人為參照進行比較,那么從主觀上逆境中個體的自尊心就會得到維護,幸福感也會得到提升[8]。除平行比較、上行比較、下行比較外,戈索爾斯等(Goethals et al.)提出了建構(gòu)性社會比較(Constructive Social Comparison)理論,認為比較個體可能并不是以實際存在的其他個體為參照進行比較,而是構(gòu)想出一個虛擬的其他個體及其行為進行比較[9]。endprint

      費斯廷格的研究關(guān)注橫向比較,這一思路得到較多沿襲[1]。阿爾伯特(Albert)則建立了個人自我比較理論,指不同時期自我的縱向比較。由于不同時期的個人也具有差異和變化,也可以被納入廣義上的社會比較理論體系中[10]。而無論是人際比較還是自我比較,均是站在個體的立場,塔杰費爾(Tajfel)進行了拓展,他認為人們還可能基于自己所屬的組織、團隊與其他組織、團體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有助于形成自我概念和社會同一性[11]。

      自費斯廷格社會比較理論提出,這一理論主要在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研究,并且重點關(guān)注比較動機對比較行為的影響[1]。比如,特斯(Tesser)建立自我評價維護模型(SEM 模型),認為比較個體通過對比過程和反射過程進行自我評價,并且傾向于得到積極的自我評價[12]。威爾斯(Wills)的下行比較理論認為比較個體傾向于與比自己境況糟糕的人比較,從而維護自尊和提升主觀幸福感,進而達到自我滿足的目的[8]。對于與誰進行比較,主要的研究認為當預判到社會比較的結(jié)果不令人滿意的時候,比較個體可能會避免進行這種比較,或者通過改變比較的內(nèi)容、降低比較對象的選擇標準、強調(diào)他人特殊才能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的評價[13]。由于產(chǎn)生的影響十分廣泛,涉及自我認知、情緒情感、社會行為,成為各學科共同的研究議題,比如管理學特別關(guān)注薪酬比較對工作績效的影響,進而將其應用到企業(yè)的薪酬管理制度中,心理學關(guān)注社會比較對自我認知、情緒健康的影響,而社會學、經(jīng)濟學、教育學等基于社會比較在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和內(nèi)在機制上進行了積極的推進。

      二、社會比較中比較對象和

      比較內(nèi)容的選擇關(guān)于社會比較,首要面臨的兩個問題是“與誰比”和“比什么”的問題,即比較對象和比較內(nèi)容的選擇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實證研究中無法回避的。

      (一)關(guān)于比較對象的選擇

      從對象上講,人們會與自己進行比較,也會與周圍的人進行比較。就個人縱向的比較看,可能以不同時期的自己作為參照[14][15] ,克拉克和奧斯瓦爾德(Clark and Oswald)的研究表明自己一個月前的工作收入同目前工作滿意度強負相關(guān)[16]。

      較多的文獻關(guān)注人際橫向的比較。這種橫向比較的對象已經(jīng)十分廣泛,對象所屬的范圍從小到大,逐步擴展。奧尼爾和莫內(nèi)(ONeil and Mone)認為比較對象需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信息可得性[17],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以他人為參照的,包括同事、兄弟姐妹、居住在同一社會相同區(qū)域的成員[18]、居住在同一國家的所有其他居民[19]。伊斯特林(Easterlin)認為窮國的人們也像富國的人們一樣開心,這是因為人們僅與同國其他人進行比較而不是其他國家[20]。其實,這些比較對象都與個體存在某種相似性,更多的文獻選擇多個變量,然后根據(jù)變量值相等或(且)接近來確定比較的對象(通常是一個群體),比如性別相同、年齡相仿、受教育程度接近、居住在同一區(qū)域等[21],但具體選擇哪些特征,有或多或少的差異。

