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近代大學導師制在我國教育發(fā)展史上是一種創(chuàng)舉;對于世界教育史而言,中國近代大學導師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古代中國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聯(lián)接。中國近代大學導師制的實施有其特殊的緣由,其實施的過程是伴隨著一系列相關法規(guī)與法令的頒布;并且其實施及其結局是有其經驗與教訓值得思考與總結的。
關鍵詞 近代大學 導師制 實施 經驗教訓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中國近代大學訓育制隨著近代高等教育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時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從而不斷采取新的訓育方式,如導師制的引入。大學導師制的實施是對訓育制的改進,并沒有終結訓育制。為了解決導師制實施中的問題,采用了訓導制。同樣,導師制也沒有隨著訓導制的實施而消亡。
1導師制實施的緣由
1935年11月,國民黨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確定今后教育改進方案,其中明確指出“各級學校均應切實注重人格訓練與團體訓練,以矯正過去一般教育之弱點。”尤為強調“吾國各級學校,向不注重訓育,而??埔陨蠈W校尤為甚,至于體育,近年雖漸有進步,然??埔陨蠈W校仍大都未能使全校學生受相當體魄訓練。軍事訓練在??埔陨蠈W校亦尚未能產生相當之成績。此種情形,中央及地方教育當局今后應為更大之努力,以圖矯正,務使一切學校均有適當之訓育組織,其在大學并應酌量采用導師制度,以為學生道德修業(yè)之助”。 可見,正是由于國民黨統(tǒng)治者對于大學訓育現(xiàn)狀的不滿,為此民國政府教育部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改進當時訓育制度的具體措施,包括實施導師制度,由此達到改進訓育效果的目的。
事實上,導師制的實施也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在其實施之前,早在1924年就有學者提出學校訓育要實施導師制,并且提出只有導師制可以有效解決當時學校訓育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這些研究與建議,多少會對民國時期教育部的訓育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于是,1938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綱要》,其中第一條指出了頒布導師制的原因,即“為矯正現(xiàn)行教育之偏于知識傳授而忽于德育指導,及免除師生關系之日見疏遠而漸趨于商業(yè)化起見,特參酌我國師儒訓導舊制及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辦法,規(guī)定導師制,令中等以上學校遵行。”在此,不難看出,民國時期實施的導師制,一方面是源于我國古代的儒家文化教育的訓導制度,另一方面是學習于英國的大學導師制。
2導師制的實施過程
根據1938年國民政府頒布的《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綱要》,導師制的具體做法是“各校將全校每一年級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人數已五人至十五人為度,每組設導師一人,有校長指定專任教師充任之?!?該綱要中的導師對工作職責也有明確對規(guī)定,“導師對于學生之思想、行為、學業(yè)及身心攝衛(wèi),均應體察個性,施以嚴密之訓導,使得正常之發(fā)展,以養(yǎng)成健全之人格?!?由此可見,導師制不僅是一種訓育形式,更是一種較原先訓育更為全面對發(fā)展,因為在其規(guī)定的工作職責中不僅涉及學生的思想、行為、身心攝衛(wèi),更是還有涉及學業(yè)的關注和輔導。同時,在1938年3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各校實導師制應注意各點令》中又明確指出,“導師制綱要,惟此項訓育制度,在我國新教育史上,系屬首創(chuàng)” ,因此,不難看出導師制其本質還是一種訓育制度。但是,在此卻又完全可以認為實施導師制之后的訓育制度,即達到了訓育發(fā)展后的訓導階段,正如該綱要所述,“導師對于學生之思想、行為、學業(yè)及身心攝衛(wèi),均應體察個性,施以嚴密之訓導”。 顯然,這里的導師制正是一種訓導的方式和體現(xiàn)。同樣,該綱要還對導師制的訓導方式做了規(guī)定,“訓導方式不拘一種,除了個別訓導外,導師應充分利用課余及例假時間集合本組學生舉行談話會、討論會、遠足會等,做團體生活之訓導?!庇纱嗽俅巫C明,導師制確實是訓導的一種方式。
