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江蘇省泰興市常周衛(wèi)生院婦產科,江蘇 泰州 225461)
痛經的概念: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劇痛昏厥,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痛經是臨床常見病,亦稱“經行腹痛”。本病的臨床特征是伴隨月經周期而發(fā)作,表現(xiàn)為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
痛經病因有生活所傷、情志不和、六淫為害,痛經的病位在沖任與胞宮,其發(fā)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病因病機可概括為“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其證重在辨虛實寒熱。若素體肝腎虧損,氣血虛弱,經期前后,血海滿而溢泄,氣血驟需,沖任、胞宮失養(yǎng),故“不榮則痛”;若由于肝郁氣滯、寒邪凝滯、濕熱郁結等因素導致的瘀血阻絡,客于胞宮,損傷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故“不通則痛”。常見證型: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互結、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
祖國醫(yī)學認為,痛經的主要病機就是寒、瘀。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也屬于寒凝血瘀這一分型?,F(xiàn)就以此型論述下痛經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此型的主要證候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或周期后延,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治療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方藥少腹逐瘀湯。具體方藥如下:黨參15 g,當歸9 g,川芎6 g,白芍15 g,肉桂15 g,莪術6 g,丹皮12 g,甘草6 g,牛膝12 g,臨證隨癥加減。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為虛寒所致痛經,加小尚香6 g,補骨脂3 g。水煎服,2劑/d,分早晚溫服,服10劑,4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2]。
少腹逐瘀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八珍益母丸每次6 g,每日2次,口服。
艾灸療法是中醫(yī)寶庫里的瑰寶,艾條的主要功效是取艾條的氣,在-端點燃艾條,把未點燃的另一端放于穴位處,艾之氣便會下行進人穴位起作用。艾灸在治療痛經的過程中因其溫熱的效果直接通過穴位透達身體內部,而具有非常卓著的療效。具體操作如下:①取分段的艾條,一次性截取兩段,然后截稍寬些的紙膠布,或者就用平時常用的透明膠布兩小段(大約4 cm左右長就可以)粘貼于艾條一端的兩側,然后把艾條正對著關元、氣海、中脘、腎俞,盲穴位放好,粘于其端的膠布就把截取的艾條固定在了穴位上。②點燃艾條遠離皮膚的一端。③艾條燃燒一段時間后,穴位附近的皮膚會感覺到有點灼熱,這時候的艾條大概已經燃燒3/4了,及時取下來就可以,否則容易燙傷皮膚。取的時候要注意,最好用一雙筷子先夾住艾條,然后用另一只手小心的剝開粘在皮膚上的膠布,這樣就會避免燙傷皮膚的情況發(fā)生。④需要注意的是,燃著的艾條用一般的方法很難熄滅,所以要事先準備一盆水,把取下的艾條扔進出就可以了。這種灸法很簡單,不疼不痛,不會燙傷皮膚,治療痛經的療效也更為深入持久,但在這值得注意的是在月經期間是不能艾灸的[3]。
蒲黃20 g、五靈脂20 g、香附20 g、延胡索20 g、當歸20 g、赤芍15 g、桃仁10 g、沒藥10 g。上藥加水2500 mL,煮沸15分鐘后離火,先以藥液蒸氣熏雙腳,待溫度適宜后將雙腳浸泡于藥液中。每次浸泡15~20分鐘,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劑藥重復使用兩天。于經前 3天左右開始用藥,連用3~5劑,連續(xù)用3個月經周期。也可用小茴香200 g單煎泡腳,每日一次?;蜃詈唵蔚暮冉撬椒ǎㄓ眉t糖、生姜、山楂各15 g,水煎代茶飲),對治療痛經亦有一定的效果。
每次月經前5~7天進行。以肘帶腕、腕帶掌指,旋圓揉拿,使局部發(fā)熱為度。手法要領:施術要柔和、深透、持久、有力度;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剛柔相濟,氣力相宜。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手法應以溫經散寒為主。在月經來潮前3~5 d開始按摩,連續(xù)5次,月經量少者加腰俞,血量過多者加陽陵泉,經期過后繼續(xù)按摩3~4 d以鞏固療效,平衡氣血,這樣就能真正達到經期不痛。
取神門(止痛要穴)、交感、子宮、皮質下穴。
主要刮拭、大椎、肩井、大杼、膏盲,配刮關元至中極、地機至三陰交5次。
綜上所述,目前中醫(yī)在功能性痛經治療方面有許多可行的療效較好的方法。醫(yī)者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是可以因人而異選擇適合患著的中醫(yī)方法來治療痛經。
在平時飲食中,痛經患者在月經來潮前3~5天內宜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尤其應避免進食生冷之食品,月經已來潮,則更應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