      其實,人們究竟會與誰比較,應該有理論作為基礎(chǔ),但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肖爾(Schor)認為起作用的社會比較依賴于個體關(guān)于比較對象的信息量和社會化過程[22](pp.1556);加特雷(Gartrell)也指出,社會比較對象的選擇過程嵌入人們的社會網(wǎng)絡,人們之間的社會互動越強,越頻繁,越復雜,就越可能相互比較[23](pp.164184)。由于研究尚不深入,對確定比較對象也很難有直接的支持。問題還在于,人們在社會網(wǎng)絡中信息量的獲取和社會化過程存在人際差異,比較對象的選擇同樣存在人際差異,甚至受訪者自身都講不清楚。歐洲社會調(diào)查在2007年進行的第三輪調(diào)查支持這一點:調(diào)查中受訪者被詢問“你最可能與誰進行收入比較?”結(jié)果顯示,把“同事”“家人”“朋友”和“其他人群”選為收入比較對象的分別占36.3%、5.8%、14.9%和7.1%,剩余的35.9%沒有收入比較人群[24]。個人與哪些個體或群體進行比較,與多種因素相關(guān),包括自己的經(jīng)濟地位、主觀上的收入差距歸因和收入流動機會等[25](pp.6270)。在不清楚個體具體比較對象的情況下,直接以所處區(qū)域、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為每個受訪者統(tǒng)一界定比較對象就顯得有些武斷。即便是選定了個體特征,像年齡、受教育程度這樣的特征,如何根據(jù)取值進行劃分歸類,也有一定的隨意性,弱化了不同研究之間的可比性。

      另外,人們在進行比較時,比較對象同樣可能是內(nèi)生的,是主觀選擇的產(chǎn)物。換言之,當個體與某些對象比較時,如果發(fā)現(xiàn)處于不利的地位,可能會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福爾克和內(nèi)勒(Falk and Knell)[26]、拉伯倫(Rablen)[27]、克拉克和塞尼克(Clark and Senik)[24]、梅拉斯等(Mayraz et al.)[28]討論了比較對象的內(nèi)生性問題。如果比較對象有比較強的內(nèi)生性,也就會有較大的個體差異性,這時由研究者為每個人按照同樣的標準設定比較對象就是值得商榷的。

      (二)關(guān)于比較內(nèi)容的設定

      關(guān)于幸福感的討論,與經(jīng)濟學的效用函數(shù)相關(guān)聯(lián)。在新古典經(jīng)濟學的效用函數(shù)中,消費帶來效用。但在實證分析中,絕大多數(shù)研究關(guān)注的比較內(nèi)容是收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收入通常與消費相關(guān)性很高,二是調(diào)查時收入的數(shù)據(jù)更易獲得。

      在涉及個人自我比較時,可以是自己過往的收入水平,但不限于此,還可能是個人期望的收入、預期的收入、需要的收入[29]。赫羅潘扎諾和格林伯格(Cropanzano and Greenberg)將公司承諾給員工的薪資待遇作為比較內(nèi)容[30]。

      當進行人際橫向比較時,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種是根據(jù)個體的比較對象來界定,由于比較對象通常是一個群體,實證分析中多是取群體收入水平的平均數(shù)(或中位數(shù))。這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操作,但平均數(shù)只能反映分布的單一特征,并不能透露比較對象群體內(nèi)個體的收入分布狀況??梢酝茰y,當人們進行社會比較時,并不只是簡單地關(guān)注所對比群體的平均水平。即便平均收入是相等的,也可能一個比較群體內(nèi)的多數(shù)個體收入高于自己,而另一個比較群體內(nèi)的多數(shù)個體收入低于自己,個體收入相對于比較群體的收入,位置排序會有明顯差異。博伊斯等人(Boyce et al.)發(fā)現(xiàn),對個人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影響更重要的是自身收入的排序,他們將這一變量引入模型后,參照收入的影響變得不顯著了[31]。迪頓(Deaton)的研究表明,群體中收入更高的那部分人的數(shù)量和高于這部分群體收入的平均值與其本人之間的差距會對其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這也相當于考察了個體在收入序列中的排序[32]。當然,通常情況下,收入水平與收入排序有比較高的正相關(guān)性,所以究竟是比較對象的平均收入重要還是自身收入的位置排序更重要,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第二種是根據(jù)一系列影響收入的變量(如受教育程度、性別、工作經(jīng)驗等)估計一個收入方程,然后將每個樣本在各變量上的取值代入求出估計值,并將其作為參照收入[16]。這種方法的本意是,根據(jù)個體能力等特質(zhì)能夠在市場上獲得的收入,有“應得”的含義在里面。但這種方法也被一些學者質(zhì)疑,因為很難相信個人可以像模型那樣精確地“預測”自己在市場上應得的收入。另外,這種方法在進行經(jīng)驗估計時也面臨需要處理的難題。因為像年齡、性別等因素既會影響個人收入,同時又會影響自己的幸福感,在估計收入方程時已被納入,在第二階段對幸福感作為因變量的模型進行回歸時,這些因素如果不被納入,就存在變量遺漏問題,但如果納入,因為其在第一階段已經(jīng)被納入,又可能存在共線性問題。在實證分析中,阿德里安·德拉·加爾薩等(Adrián G. De la Garza et al.)引入了多類參照收入,上述兩種參照收入的計算方法他們都有嘗試,并且在根據(jù)個體特征確定比較對象時,依據(jù)的特征逐步增加,先是依照性別和年齡,然后再加上教育程度,最后又繼續(xù)加上是否是管理者這一屬性[33]。endprint

