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丹妮 羅思明
【摘 要】本文基于詞化理論,采用漢語和商務英文中有關“欲望”類動詞比較的方法,利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動詞用法詞典》、《牛津英漢雙解商務英語詞典》和《英語常用動詞用法詞典》等材料,以詞典為工具,就商務英語中“欲望”類動詞研究其語義成分和詞化模式,旨在探究商務英語中“欲望”類動詞的語義核心、語義成分和詞化模式。研究發(fā)現(xiàn):商務英語和漢語中“欲望”類動詞的語義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性。
【關鍵詞】“欲望”類動詞;語義成分;詞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190-03
一、引言
在商務英語中經(jīng)常會遇到表“欲望”類的詞,此類動詞是一種重要的英語情感類動詞,至今其詞化模式上尚無人研究。通過《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動詞用法詞典》查找情感類心理動詞進行篩選,從其詞義的角度將情感類心理動詞分為9類,分別為喜歡類、懷念類、思維類、欣賞類、感覺類、害怕類、意愿類、欲望類、同情類,選取其中表示欲望類動詞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除“欲望”外還有渴望、理想、盼望、抱負、愿望、心愿、志愿、期望、希望、指望、期等。商務英語中有“desire、wish、hope、expect、want、long、yearn、thirst、hanker、covet、crave、fancy、need等”。本文采用語義成分分析和詞化理論對其展開研究,通過英漢表“欲望”類動詞進行對比研究。
二、詞化模式
對于詞化,語言學家們雖從不同角度進行過研究,但至今語言學界尚未給出一個系統(tǒng)且明確的定義。Baucer(1993:48-61)提出詞化的五種類型:音系、形態(tài)、語義、句法和混合。王文斌、周慈波(2004;413)認為,詞化是指原屬于橫組合關系的詞語自由配列成為一個固化的、在句法上具有獨立詞位功能的詞匯的過程。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商務英語中表“欲望”類動詞,屬于心理類動詞的其中一類。根據(jù)Talmy理論,當若干個動詞擁有其核心語義,它們所擁有的其他語義成分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他將其運動動詞分為三類模式:(1)運動+路徑;(2)運動+方式/原因;(3)運動+主體。羅思明(2007:15)在研究“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和詞化模式分析中補充“動作+方式/原因+X”的詞化模式。本文采用語義成分的分析對于英漢“欲望”類動詞的詞化模式進行分析,以此來分析其共性和個性的差異。
三、語義成分分析
商務英語中存在大量“欲望”類動詞,作為商務英語商務信函中最常用的動詞之一,通過其來表達人的心理變化的詞。心理動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同屬于十分重要的一類動詞,最早由馬建忠(1898)提出。關于心理動詞的界定,學者也多有討論,如范曉(1987)、豐競(2003)、王紅斌(2002)等。豐競(2003)的研究最為細致,他從語義上把心理類動詞分為感覺動詞、情感動詞、能愿動詞、思維動詞、認知動詞和判斷動詞六類?!坝鳖悇釉~則作為的情感類動詞的重要類別。而在英語Qurik et al.(1977) 將“欲望”類動詞,如wish、desire、thirst等列為情感態(tài)度類動詞,即屬于心理類動詞大類。國內(nèi)對于心理動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現(xiàn)代漢語,圍繞心理動詞的判定、分類以及句法功能而展開,已呈現(xiàn)出趨于成熟的態(tài)勢,而與之相對應的英語心理動詞卻略顯薄弱。
(一)商務英語“欲望”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商務英語中表“欲望”類動詞有“desire、wish、hope、expect、want、long、yearn、thirst、hanker、covet、crave、fancy、need”等。這些動詞除了共享核心語義“hope”外,在語義上以及句法功能仍存在一定的差異。參照《牛津英漢雙解商務英語詞典》(2000)、《新牛津英語詞典》(2001)和《英語常用動詞用法詞典》(1981)的釋義,對這些動詞的語義成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如下所示:
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上動詞除了共享核心語義“hope”以外,各自的外圍語義成分有所不同,比如說情感動態(tài)的強弱、可以實現(xiàn)的程度、原因、心情、重要程度等。由表一可獲悉,hope表示未來會發(fā)生的一種欲望,該欲望是積極的,但是其感情動態(tài)不是特別強,有時hope與for搭配表示希望某件事情能夠向好的方向發(fā)展;desire表示有強烈的欲望去做某事,該欲望是積極的;wish表示強烈的欲望去做某事,但是所期望的事情未來不會發(fā)生或者可能不會發(fā)生;expect表示該事件發(fā)生的欲望在將來很有可能發(fā)生,但感情動態(tài)不強;want表示想要,需要時(用于疑問句中表示提議或邀請),其感情動態(tài)不強;long/desire/thirst/hanker/crave其表示做某事的欲望的感情動態(tài)較強,而long多指該欲望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根據(jù)情感動態(tài)的強弱順序排列,通常long與for進行搭配,其感情動態(tài)一般,這些詞當中crave最為強烈,long最弱,剩下幾個單詞強度一致;need表示需要做某事或者某物的欲望,該詞的情感動態(tài)較弱,但是后面所跟的東西屬于必需品,重要性較強;covet用法較為正式,表示的欲望較強,并且該欲望是達到的可能性較小,有貪求之意。
