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靜霞
摘 要: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要貫徹課標精神,落實課程理念,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民族民間體育基本動作,讓學生在學習與玩樂中體會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晉陽風火流星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經過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完全可以走進中小學校園,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 課堂教學 可能性
一、晉陽風火流星的起源、藝術形式及現(xiàn)狀
1.晉陽風火流星的起源與藝術形式
“風火流星”源于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煽甲C的“風火流星”的創(chuàng)始人為晉源區(qū)東街村韓榮華。
一根一米多長的繩子,兩端系上了兩個鐵絲網兜,里面裝上點著的木炭,隨著呼呼生風的表演,在夜幕下那星星點點的火星四處飛濺,形成一道道火圈。風、火、星,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動感畫面。[1]
2.晉陽風火流星現(xiàn)狀
我采訪了作為主演的50多歲老藝人賈天倉,他說:“現(xiàn)在會晉陽風火流星的人不多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已不為年輕人看重,加上現(xiàn)有的老藝人對此技藝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風火流星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窘境。[2]
二、學校開展風火流星的價值
1.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民間傳統(tǒng)體育
“風火流星”不僅是古晉陽民間社火文化的一枝奇葩,更是我市不可多得的集兼容性、稀有性、奇特性、簡樸性、功用性于一身的優(yōu)秀民間文化。中小學校開展“風火流星”教學活動有利于傳承和弘揚與本土民間傳統(tǒng)體育,培養(yǎng)后備人才。[3]
2.豐富了學校校本課程資源
新課標中提出開發(fā)校本課程,形成各地、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條件。開發(fā)與利用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活動項目是落實課標理念的具體行動?;鹆餍亲鳛轭H具地區(qū)特色的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不僅可添補學校在這方面的空白,還可以豐富學校體育項目。
3.具有綜合健身功能
(1)對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風火流星運動大部分是雙手及身體協(xié)調運動,有利于鍛煉動作敏捷性、協(xié)調性和柔韌性。
(2)對呼吸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甩流星與呼吸的配合是有規(guī)律的,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的工作能力和心臟的搏動力。
(3)對運動系統(tǒng)的作用
開展風火流星球教學活動,運動強度,練習時間,練習速度可快可慢,長期堅持鍛煉,對提高關節(jié)靈活性、協(xié)調性、柔韌性和幅度有良好的影響作用。
4.樹立勤學苦練的意志品質
技巧運動歷來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練習指導思想,老師就必須教育學生要有勤奮苦練、持之以恒的自覺練習精神,通過這樣的練習樹立堅持到底的良好意志品質。
5.促進課程改革
新一輪的課堂教學改革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走進校園提供了契機,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要求下,晉陽風火流星走進校園,勢必促使教師對這一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從器材、動作、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這一項目的引進也將豐富學校陽光體育活動內容,使學生感到新穎、好奇,從而激發(fā)學生活動興趣。
三、晉陽風火流星走進課堂的可能性
1.晉陽風火流星未走進課堂的原因
風火流星的器材原有構造為鐵絲網圍成的一個籠子,其中還有燃燒的木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風火流星的動作技術主要是從武術技法演變而來,它是模仿長器械的棍花、大刀花等動作,具有一定難度,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很難在學校開展。
然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大膽進行嘗試,對晉陽風火流星的材質、動作、教學方法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便是這一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順利進入課堂。
2.晉陽風火流星走進課堂的措施
(1)材質的改進
晉陽風火流星原來由鐵絲網圍成的籠子和鐵鏈條組成,且表演時還裝入燃燒的炭火,很不適合進入課堂的安全要求,必須對其進行改裝。鐵絲籠變?yōu)榘踩禂?shù)很高的棉布袋子;鐵鏈條由麻繩代替,且粗細適中;繩長則依學生自身身高加15厘米(固定兩端棉布袋子用)為宜。
其次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練習動作的熟練程度把內填充物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初級階段為棉球或木屑;中級階段為小米或大米;高級階段的沙子或豆子;表演階段運用電子夜光燈球。
(2)動作技術的傳承和改進
風火流星其實動作有很多,有些難度較大,但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這些動作對于小學生而言難度太大,不適合課堂教學,因此晉陽風火流星走進校園就必須進行由難到易,由繁到簡的動作改革。需要把晉陽風火流星的動作進行系統(tǒng)化,層次化的改進。
首先規(guī)定了“四法”,包括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知道“十面”方位,包括前、后、左、右、右前、右后、左前、左后、上面、下面;
其次,把所有的技術動作分為三個層次。
初學階段主要學習“四甩”,包括正面、側面、頭頂、交叉多方向的甩圈方法;
中級階段主要學習繞臂技術,如單手舞花、單手纏腕、單手護身舞花等動作;
高級階段主要進一步學習雙手舞花、背后舞花、聯(lián)合轉體舞花等技術動作。
(3)教學方法的改進
晉陽風火流星的老藝人的講授方法主要是通過演示動作,然后讓練習者多“悟”,多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并不適合小學生。因此我們把風火流星的技術動作分為三個層次來學習。首先是通過分解動作、徒手模仿每一個技術動作要領,以講解示范為主;其次是借助短棒等器械模仿連貫動作;最后連貫起來完成所有技術動作。這樣直觀、具體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看得見、聽得懂、做得來。
結語
綜上所述,經過對風火流星從材質、動作、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它是完全可以進入中小學課堂。這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同時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
[2]《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3]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提供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