      關(guān)于比較內(nèi)容的選擇,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推進。首先,目前人們更多地關(guān)注收入的比較,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收入是較容易觀察的比較內(nèi)容,并且收入與社會經(jīng)濟地位、財富、消費等相關(guān)性比較大。但幸福感等主觀感受是綜合性的心理體驗,人們在社會中進行比較時,并不會只進行物質(zhì)方面的比較,同樣可能會對權(quán)力、榮譽、聲望等非物質(zhì)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而這些方面有時又與收入并不高度相關(guān),且在個體之間的分布并不隨機,如果在實證分析中這些變量的影響不能被控制,就會“污染”收入比較帶來的影響,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估計偏誤。其次,通常人們的收入與人們的努力和付出是強正相關(guān)的,受市場經(jīng)濟觀念的洗禮,人們也越來越能夠接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亞當斯(Adams)就曾指出,人們實質(zhì)上是對所得與付出之比是否公平進行比較。如果收入不平等的產(chǎn)生主要是自身能力、努力程度的差異所致,顯然就比非法經(jīng)營、貪污腐敗等不公因素帶來的收入不平等更容易被接受[34]。所以,只是將比較的收入引入計量模型,而未把收入不平等背后“質(zhì)”的因素納入,可能就會夸大比較對象的高收入對自身帶來的負效應。有研究就發(fā)現(xiàn),并非收入低的群體就認為分配是不公平的,就對不平等持更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35]。最后,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個體所比較的內(nèi)容本質(zhì)上是自身對比較內(nèi)容的主觀認知,這種主觀認知不會與客觀數(shù)據(jù)嚴格相符,甚至有系統(tǒng)性偏差,比如低收入者可能傾向于高估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傾向于認為高收入者收入的不公性更強。因此,對于個體主觀認知的比較內(nèi)容與客觀情況之間的關(guān)系,也需要進一步探究。

      三、社會比較影響幸福感的實證研究

      一些文獻研究了自身縱向比較的影響,主要發(fā)現(xiàn)是,過往的高收入以及未來高的收入期望會降低自身的幸福感,另外需要的收入越高,也會對自身的幸福感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多數(shù)研究利用微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研究個體與參照群體進行收入比較所帶來的影響,普遍的做法是直接將參照收入作為一個自變量。從實證結(jié)果上看,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參照收入對自身幸福感有負向影響??ㄆ绽蜕崂谞枺–appelli and Scherer)發(fā)現(xiàn)外面市場工資對工資滿意度的影響顯著為負[36]??死说龋–lark et al.)研究了家庭內(nèi)部的收入比較效應,工作滿意度與配偶或家庭的平均小時工資率負相關(guān)[16]。此外,這種效應是非對稱的,即追趕參照群體的工資率帶來的效用大于超過參照群體工資率帶來的效應??死撕蛫W斯瓦爾德(Clark and Oswald)發(fā)現(xiàn)個人收入和參照收入有相同的系數(shù)但符號相反,參照收入有一個負的系數(shù)[37]??死税l(fā)現(xiàn)參照群體的平均收入對全職工人的生活滿意度有一個負的影響,失業(yè)者滿意度隨著參照群體的失業(yè)率上升而提高[38]。菲茨羅伊等(FitzRoy et al.)證實參照收入有明顯的負效用[39]。麥克布萊德(McBride)研究了一個人的滿意度如何依賴于他年齡相仿個體的收入和他父母在和他相同年齡時的生活條件[40]。結(jié)果顯示,在控制自身收入情況下,他的滿意度隨上述兩個變量的增大而下降。個體收入越高相對收入效應就越強,而同時自己收入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就越大。布蘭奇福勞和奧斯瓦爾德(Blanchflower and Oswald)通過建立有序Probit模型,發(fā)現(xiàn)了個人所在國家的平均收入有一個負的系數(shù)[41]。范·德·施塔特等(Van de Stadt et al.)用荷蘭的面板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收入滿意度至少部分是相對的[42]。迪·特利亞等(Di Tella et al.)采用有序概率模型進行回歸,發(fā)現(xiàn)相對收入(個人收入除了平均GDP)和人均GDP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大約是0.5[43]。

