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晶
摘 要:志愿服務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建設服務型基層的重要載體,是公職人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載體。隨著志愿者服務的領域越來越廣并且社會對志愿者的需求越來越強,公職人員對于志愿服務的認知度普遍不強,對于加強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關鍵詞: 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
北京奧運會期間,共有10萬余名志愿者參與服務,全體志愿者都經過通用培訓、專業(yè)培訓、場館培訓和崗位培訓這四類培訓。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志愿者報名人數超150萬,培訓實現(xiàn)全覆蓋。G20杭州峰會“小青荷”以實戰(zhàn)為標準開展各類培訓267場,演練166場。近年來,志愿者都以出色的服務贏得了國內外嘉賓的一致好評,志愿者培訓是志愿服務的根本,是志愿服務的保障。
一、加強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行善立德”的志愿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一脈相承。廣大公職人員應把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志愿者由一種身份上升為一種價值觀念,在全社會弘揚志愿精神、普及志愿理念。
(二)加強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鞏固和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務以奉獻他人、服務社會為主題,公職人員參與志愿服務是密切黨群關系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鞏固和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重要載體。公職人員參與志愿服務的核心就是要由“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堅持走在了解民情民意第一線,走出辦公室深入到基層,與群眾交心,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發(fā)揚風格辦好事,通過自愿、無償、利他的服務,樹立形象、贏得民眾。
(三)加強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是在“前亞運,后峰會”時代引領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公職人員參與志愿服務就是要發(fā)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走在前、作表率,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凝聚道德建設正能量,更好服務于2022年亞運會,并帶動群眾傳播志愿服務精神,引領杭城掀起新的亞運志愿服務精神。同時,推動公職人員參與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形式,打造特色服務品牌,提升城市文明推動志愿服務邁向新的臺階。
二、開展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的杭州實踐
(一)積極搭建全市培訓平臺。共青團中央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G20杭州峰會志愿者工作并加強全國賽會志愿者工作的十條舉措》,并在杭州掛牌設立中國青年志愿者賽會服務研究培訓基地。2017年4月,杭州專門成立杭州西子志愿服務發(fā)展中心,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研究、培訓、推廣等工作。5月,中國青年志愿者賽會服務交流研討會在杭州舉辦,全國各省級團委青年志愿者工作機構負責人、全國賽會服務研究培訓專家、全國賽會服務研究培訓基地培訓師等150余人齊聚杭州,這對于提升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水平具有戰(zhàn)略意義。
(二)將培訓教育培訓計劃。根據《關于推動黨員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的工作方案》(杭組通〔2016〕61號)文件要求,全面推行96345黨員志愿服務工作的部署,將推動“志愿服務”納入黨校的黨員干部的培訓課程,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志愿者理念、崗前培訓和專業(yè)技能培訓。2017年7月,團市委、市志愿者工作指導中心、杭州西子志愿服務發(fā)展中心聯(lián)合發(fā)放《關于進一步加強志愿服務培訓的通知》,各單位、各部門根據工作需要,積極申報培訓需求,全年共組織培訓280余場,培訓人員達3.4萬余人次。
(三)定期舉行志愿服務培訓。把志愿服務理念和技能納入公職人員教育培訓課程,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公職人員志愿者崗前培訓和專業(yè)技能培訓。依托杭州西子志愿服務發(fā)展中心,組建了全國專家委員會等強大的師資隊伍,研究開發(fā)專業(yè)的培訓課程,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培訓課程體系。以杭師大作為全國賽會研究培訓基地的秘書處,以浙江外國語大學、浙江工業(yè)大學2所高校作為基地的共建單位,以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15所高校作為合作單位,為公職人員培訓提供師資、場地及技術等支持。
三、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的可行性對策
(一)提升培訓對象覆蓋面。一是加強培訓。定期舉辦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示范班,依托高等院校、黨校、中國青年志愿者賽會培訓研究基地等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公職人員志愿者教育培訓基地,推動參與志愿服務成為公職人員成長進步的大舞臺、必修課。二是整合資源。推動人社部門將志愿服務培訓納入“干部學習新干線”、“專業(yè)技術人員學習新干線”和公務員的知識更新培訓。同時,推動民政部門加大探索和創(chuàng)新力度,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社會組織主動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拓展社會化保障途徑。
(二)完善培訓的各類保障。一是加快師資保障。從機關單位、科研機構、街道社區(qū)中選拔一批志愿服務培訓專家,建立志愿服務培訓師資庫,實現(xiàn)培訓人才共享。二是加強經費保障。推動財政部門將公職人員志愿服務培訓經費納入到財政年度預算,做好培訓場地、資源、人員及項目等保障,推進培訓工作專業(yè)化、持續(xù)化發(fā)展。
(三)建立參與培訓的評價體系。建議組織部門、人社部門規(guī)范日常管理,建立管理團隊、規(guī)章制度、做到有序組織、規(guī)范運行。落實培訓積分,與“志愿中國”積極聯(lián)系,根據培訓的實際需求,對公職人員培訓情況按照課程的內容、時間、效果等進行賦分。同時,推動將公職人員參與志愿服務培訓、活動情況,根據“志愿中國”上的積分情況納入到先鋒指數考評、十大公務員評選等先進評比。
參考文獻:
[1]師欣.《志愿活動在中國》,《南方周末》,2002-08-29
[2]高菲.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培訓機制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9):14—15
[3]張姝.我國志愿者培訓體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