此外,導師制綱要還對導師的具體工作做了規(guī)定,如:導師對于學生之性行、思想、學業(yè)、身體狀況各項,應依照格式詳密記載,每月報告學校及學生家長一次;其繳學校之報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隨時調閱之。此外,還規(guī)定導師每月應舉行訓導會議一次,匯報各組訓導實施情形,并研究訓導之共同問題。最后,學生畢業(yè)時導師應出具其訓導證書,對于學生之思想、行為及學業(yè)各項,詳加考語,此項證書在學術升學或就業(yè)時,其關系方面的隨時調閱之。
最后,在1939年7月1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公布切實推進導師辦法》中又規(guī)定,“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對于所屬中等以上學校,應隨時派員督導導師之推進,并以切實推進導師制與否,為考查所屬各校成績之一。如各校奉行導師制著有成績者,應予以獎勵?!?在此,國民政府為進一步推進導師制的實施,特此規(guī)定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于所屬各校所具有監(jiān)督和獎勵的權利與義務,以此考核和獎勵的手段來切實推進導師制的進一步實施。
3導師制實施的結局
3.1困難重重,效果不佳
如前所述,由于自身局限性和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導師制在施行過程中困難不斷,問題紛呈。這些問題與困難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導師制度本身不健全,具體措施和實施細則缺乏,導致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問題不斷,困難甚多;二是導師自身主管方面的原因,因為導師是由專任教師兼任,工作量增加,而薪酬卻沒有任何增加,直接導致導師訓導積極性不高;三是導師客觀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導師任教科目課時數多,又有家庭需要照顧,沒有時間和精力訓導學生,很多時候都是疲于應付,由此造成導師制施行效果不佳,甚至沒有任何效果可言,導師制也淪為有名無實。
導師制實施存在諸多困難,外加諸多導師又無法勝任,其結果必然是導師制實施效果不佳。在當時相關研究中,這種導師制實施效果不佳的描述也常常出現(xiàn)。在袁昂的《大學訓育應該怎樣改進》(1943)一文中就有如下描述:大學實施導師制,原本為酌采從前書院及英國牛津劍橋兩大學tutor制的精神。論理要教授住在院內,做個別學生的導師,師生共同起居作息,課余餐后,自由攀談,從容娛樂,活潑地表現(xiàn)一種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要做到所謂“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但是當時國內高校能切實做到的,卻沒有幾個。每每有人提出導師制不能推行,大多指出的原因均是“導師之不易選擇,學生之不易分配,師生接觸之時間不能多得,指導之方式毫無鵠的……”這些原因,我們誠然不能否認,但是說這些原因不能解除,卻不盡然。就當是一般大學的作風,往往沒有認識導師制的重要,每學期僅僅做到把學生教員姓名分組公布就算了事,導師工作履行與否,便無人過問。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導師制推行與實施自然談不上什么好的效果。endprint
3.2導師無法勝任
眾所周知,導師是由專任教師兼任的,而在《中等以上學校導師制綱要》和《教育部關于各校實施導師制應注意各點令》以及《切實推進導師制辦法》等諸多法令規(guī)定,均是規(guī)定了導師的工作職責與具體任務,而對于專任教師兼職從事導師工作,均沒有明確表示任何報酬的說法。由此造成導師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引起不滿,對導師工作主管上的不滿自然不會盡心去訓導學生。在當時的諸多研究中便能窺見端倪,如歐元懷在1938年《推行導師制評議》一文中直接指出,“然在今日抗戰(zhàn)建國的大時代里,我們要使這種推行,能夠發(fā)揮它最高的效果,而不至于發(fā)生流弊,我以為下列諸條件,必須先謀解決。否則恐怕學校難免陽奉陰違,導師亦不免敷衍塞責。” 盡管這里沒有直接指出導師無法勝任,但是不難看出,如果某些外在條件一旦達不到要求或者條件不佳,的確會發(fā)生導師敷衍的行為。當然,這種敷衍行為有導師主管因素,也有其客觀緣由。但是,這種敷衍行為的確是有導師無法勝任所引起的。換言之,若是外界條件不佳或達不到某些要求,導師必然會因為無法勝任而導致敷衍搪塞。事實上,這樣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因為在金澍榮1943年的《我國大學導師制的癥結》一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大學教授處理缺乏訓導學生的時間以外,還往往缺乏擔任訓導工作的興趣與準備。這種事實,造成了推行導師制的第二難題。通常認為標準的大學教授是專門學者,“大學教授只有對學術與本人所治學科的客觀責任,而無對學生的父母責任”的觀點,在專門學者中是相當普遍的。他們在治學上可以孜孜不倦,指導學生研究時也可以循循善誘,可是對于學生生活的指導,卻不一定感覺興趣。兼且一個導師要完成其任務,還須具有若干必備的條件,例如對青年問題的了解,人生的認識,社會的透視等等,皆為成功的導師所必需;而這種素養(yǎng),又不一定為每一個專門學者所具備。由此可見,導師無法勝任的緣由的確是客觀存在的。