      但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參照收入效應顯著以及影響的符號并不總是一致的,會依地區(qū)、年齡、風險偏好等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差異。塞尼克(Senik)對俄羅斯的研究就發(fā)現(xiàn),參照收入同樣對個人滿意度有正向影響[44]。費雷爾·I·卡博和弗里吉特斯(FerrerICarbonnell and Frijters)發(fā)現(xiàn)個人的滿意度隨著其參照群體的收入而下降[45]。這種效應在西德顯著,但在東德不穩(wěn)健。在西德,該效應是非對稱的:僅僅對那些收入低于參照群體的人,參照收入的系數(shù)才顯著為負,這支持了杜森貝里的只有向上比較才重要的直覺。菲茨羅伊等(FitzRoy et al.)發(fā)現(xiàn),在西德,按年齡切分,小于45歲的樣本,參照收入的影響為正,但大于45歲的樣本,參照收入的影響為負。在東德,參照收入效應在任何情況下均不顯著[39]。根據(jù)英國家庭的面板數(shù)據(jù),全樣本考慮有標準結(jié)果(參照收入有負向影響),但兩個年齡群體中參照收入均不顯著。克拉克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平均工資更高的公司,其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平均工資更高預示著個人更有前景[21]。該結(jié)論與克拉克和奧斯瓦爾德用英國受雇傭者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jié)論相反[16]。羅楚亮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城鎮(zhèn)無失業(yè)成員的住戶中,主觀幸福感首先隨著相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之后隨相對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在有失業(yè)成員的城鎮(zhèn)住戶中,相對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則基本上表現(xiàn)為線性遞增。但在農(nóng)村居民中,相對收入效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當相對收入水平較低時,主觀幸福感隨著相對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但當相對收入水平較高時,主觀幸福感隨著相對收入的增加而增強[46]。

      面對參照收入對主觀感受或正或負,或顯著或不顯著這一“混亂”的結(jié)果,應該如何解釋呢?學者們一般用相對剝奪效應來解釋參照收入的負向影響,但赫希曼和羅思柴爾德(Hirschman and Rothsechild)指出,參照收入對居民幸福感有兩種影響渠道:一是比較渠道(Comparison Channel)。人們普遍具有攀比和嫉妒心理,當看到周圍的人收入高時,自己的相對地位下降,感覺受到相對剝奪。通過該渠道,參照收入對幸福感產(chǎn)生直接的負向影響。二是認知渠道(Cognitive Channel)。比較群體的收入是個體形成自身未來收入預期的有用信息源。在這種影響機制下,如果參照群體收入提高,個體會對自己未來的收入有好的預期,從而提高自身幸福感,反之則降低自身幸福感。按照這一邏輯分析,兩種渠道的影響方向是相反的,最終的結(jié)果取決于哪一種機制占主導地位。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上述雙重機制是在經(jīng)濟不平等和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47]。這是因為,在經(jīng)濟不平等和經(jīng)濟快速增長之時,收入快速流動,比較對象的收入才可能成為自己未來收入的信號顯示。塞尼克(Senik)等的一系列研究援引該理論解釋參照收入對幸福感的不同影響[44]。他利用俄羅斯數(shù)據(jù)[44],采用克拉克和奧斯瓦爾德的方法,以具有相同生產(chǎn)性特征(包括經(jīng)驗、文憑、專業(yè)、地區(qū)等)的人的代表性收入作為參照收入,回歸結(jié)果表明,參照收入對個人滿意度有正的影響,且參照收入的正效應與個人收入增長無關(guān),也不依賴于個人收入與參照收入朝著相同方向移動[16]。用赫希曼和羅思柴爾德(Hirschman and Rothsechild)的雙重渠道理論可以提供合理的解釋,因為實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些職業(yè)和生活前景(Material Future)越不確定的人,參照收入的正效應就越強。對年輕人(40歲以下)以及偏愛有風險的工作勝過安穩(wěn)的工作的人來說,參照收入的正向影響也更強,因為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生涯更久,更愿意接受通過轉(zhuǎn)換工作來謀求高收入。然而,即便在一個更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參照收入也可以對某類人扮演信息的角色。列維·嘉伯和蒙特瑪凱特(LevyGarboua and Montmarquette)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過往工資差距對工作滿意度有正效應并且隨工作經(jīng)驗遞減,過去的工資差距比目前工資差距的影響更強[48]??赡艿慕忉屖?,比較的工資是一種未來收入的信號,同時也融入了過去的期望,而之所以隨工作經(jīng)驗遞減,可能是有工作經(jīng)驗了就不再需要通過別人的工資來判斷自己未來的收入。塞尼克發(fā)現(xiàn)美國相對收入對幸福感有較強正效應,并將其歸因于社會和收入的高流動性,正是這種高流動性使得參照收入的收入預期效應比相對剝奪效應會更強[49]。endprint

