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細旬
【摘要】課堂教學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利大無窮,而用得不好則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暗示性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80-01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是組織課堂的重要工具,它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貫串整個課堂始終的重要線索,是學生學習的導向。然而,課堂教學語言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利大無窮,而用得不好則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就習慣性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具有暗示性的語言來引導學生,以致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一、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中存在暗示性語言
暗示性語言是在一定時間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它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的一種習慣、約定。所以,這種暗示性語言一般存在于中年級及以上的學段的課堂教學中,存在于具有三年以上教齡的教師群體當中。
課堂教學中的暗示性語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1、反問語2、感嘆語3、肢體語言。例如:“是這樣嗎?”“啊?”“唉!”還有搖頭、皺眉頭等肢體語言。這些暗示性語言大多數(shù)表達的都是否定的語義,暗示學生:你的答案是錯誤的。
二、暗示性語言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長期性
暗示性語言的存在絕非個例,普遍存在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當中。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師生之間的課堂溝通達到了一定的默契時,暗示性語言就完全成熟了。當它成熟之后,它就會被小學語文教師長期地用來與學生進行課堂溝通。
三、暗示性語言產(chǎn)生的原因
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中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暗示性語言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教師主觀因素
1.定向思維方式
教師的定向思維方式,導致了課堂教學大都是一問一答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即一言堂。每個問題教師都提前預設(shè)好了答案,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師預設(shè)的不相符時,教師就會使暗示性語言,既否定了學生的回答,又將學生引導到與其預設(shè)的答案相符的那一面。所以,教師的思維定式是課堂教學語言中產(chǎn)生暗示性語言的主要原因。
2.過于注重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及流暢性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追求教學過程的完整流暢,并以此作為好課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所以,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教師的預設(shè)時,教師就會使用暗示性語言給學生傳遞否定信息,急忙把學生拉回教師設(shè)計好的課堂思路上來,以確保順利地進入到下一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正是在這樣的課堂實踐中,暗示性語言得以產(chǎn)生并長期存在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之中。
(二)外界客觀因素
雖然教育評價體制的指導思想一再強調(diào)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小學生的唯一標準。但是,由于高考指揮棒的連鎖反應作用,導致整個社會,尤其是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并以此來評價一個老師是否教得好。學校里各種學業(yè)水平考試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按時完成知識點及所謂考點的講授,就容不得學生走彎路。于是,暗示性語言就成了課堂流程迅速回歸教師預設(shè)方向的有效工具。
四、暗示性語言的不利影響
(一)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
在暗示性語言的引導下,課堂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看似很完整、流暢。但這并非就是一堂好課。真正好的課堂是教會學生學習,形成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將知識硬塞給學生。所以暗示性語言的頻繁使用反而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對學生思維的影響
在暗示性語言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被老師牽著走。為了獲得老師的肯定性評價,學生思維關(guān)注的不再是問題的探究解決,而變成了揣摩暗示性語言背后教師的真正意圖。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6課《古詩詞三首》當中的《鄉(xiāng)村四月》時,我問學生:這首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jié)的景物呢?學生馬上回答道:“春天!”我瞪大眼睛反問道:“是春天嗎?”學生一聽,馬上就知道答錯了,于是又馬上大聲回答道:“夏天!”此時,我又一臉疑惑地問:“是夏天嗎?”這時學生就亂了,說什么季節(jié)的都有。他們都被老師搞暈了,不知道老師到底是想讓他們說哪個季節(jié)。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暗示性語言的引導下,學生思維的關(guān)注點并不是思考問題本身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猜測老師的意圖。長期以往,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發(fā)現(xiàn)等方面的能力都會下降,這將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健康發(fā)展。
五、避免暗示性語言及其不利影響
要怎樣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語言中使用暗示性語言,并避免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思考探究。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感受,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更多的話語權(quán),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急于將所謂的答案強加給學生。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真正還原教師的主導功能,避免進入“填鴨式”的教學怪圈。
(二)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樹立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教育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不僅是“教書”,更要“育人”。教師向?qū)W生講授知識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真正能夠提高各種學習的能力。所以,教師本身要樹立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局限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
(三)豐富課堂評價標準,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一堂好課的評價不能只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作為評價的對象,也不能只看教師對知識的講授及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流暢,而應該豐富課堂評價標準,讓好課的標準更多元化,應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標準,讓促進學生發(fā)展成為衡量一堂好課的主要標準。另外,社會及家長對教育的評價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要完善整個教育的評價體系,真正做到不以考試成績來評價教育教學質(zhì)量,綜合學生考試成績、學習能力、品德表現(xiàn)等內(nèi)容來評價學與教。
要做到這些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學校、家長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