4經驗與教訓
導師制在隨后的實施中,盡管問題與困難眾多,但是導師制卻沒有因此被廢棄而消亡;而是在訓導制的實施中,伴隨著訓導制度的發(fā)展而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194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還頒布了《專科以上學校導師制綱要》。由此可見,訓導制度產生之后,導師制并未就此消亡。相反,導師制也在訓導制的實施中進一步得到發(fā)展。
導師制的繼續(xù)發(fā)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說,一是臺灣地區(qū)導師制的發(fā)展;二是大陸地區(qū)導師制的發(fā)展。首先,考察臺灣地區(qū)的導師制的發(fā)展。其一,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依然可見臺灣地區(qū)的期刊中刊載有導師制的相關研究文章,如《師友月刊》1975年第99期刊載有《對貫徹導師責任制之我見》;其二,通過對臺灣地區(qū)教育政策及高校的考察,了解到臺灣地區(qū)高校至今仍舊實施導師制度,如臺灣地區(qū)1995年頒布、2014年修訂的《教師法》第17條就規(guī)定有教師的義務,其中就有關于擔任導師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導師制在臺灣地區(q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并且至今仍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大陸地區(qū)導師制的發(fā)展。一方面,大陸地區(qū)在解放初期學習蘇聯(lián)教育的 過程中,完全擯棄了解放前的訓育訓導制度,連同導師制也一并擯棄。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卻又有部分高校重新拾起導師制,并且以此作為管理學生的特色制度加以宣傳與推廣。另一方面,大陸地區(qū)在恢復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的過程中,也實施導師負責制度,這也是導師制的進一步發(fā)展。
綜上所述,導師制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問題與困難,實施中困難重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與困難,訓導制度應運而生。但是,導師制并未隨著訓導制度的實施而走向消亡。相反,由于自身的特點,導師制在訓導制度施行后依然在訓育訓導制度中發(fā)揮著自己的重要作用。甚至在訓育訓導制度消亡后,導師制依舊存在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梢?,導師制的確可以說是我國教育史上一種創(chuàng)制。并且,在我國一直都實施各種各樣的“導師”相關制度,由此我們認為導師制在我國教育史上是一種偉大的創(chuàng)制。
作者簡介:孔曉明(1976-)男,漢,江蘇鎮(zhèn)江人,博士研究生,蘇州工藝美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發(fā)展與歷史。
參考文獻
[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一[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2]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訓育法令匯編[M].1943。
[3] 歐元懷.推行導師制評議[J].教育通訊周刊,1938(32):4-5.
[4] 吳家鎮(zhèn).我國大學導師之初步考察[J].教育研究,1936(71):91-109.
[5] 陸霄漢.關于導師制推行問題[J].甘肅教育,1940(11):1-6.
[6] 葉松坡.實施導師制后所發(fā)生的困難及其解決辦法[J].教育雜志,1939(07):13.
[7] 清士.談談導師制[J].教育與職業(yè),1932(07):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