      與直接將參照收入作為自變量處理不同,另外有兩類研究,一類重點關(guān)注自身收入在比較群體中的收入排序,另一類直接關(guān)注區(qū)域或社會的不平等狀況。不同于直接與比較對象比較收入,上述第一類研究實質(zhì)上是關(guān)注基于收入的位置排序,所以本質(zhì)上是拓展了比較內(nèi)容的范圍,關(guān)注比較群體的收入分布情況??颇釆W和格魯納(Corneo and Grüner)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地位比相對收入更重要[50]。他發(fā)現(xiàn)個人對重新分配的需求取決于能夠改變以聲望形式存在的相對位置。在這些研究者看來,社會經(jīng)濟地位正向影響幸福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更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人更傾向于向下的社會比較,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阿蓋爾(Argyle)的解釋是,更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人往往容易得到更多的尊敬,從而會強化他們的自尊意識[51](pp.413)。也有學者認為,那些具有更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人通常也從事更有趣和更有挑戰(zhàn)的工作,這可能帶來更高的工作滿意度。這類研究的結(jié)論意味著,收入和效用不是直接相聯(lián)系的,因為收入的增加不一定會提升等級地位,因此也不一定增進幸福,所以增加一個人的收入僅當?shù)燃壩恢靡蔡岣邥r效用才增進。從政策啟示上講,如果對低收入者進行收入補貼但他們?nèi)蕴幱谏鐣牡讓?,對提升他們的幸福感意義也就不大。

      直接關(guān)注收入不平等對幸福感的文獻實質(zhì)上關(guān)注某一區(qū)域、社會內(nèi)居民的收入分布狀況。莫拉維茨(Morawetz)提供的證據(jù)表明,收入不平等的社會比收入平等的社會更幸福[52]。收入不平等的負向影響通常用不均等厭惡來解釋,而不均等厭惡在行為經(jīng)濟學中已經(jīng)獲得了實驗的支持。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并非是線性的。王鵬使用2006 年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收入差距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呈倒U 形,臨界點在基尼系數(shù)為0.4的水平[53]。這意味著,人們并不是厭惡任何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只是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不能過高。收入不平等的效應還與社會流動性相關(guān),塞尼克指出,當不平等被認為是源于個人努力、業(yè)績而不是家族遺產(chǎn)時,不平等更可接受[54]。美國人相對歐洲人更能接受不平等,更不支持收入的重新分配,主要是因為美國人相信社會潛在的高流動性 。這一研究與社會比較相關(guān),豐富了幸福感的決定因素。不過,收入不平等與社會比較理論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還缺乏豐富的論證。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和重點

      首先,關(guān)于社會比較理論的拓展。更完善的社會比較理論至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關(guān)于社會比較的比較對象、比較內(nèi)容、比較方向、比較權(quán)重、比較頻率等內(nèi)容;二是社會比較影響主觀感受的內(nèi)在機制。目前在前一個方面,比較對象和比較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較多的研究,但仍待深入;而關(guān)于比較方向、比較權(quán)重、比較頻率等內(nèi)容,文獻討論得還比較少,也較少被引入實證研究中。在后一個方面,多數(shù)研究都是在相對剝奪的機制下進行解釋的,塞尼克的一系列研究引入了更豐富的機制,與收入流動性的研究建立關(guān)聯(lián),將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29]。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多樣且復雜,進而也決定了參照收入對主觀感受的影響機制同樣是多樣且復雜的,且對于自身與比較對象的收入差距,人們有不同的歸因模式,有不同的性格特質(zhì),這可能在參照收入影響自身幸福感中扮演調(diào)節(jié)變量的角色,這些都需要在理論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展。

