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雪敏
摘要:近年來,高考古典詩歌的考查越來越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語文教學雖然也相當注重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解讀,但收效甚微,閱讀鑒賞依然是學生心頭的一大難題,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本文以多年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為基礎,結(jié)合了作者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摸索出了一套簡單有效的讀懂詩歌的方法,即首先要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三種能力:翻譯能力,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融會貫通能力。
關(guān)鍵詞:詩歌鑒賞;翻譯;聯(lián)想想象;融會貫通
古典詩詞的閱讀與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考語文學科的一個必考知識點,對學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實際教學和考試中,卻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此最為頭疼,普遍存在著讀不懂詩、會不了意、做不對答案等問題。鑒于此,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幫學生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讀懂一首詩。因為讀懂是鑒賞的前提,讀不懂,就無所謂鑒賞。
那么如何讀懂一首古詩呢?我認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這三種能力:翻譯能力、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融會貫通能力。
一、 翻譯句子的能力,是讀懂詩歌的首要條件
拿到一首古典詩歌,首先要把它當成一篇文言文一樣,從題目開始逐字逐句地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這樣才能了解詩歌的大致內(nèi)容,初步掌握其描摹的客觀物象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而要做到翻譯準確,學生還需從這兩個步驟入手:
一要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表述習慣,把單音節(jié)詞統(tǒng)一變成雙音節(jié)詞,例如“漁翁夜傍西巖宿”,“夜”要翻譯成“夜晚”,“傍”要翻譯成“靠著”“挨著”,“西巖”要翻譯成“西邊的山巖”,“宿”要翻譯成“住宿”“過夜”,整句詩要翻譯成“夜晚,漁翁挨著喜歡的山巖過夜”。
二要學會調(diào)整語序,讓每個詞處在它該在的位置上,把句子翻譯流暢通順。例如上句詩就不能按照原有的順序機械地翻譯為“漁翁夜晚挨著西邊的山巖過夜”。這樣的翻譯雖然沒有大問題,但喪失了詩歌的美感,也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這時就需要調(diào)整語序,盡量翻譯得流暢生動,具有文學色彩一些。比如“傍晚時分,漁翁回到了西邊的山巖,在這里歇腳過夜?!?/p>
二、 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是讀懂詩歌的必要助力
古典詩歌的特點就是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在閱讀時,若只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會在很大程度上削損詩歌的內(nèi)涵和外延,就不能充分領略到它曲徑通幽的美。所以,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就是所有藝術(shù)欣賞的一對翅膀,是讀懂詩歌必不可少的助力。具體的做法有兩點:
一要有根據(jù)文字即時生成畫面的能力,例如“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在把這些文字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旭日初升,濃濃的曉霧漸漸散去,四周寂靜無人,漁翁悠然地劃著一葉小舟,不緊不慢地撐著竹篙,吱吱呀呀的搖櫓聲,輕輕回蕩在映入眼簾的青山綠水間”之后,腦子里馬上要浮現(xiàn)出對應的畫面,不能傻愣愣的無動于衷,僅僅停留在對文字的會意推敲上,這樣會形成文字和畫面之間的割裂,不利于充分鑒賞。
二要有深切的代入感,讓詩意引領自己身臨其境,最好閉上眼睛設身處地去感受腦子里的畫面,把自己想象成漁翁,從他的立場出發(fā)去體味眼前之景,從人情常理角度慢慢領會他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想。
有了聯(lián)想和想象,對詩歌的理解就不再只是拘泥于文字層面,而是出于文字,立體、鮮活、飽滿的。否則,對詩歌的理解只是盲目的望文生義,單調(diào)地說文解字,勢必是干癟無味的。
三、 融會貫通能力,是讀懂詩歌的關(guān)鍵
對一首詩歌而言,能準確地把它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且能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勾勒出詩中的畫面,并讓自己置身其中去體悟,這并不代表著就一定把詩完全讀懂了。還缺最后一步,就是融會貫通的能力。所謂的融會貫通,主要指兩方面:
一是對詩歌所有信息的整合。這些信息包括對題目的解讀、對類別的判斷、對作者的了解、對句意的把握、對注釋的參照、對題干的分析等,要把這些信息綜合起來,相互印證、相互糾偏,這樣才能把詩歌理解得更準確更充分。對考試而言,對題干的分析尤為重要,要認真審題,從題干的問法中去找答案和答法。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看便是送別詩;“宿建德江”,一看題目就知道是羈旅思鄉(xiāng)詩;“汴河懷古”,一看就知道是懷古詠史詩。只要類別判斷出來,情感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再例如,注釋中讀者不了解的詩人情況、時代背景、字詞注解以及暗藏的答題方向和要點,都是讀懂詩歌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途徑。
二是必要時得學會新舊知識間的鏈接和遷移。例如“曉汲清湘燃楚竹”,如果不知道“汲”的意思,可以回想學過的“朝朝汲淮水,暮暮上龜山”或“汲水澗谷阻,采薪隴坂長”這些詩句中“汲”的意思,通過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去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弄清楚“汲”的意思就是從井里打水,即為取水。
或者,不清楚“欸乃一聲山水綠”這句中“欸乃”的意思,亦可通過以往的語言表達和解讀習慣,在“××一聲”這種句式中,前兩個字一般是作為擬聲詞存在的,即可推斷出“欸乃”應該是擬聲詞,而前句有“漁翁夜傍西巖宿”,后一句有“回看天際下中流”,便可判斷出“欸乃”不是別的聲音,擬的正是搖櫓聲。
如果說翻譯句子和聯(lián)想想象是閱讀鑒賞詩歌的基礎,那么最后這個融會貫通的能力就是批郤導窾的關(guān)鍵。試想,前兩步縱然做得再好,但都是從局部和細節(jié)入手,若沒有最后的全局展望和集中整合,對詩歌的理解就很有可能是以偏概全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把所有信息整合起來,才能對一首詩做出最充分的解讀。
綜上所述,我認為古典詩歌的閱讀教學,可以先拋開急功近利的考題講解和真題演練,試著從教學生怎樣讀懂一首詩開始,先將其最基礎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起來,再慢慢引導其鑒賞品評。閱讀是基礎,只有這一關(guān)過了,才能談得上鑒賞,才能順理成章毫不費力地把他們引入高考的陣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當然,古典詩歌這種文體形式畢竟離學生所在的時代太遠了,要在短時間內(nèi)只靠老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去突飛猛進是不可能的,學生仍需在課外加大對古詩的誦讀量,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要一邊學一邊發(fā)現(xiàn)鑒賞規(guī)律,及時總結(jié)閱讀經(jīng)驗,并不斷反思鞏固,這才能熟練掌握各種鑒賞手段,不斷提高自己的古詩解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