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敏
【關鍵詞】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成因;危害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20—0087—01
一、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成因
1. 家長盲目的超前教育意識。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有超凡的氣質和卓越的才能,以便于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許多家長迫不及待地讓年幼的孩子提前學習各種技能,過早地把孩子投入到所謂的“學習”環(huán)境中去,要求幼兒園把識字、拼音、計算、外語等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納入幼兒園教育內容,并根據幼兒園在此方面的重視程度來評價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并以此作為給孩子選擇幼兒園的重要條件。
2. 幼兒教育資源欠缺。
(1)幼兒教育的空間資源欠缺。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和家長對學前教育的日漸重視,幼兒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顯,這種矛盾造成幼兒人數過多,空間過小,教師無法真正對幼兒實施科學的教育,以游戲為基本的活動變成了奢求。班級人數超過國家標準一倍的幼兒園在縣及縣以下大量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幼兒的安全,端坐靜聽灌輸式成了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2)幼兒教師專業(yè)水平欠缺。學前教育需求量的擴大,引發(fā)了幼教師資的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地方采取由小學教師轉崗進入幼兒教育,這些教師沒有進行幼教專業(yè)學習,也沒有進行轉崗培訓,缺乏幼兒教師應有的專業(yè)技能,在短時間內不能掌握幼兒教育特點,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還延續(xù)著小學教育特點。
3. 不正確的辦園宗旨。社會對學前教育資源的大量需求,吸引了社會資源投入,這些社會辦園缺乏有力的監(jiān)管,其辦園目標不是以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為目標,而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收益,吸引更多生源,幼兒園聘用小學教師和不具備資質的人員,使用小學教材和不規(guī)范的教輔用書,以拼音、識字、寫字、計算、外語等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以課堂灌輸為主要教學形式,儼然將幼兒園辦成了小學預科班。
4. 片面的幼小銜接認識。很多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定位錯誤,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yǎng),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不關心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呈現嚴重的片面性。
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1. 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違背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技能訓練,加重了幼兒的認知負擔和心理負擔,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多。為完成訓練者安排的繁多而沉重的學習任務,他們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及精力,放棄選擇個人興趣愛好及進行自由游戲權利,因為接受力不能及的學習內容致使訓練過程中孩子要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敗感,在給他們造成逆反心理、厭學情緒的同時,更在器官神經發(fā)育上帶來弊端。
2. 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教育者不顧幼兒的興趣和發(fā)展水平,機械地灌輸給孩子一堆又一堆的“知識”,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孩子長期在緊張而焦慮的情緒中易變得消極自卑、畏縮、感情冷漠,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品質。
3. 不利于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多項調查研究表明,幼兒園階段花大量時間訓練的算術技能在小學一年級的優(yōu)勢顯示不到半年,只占一年級上學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以后數學學習就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由此可見,超前訓練所獲得的即時效應對兒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不大,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fā)展,忽視了全面性發(fā)展的要求,削弱了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導致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片面性。
4. 不利于幼兒入學后的學習。首先,由于幼兒園教師缺乏小學專業(yè)知識的素養(yǎng),在教授小學課程時難免有失偏頗,如:英語發(fā)音不標準、拼音書寫不規(guī)范、寫字姿勢不正確等,幼兒在接受到這些錯誤信息后很難改過來,到小學階段更容易憑借在幼兒園學到的錯誤信息先入為主,嚴重影響了對小學課程的學習。其次,提前在幼兒階段學習了小學學習內容,讓孩子在入學初感到學習很輕松,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yè)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又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導致學習“沒后勁”等問題。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S[2016]GHB0651)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