      其次,關(guān)于比較對象和比較內(nèi)容的深入探究。顯然,如果并不十分清楚個體進行社會比較時確切的比較對象與內(nèi)容,武斷地進行人為設定,就會有很大的隨意性,結(jié)果也就很難讓人信服,并可能誘發(fā)實證研究中的“拷打數(shù)據(jù)”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夯實實證研究的基礎(chǔ),以下是可以嘗試的幾種思路。第一,更多地借鑒心理學關(guān)于這一問題的相關(guān)研究,通過實驗室實驗、田野實驗等方法進行深入探究。第二,在調(diào)查中直接詢問被訪者比較對象、比較內(nèi)容、比較方向、比較頻率、比較權(quán)重等內(nèi)容,并與實驗法等得出的結(jié)論相互驗證。目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主持的中國家庭收入調(diào)查在調(diào)查問卷中已經(jīng)開始引入這一類問題。第三,經(jīng)驗觀察與邏輯推理相結(jié)合。目前比較對象的設定并非毫無基礎(chǔ),同樣也是綜合了經(jīng)驗觀察、實驗發(fā)現(xiàn)、調(diào)查詢問等的發(fā)現(xiàn),但在實證研究中,可以與邏輯推理進一步結(jié)合,相互印證。如參照群體的收入同時具有收入預期效應和相對剝奪效應,最終的影響取決于兩種力量的對比。由于年齡越大的群體,轉(zhuǎn)換工作的成本更高,學習新技能的難度更大,通過轉(zhuǎn)換工作獲得高收入的可能性更低,可以進一步推理,如果比較對象和比較內(nèi)容的選擇是恰當?shù)?,年齡越大的群體,參照收入的相對剝奪效應越會壓倒收入預期效應。

      再次,解決實證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和計量問題。在幸福感影響因素探究中,應用微觀數(shù)據(jù)進行計量分析,便于在控制一系列影響因素的前提下重點考察特定變量的“凈效應”,但目前受限于指標、數(shù)據(jù)等問題,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這比較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目前研究中關(guān)于幸福感的測定,主要采用主觀報告的幸福感等級作為幸福程度的度量,但人們主觀的報告值與真實的感受值之間,除受到一些隨機因素的干擾外,還很可能受到宗教、文化、價值觀念等因素的系統(tǒng)性影響,這就導致實證研究的結(jié)論在進行跨區(qū)域、跨種族、跨文化的比較時必須非常謹慎。第二,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健康狀況、性格、社會地位等,這些變量的度量有時也用個體自評值,這就導致自變量和因變量同時是自評值,可能會帶來內(nèi)生性問題而使估計結(jié)果產(chǎn)生偏誤。第三,互為因果帶來的內(nèi)生性問題。一些因素既會影響幸福感,也可能受后者影響,比如健康會帶來幸福感的提升,而幸福感的提升也有益于健康,這種互為因果也會帶來內(nèi)生性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也會帶來估計的偏誤。范普拉赫和費雷爾I卡博(Van Praag and FerrerICarbonell)就對到底是有更高收入引致更幸福,還是因為更幸福從而更易被社會接受導致收入更高提出了疑問[55]。工具變量法是一種可能的解決思路,但涉及幸福感,通常很難找到合宜的工具變量。第四,由于固定樣本的跟蹤調(diào)查很困難,目前的實證研究較少用面板數(shù)據(jù)而多用截面數(shù)據(jù),通過引入一系列個體特征變量可以控制住這些可觀測的個體異質(zhì)性的影響,但無法控制不隨時間變化又無法觀測的個體異質(zhì)性,這也會對估計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個性外向的人可能會有更富生產(chǎn)性的行為,從而獲得更高收入,而外向的性格會帶來更高的幸福感,如果沒有辦法很好地測量外向性程度并進行控制,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正相關(guān)可能就是一種偽相關(guān)。因此,未來需要在指標度量、跟蹤調(diào)查、解決各種內(nèi)生性問題上做出努力。endprint

