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越來越顯得重要起來。那么,怎樣才能結合課改要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目標;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31-01
一、確定目標,定位學法
教學必須有一定的目標。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具體、合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進行教學目標中的學法指導,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并探索、學習新知識。學法科學,不僅會促進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論及學法在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明確指出:“教育不應該較高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地尋求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它突出強調了學法在教學中的地位。我國古代、近代的教育家就非常重視教學方法。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朱熹提出了“熟讀精思”;蔡元培提出“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竟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時,才去幫助他?!卞X偉長也說過:“不學是不會的,不教是不會的,關鍵在學不在教?!痹谥贫ㄖR性目標的同時,要設計好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迅速地、準確地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變被動為主動,變強制為自覺,變客體為主體,成為學生的真正主人。他們才能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感受、理解知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才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法與學法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并非固定不變,而是不斷變化、交替發(fā)揮作用的。如導入新課、交待目的要求、進行作者介紹時,主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實現(xiàn),以教為主,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自學課文、發(fā)現(xiàn)疑點、思考問題、釋疑解答時,則應以學生的學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時,就要既有教又有學。教師的作用就是點撥、提煉、概括,從而使學生掌握方法、悟出道理、形成能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讀書、思考、議論、觀察、表達的學習活動中,不僅知道“學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學”,有助于優(yōu)化學習過程,減少學習中的無效勞動。因此,教與學在課堂上所處的地位是靈活多變的,這就是教學過程的復雜性、靈活性和多樣性。
二、抓住規(guī)律,設計學法
首先,抓住學習語文的本身規(guī)律,因文而異設計學法。如在教“怎樣概括寫人文章的中心”這一方法時,可采用:(1)以舊帶新。讓學生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寫人文章的特點,再結合《分馬》等課文,逐步讓學生總結出這類文章的特點,作者一般都以人物的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格。(2)比較異同。在回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學生自然得出同是寫人的文章,寫法各有不同,概括中心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有寫一人一事的,也有寫一人多事的。(3)總結規(guī)律。通過回顧比較,引導學生歸納寫人物文章的要點:文章寫了幾件事?哪幾件事?這些事反映了人物的哪些思想品格?學生掌握了這幾個要點就容易得出正確的中心來。其次,抓住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設計學法。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少含意深刻的句子和寓意深刻的文章,理解句子的含意和文章的寓意是掌握文章中心的關鍵。這些句子和文章都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好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就要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借助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由表及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三、教師示范,展示學法
由于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范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范過程中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于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經(jīng)常將課后的練習貫穿于課文分析之中,以盡量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其形式分講前練、講中練和講后練。
進行以學法指導為特征的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并不等于學法指導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還必須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有機地滲透學法,做到讀書、學法、思維與練習密切結合,給學生以反饋的時機,便于教育者隨時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調控教學過程,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反饋目標,總結學法
我們從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fā),把知識和學法交給學生還不是最終目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形成能力。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運用某種方法重復多次地練習,掌握了它,就形成了技能,某種技能重復多次地練習,就成為了技巧。根據(jù)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按照反饋系統(tǒng)的三個渠道-----語言反饋、文字反饋、操作反饋,進行了反饋學法的指導與總結。
第一、語言反饋,指導和總結學法。教學實踐中運用答問、討論、爭辯、朗讀、復述等多種方式,檢測學生知識的正誤、學法的優(yōu)劣,從而獲得知識和學法的指導與總結。
第二、文字反饋、指導和總結學法。教學中通過做作業(yè)、板演、小結和測試等方式,評定學法的高低優(yōu)劣、學生知識的接受程度,進而獲得正反信息,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和總結。
第三、實際操作,指導和總結學法。教學中運用實驗、畫圖、制作等方式,檢驗學生的知識、學法的正誤和能力的高低,獲得信息,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與總結。
總而言之,在教學目標中,學法指導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確定目標時明示學法,落實目標時滲透學法,反饋目標時總結學法;就在于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恰當?shù)亍⒖茖W地運用所學方法,形成自學能力去獲取知識。只有在教學目標中大膽實踐學法指導,在研究教法的同時,注重學法的研究、探討。交給學生終身受益的金鑰匙,才能達到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君津.小學語文教學學法指導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5(15):103.
作者簡介:郭曉琴女1973.10漢族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東關鎮(zhèn)人學歷:中專職稱:小教中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單位: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