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吉
【摘要】行為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會產生無窮的力量,使人受益匪淺。一種壞的行為習慣也會使人受害終身。小學生年齡都比較小,特別是六年級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的年齡在六、七歲左右,甚至更小,這些學生的認知正處于萌動時期。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抓好小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對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小學生;養(yǎng)成教育;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98-01
一、要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環(huán)境可以造就人,校園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應該從每年的公用經費中列出一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學校環(huán)境建設。如在學校醒目處張貼和更新關于感恩、安全、校紀校規(guī)、《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三字經、勵志、勸學、科技等知識的圖片,使學生一進校門就會受到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綠化好校園,并在草坪和花草樹木旁邊安置一些“請勿打擾我”、“我要成長”等警示語的標牌,學生就會養(yǎng)成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在教室、過道走廊、辦公室等處布置上得體的名言警句,可以提升學生高雅的生活情操。
二、小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要從點滴小事抓起
小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要從細微之處入手,從小事抓起。如不隨地吐痰,打掃衛(wèi)生不留死角,見到垃圾主動撿起,見到老師要問好,穿衣服要整潔,不準披衣散扣,袒胸露骨,要主動完成作業(yè),字跡工整,不說臟話、節(jié)約用水、用電、珍惜勞動成果等等。這些看似簡單,做起來不易,但是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小學生養(yǎng)成教育要抓住關鍵時期
幼兒剛進入小學的時候,感覺一切都很新鮮,加之他們特別好動,因此,對他們的養(yǎng)成教育要抓住剛入學頭一兩周,學期中途和前期結束前的關鍵時期,有的放矢的讓他們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條例》、有關學校規(guī)章制度,有意識的安排一些適合不同年級的關于學生心理和生理的活動。如清掃街道、感恩父母老師的普通話演講賽、搜集有關激勵學習方面積極上進的名人名言等活動,使他們感受到小學生活既有規(guī)則,又豐富多彩,從而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四、小學生養(yǎng)成教育要規(guī)范化、具體化
作為學校,每學期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總體上要有計劃、有目的、分階段地、有步驟的進行。在不同學期或同一學期的不同時期,要有養(yǎng)成教育的具體內容,要明確責任和目標,體現文明、禮貌、團結、友愛、好學、上進,注重智力開發(fā)和能力培養(yǎng)。這樣循序漸進,最終就能到達培養(yǎng)的目的。
五、從多方面入手,才能喚醒學生的養(yǎng)成意識
小學生的行為,特別是一年級學生行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穩(wěn)定性。其實,他們還不懂得所有行為所遵循的規(guī)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自己意味著什么。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加以指導,喚起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意識,使他們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自覺的融入到《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校紀校規(guī)等要求上來,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首先,明理教育。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的四個重要層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種道德現象,只有在學生對它產生了一種正確的認識,才有可能內化為情感和思想,外化為行為和習慣。因此,當對學生提出一種行為習慣要求時,就應采取形象直觀的方法向學生闡述,是學生有感性的認識。如今小生手中的零花錢較多(包括家長給的,住校生生活補助等),但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合理正確的支配這些錢,班主任就要適當加以指導。每天花多少錢,買零食還是買學習用品等,要有個較好的計劃,經過認真的分析對比,他們就能很快樂地、主動地節(jié)約用錢,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其次,儀式教育。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情感體驗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當能夠引起他們產生某中情感體會的事物出現時,他們會產生某種情感體驗。例如,在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團隊活動中那莊嚴隆重的入隊儀式,會使每一位同學回味無窮。教師應結合周會,團隊活動,舉行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和書法繪畫、歌詠等各項競賽活動,這些活動都能夠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刻苦拼搏的精神。
再次,進行榜樣教育。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為學生樹立榜樣,言傳身教是行為規(guī)范訓練的有效形式。根據這一特點,我們老師要經常給他們講名人名家的故事,同時樹立學校的、班級的、身邊的好人好事,學習身邊的人和事、從我做起,讓他們從身邊的人和事、從學校這個大集體當中受到教育,使他們產生“我也能行”、“我比別人強”的感受,這對他們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能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