      最后,社會比較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與中國情境的緊密結(jié)合。當前,學者們已經(jīng)在社會比較的視角下對我國居民的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一些很有意義的探索[56][57],深化了對我國居民幸福狀況及引致因素的理解。不過,在理論與實證層面,都有待于與中國情境進行更緊密的結(jié)合。中國社會并未形成如西方以階層、宗教、種族、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chǔ)的群體社會。在理論層面,我們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觀、看重“面子”的文化心理等,這使得社會比較在對象、內(nèi)容、機制等方面都可能表現(xiàn)出迵異于西方的一面,因此需要在社會比較理論上進行拓展而不是照搬;在實證層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形成了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的農(nóng)民、城鎮(zhèn)外來務工的農(nóng)民工和城鎮(zhèn)戶籍居民這三個最主要的群體,在市場經(jīng)濟持續(xù)推進和舊的體制頑固沿襲并存的情況下,他們之間形成了糾結(jié)的利益關(guān)系。理論層面的探討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但比較缺乏中國情境下社會比較理論的拓展與完善,實證分析并沒有與理論探討很好對接,隨意設定比較對象的問題較為突出。實證分析應更多地研究這些最重要的群體而非一些細枝末節(jié),這自然而然地需要放置在社會比較的框架之下,更關(guān)鍵地是要充分考慮特殊的制度背景,進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Festinger 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an Relations,1954,(2).

      [2]Schachter S..The Psychology of Affiliation[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Goethals G R,Darley J M.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Selfevaluation and Group Life[C]∥Theories of Group Behavior.New York:Springer,1987.

      [4]Wheeler L,Martin R,Suls J.The Proxy Model of Social Comparison for Selfassessment of Abili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7,(1).

      [5]Wheeler L..Motiv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Upward Comparis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66,(1).

      [6]Collins R L.For Better or Worse:The Impact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on Selfevaluation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

      [7]Hakmiller K L.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under Differential Conditions of Egothreat[J].Dissertation Abstracts,1963,(2).

      [8]Wills T A.Downward Comparison Principles in Social Psycholog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1,(2).

      [9]Goethals G R,Messick D M,Allison S T.The Uniqueness Bias:Studies of Constructive Social Comparison[J].Social Comparison: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1991,(4).

      [10]Albert S..Temporal Comparison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6).

      [11]Tajfel H..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2,(1).

      [12]Tesser A..Toward a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of Social Behavior[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8,(21).

      [13]Brickman P,Bulman R J.Pleasure and Pain in Social Comparison[J].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1977,(149).

      [14]Kulik C T,Ambrose M L.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eferent Cho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2).

      [15]Easterlin R A.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5,(1).

      [16]Clark A E,Oswald A J.Satisfaction and Comparison Incom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3).endprint

      [17]O'Neill B S,Mone M A.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Referent Choic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5,(3).

      [18]Persky J,Tam M Y.Local Status and National Social Welfare[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2).

      [19]Blanchflower D G,Oswald A J.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7).

      [20]Easterlin R A.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1974,(89).

      [21]Clark A J,Gallus Jr W A,Xue M,et al.A Comparison of Precipitation Forecast Skill Between Small Convectionallowing and Large Convection-parameterizing Ensembles[J].Weather and Forecasting,2009,(4).

      [22]Schor J..The Overspent American: Why We Want What We dont Need[M].New York:Harper Perennial,1998.

      [23]Gartrell C D.Relative Deprivation:Specification,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4]Clark A E,Senik C.Who Compares to Whom? The Anatomy of Income Comparisons i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2010,(544).

      [25]Patchen M..The Choice of Wage Comparison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1.

      [26]Falk A,Knell M.Choosing the Joneses:Endogenous Goals and Reference Standards[J].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3).

      [27]Rablen M..Endogenous Reference Level Formation as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of SelfControl.University of Warwick[R].Mimeo,2006.

      [28]Mayraz G,Wagner G G,Schupp J.Life Satisfaction and Relative Income:Perceptions and Evidence[R].IZA Discussion Papers,2009.

      [29]Senik C..Direct Evidence on Income Comparisons and Their Welfare Effect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9,(1).

      [30]Cropanzano R,Greenberg J.Progress in Organizational Justice:Tunneling Through the Maz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7,(12).

      [31]Boyce C J,Brown G D A,Moore S C.Money and Happiness:Rank of Income,Not Income,Affects Life Satisfac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4).

      [32]Deaton A..Health,Inequality,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1.