(二)漢語“欲望”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動詞用法詞典》為工具,除“欲望”外還有渴望、理想、盼望、抱負、愿望、心愿、志愿、期望、希望、指望、期等。這些動詞都具有“欲望”的核心語義成分,但其外圍語義成分存在一定的差異?,F(xiàn)將漢語“欲望”類動詞的語義成分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同商務英語中“欲望”類動詞一樣,漢語中“欲望”類動詞在包含主要的語義成分“欲望”外,其外圍的語義也存在不同。欲望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釋義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如:“渴望”表示“迫切地欲望”的外圍語義,其表達的情感動態(tài)較強;“理想”表示“有一定根據(jù)并且合理的欲望的”的外圍語義;“愿望”表示“未來能夠達到的欲望”的外圍語義;“心愿”表示“不確定是否能達到的欲望”的外圍語義;“希望”表示“為達到目的”“心里想著出現(xiàn)某種情況”的欲望的外圍語義;“指望”表示“感情動態(tài)較強”的外圍語義?!捌凇焙汀爸驹浮北硎尽坝保撚]有絕對的強弱,則是靈活地根據(jù)事件本身進行情感動態(tài)的強弱變化。
四、英漢“欲望”類動詞不同的詞化模式的對比
研究發(fā)現(xiàn)英漢“欲望”類動詞除了包含其核心語義之外,還存在個性外圍語義上的差異。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上表中的語義成分的分析,“欲望”相當于“desire、wish”;“渴望”相當于“thirst、yearn、covet、hanker”;“理想”相當于“expect、hope”;“盼望”相當于“hope、yearn、long、expect”;“抱負”相當于“yearn”;“愿望”相當于“desire、wish”;“心愿”相當于“wish、desire”;“期望”相當于“hope、expect、wish”;“希望”相當于“hope、wish、expect、want”;“指望”相當于“hope”;“期”相當于“expect、wish”;“志愿”相當于“covet、yearn”。
綜上所述,漢英相對應“欲望”類動詞并非一一對應,漢語中“欲望”類動詞相對應的英文表達較多,如:渴望、盼望、期望、希望、志愿、指望、期、理想、抱負等,但并沒有其一對一的固定的對應。根據(jù)此類動詞后跟的情感動態(tài)強弱各不同,存在個性上的差異,英語中表“欲望”類動詞主要是和人的情感強弱有關,而漢語中“欲望”類動詞不僅和人物情感相關還與未來能否實現(xiàn)相關。就“欲望”類動詞而言,英語動詞所存在的外圍語義成分較多,如情感動態(tài)的強弱、可以實現(xiàn)的程度、原因、心情、重要程度,由此看來英語的動詞具有綜合性,中文動詞的外圍語義成分較少,說明中文動詞具有模糊性。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英漢“欲望”類動詞的語義成分以及詞化模式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之間既存在共性又在個性上存在差異。英漢“欲望”類動詞的語義內(nèi)容存在個性和共性上的差異,有些英漢語句中的運用具有重疊性和模糊性,有比較強的心理情感動態(tài)。本文研究的對象“欲望”類動詞的詞化模式在英語中可以歸納為:動作+方式/原因+X,其中X表示心理情感動態(tài)的強弱以及未來是否能夠實現(xiàn)的可能性。通過英漢方式的對比,對于“欲望”類動詞的選擇以及使用更具準確性,也能夠使得使用者對于運用“欲望”類動詞在英漢不同情景下的運用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A Dictionary of Commonly Used English Verbs[Z].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Hopper,P.J.&E.C.1993.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Levin,B.1993.English Verb Class and Its Altemations[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4]Quirk, R., S. Greenbaum, G.Leech & J. Svartvik.1972.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
[5]Talmy, L.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1&2[M].Cambridge:CUP.
[6]范曉,杜高印,陳光磊.漢語動詞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7]豐競.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的語義分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8]漢語動詞用法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9]羅思明.英漢“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外語研究,2007(1):12-16.
[10]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1]牛津英漢雙解商務英語詞典[Z].北京:華夏出版社.
[12]王紅斌.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的范圍和類別[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2002.
[13]王文斌,周慈波.英漢“看”類動詞的詞義及詞化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1):412-418.
[14]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15]新牛津英語詞典[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6]薛娜,羅思明.英語寫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安徽文學,2018(1):74-76.
[17]朱俐.商務英語動詞語氣的用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1(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