      [33]De la Garza A,Mastrobuoni G,Sannabe A,et al. The Relative Utility Hypothesis With and Without Self-reported Reference Wages[R].Institut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Osaka University,2012.

      [34]Adams J 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65,(2).

      [35]懷默霆.中國民眾如何看待當前的社會不平等[J].社會學研究,2009,(1).endprint

      [36]Cappelli P,Sherer P D.Satisfaction,Market Wages, & Labor Relations: An Airline Study[J].Industrial Relations:A Journal of Economy and Society,1988,(1).

      [37]Clark A,Oswald A,Warr P.Is Job Satisfaction Ushaped in Ag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6,(1).

      [38]Clark A E.Unemployment As a Social Norm:Psychological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3,(2).

      [39]FitzRoy F,Nolan M A,Steinhardt M.Age,LifeSatisfaction,and Relative Income:Insights from the UK and Germany[R].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IZA),2011.

      [40]McBride M..Relativeincome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Crossse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1,(3).

      [41]Blanchflower D,Oswald A.Does Inequality Reduce Happiness? Evidence from the States of the USA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R].Mimeographed,Warwick University,2003.

      [42]Van de Stadt H,Kapteyn A,Van de Geer S.The relativity of Utility: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2).

      [43]Di Tella R,MacCulloch R J,Oswald A J.The Macroeconomics of Happines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4).

      [44]Senik C..When Information Dominates Comparison:Learning from Russian Subjective Panel Dat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9).

      [45]FerrerICarbonell A, Frijters P.How Important Is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4,(497).

      [46]羅楚亮.城鄉(xiāng)分割, 就業(yè)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差異[J].經(jīng)濟學(季刊),2006,(3).

      [47]Hirschman A O,Rothschild M.The Changing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4).

      [48]LévyGarboua L,Montmarquette C.Reported Job Satisfaction: What Does it Mean?[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4,(2).

      [49]Senik C..Ambition and Jealousy:Income Interactions in the ‘OldEurope Versus the ‘New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J].Economica,2008,(299).

      [50]Corneo G,Grüner H P.Individual Preferences for Political Redistribu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1).

      [51]Argyle M.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M].California:Psychology Press,1994.

      [52]Morawetz D,Atia E, BinNun G, et al.Income Distribution and Selfrated Happines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The Economic Journal,1977,(347).

      [53]王鵬.收入差距對中國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3).

      [54]Senik C.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ellbeing:What Can We Learn from Subjective Data?[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5,(1).

      [55]Van Praag B M S,Romanov D,F(xiàn)erreriCarbonell A.Happiness and Financial Satisfaction in Israel:Effects of Religiosity,Ethnicity and War[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0,(6).

      [56]何立新,潘春陽.破解中國的 “Easterlin 悖論”:收入差距,機會不均與居民幸福感[J].管理世界,2011,(8).

      [57]陳釗,徐彤,劉曉峰.戶籍身份,示范效應與居民幸福感:來自上海和深圳社區(qū)的證據(jù)[J].世界經(jīng)濟,2012,(4).[責任編輯:楊俊]第19卷第5期天津行政學院學報V0I.19,N0.52017年9月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ep. 2017DOI:10.16326/j.cnki.10087168.2017.05.010endprint

      猜你喜歡
      幸福感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過度保護會剝奪幸福感
      奧秘(2020年3期)2020-04-01 15:13:35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zhuǎn)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樣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4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為了提升群眾的“生態(tài)幸福感”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48
      你們這樣搓狗,狗不要面子嗎!放著我來!
      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當代陜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7
      互聯(lián)網(wǎng)+社保經(jīng)辦: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7
      四大舉措提升職工幸福感
      工會信息(2016年1期)2016-04-16 02:38:47
      青阳县| 泸水县| 岫岩| 木里| 罗定市| 湖南省| 丰城市| 赤城县| 汉阴县| 阜宁县| 南皮县| 扎囊县| 东明县| 新竹市| 宜都市| 大同县| 芦溪县| 兴化市| 渭南市| 舒城县| 钟山县| 开鲁县| 广水市| 崇明县| 岑巩县| 额济纳旗| 鲁甸县| 汝阳县| 白河县| 柘城县| 陆良县| 渭南市| 崇仁县| 洞口县| 平塘县| 灵丘县| 黔江区| 巴楚县| 平凉市| 临潭县|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