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試卷的分析質(zhì)量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應該從課前充分準備、課堂認真組織、課后效果跟蹤和鞏固三個方面進行。把握好這三個方面,學生才能更加好地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師的主導下真正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
關鍵詞:試卷講評;試卷分析;答題技巧;教學效果
自2014年起,湛江市開始采用廣東省統(tǒng)一命題中考試題,中考歷史學科的試題顯現(xiàn)出更為新穎靈活的特點,這種新的變化對我們的教與學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提高試卷的分析質(zhì)量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顯得猶為重要。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把握好中考的新方向,而且更應該注重以考促學、以考導學。通過對試題進行及時、科學、高效的的評講,全面總結和科學的分析,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知識的缺陷,夯實、鞏固學生的歷史基礎,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與技巧,從多角度提高復習的質(zhì)量和效果?,F(xiàn)我以2015年中考歷史試題為例,結合我校初三學生的學情,談談我在歷史試卷評講課的一點體會,以便更好地開展初三教學工作。
一、做好試卷分析
通過對2015年的中考歷史試題中的選擇題分析,很容易發(fā)現(xiàn)出題者大量的運用史料來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約占試題量的80%以上。從材料題上看,所選取的材料較往年更為新穎。史料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史料的類型也呈現(xiàn)多樣化,具體有以下五大類:古文史料、現(xiàn)代文史料、圖表史料、圖片史料、文學報刊類史料。而對這些史料的運用也呈多樣化,具體有以下三大類:運用(古文、現(xiàn)代文或文學報刊類)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圖片圖表史料類比、歸納、分析,運用史料與時事相結合。
至此,我們可以窺視到未來歷史試題的考查方向,即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即從早期的背誦記憶到對史料解讀,從照搬結論到分析歸納得出結論,重視論從史出的歷史學思維。對于學生這些能力的考查,正是新課改下對教師、對學生的新要求。
二、學生情況分析
根據(jù)學生試題解答的情況分析來看,我校學生在對史料的解讀主要存在兩個情況:一是對史料的誤讀;二是無法解讀史料。對史料的誤讀主要體現(xiàn)在對材料的理解錯誤:如:2015年廣東省中考題歷史卷單項選擇第四小題:“唐朝科舉,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明經(jīng)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進士科的錄取率約為六十分之一;科舉出身的官員占全部官員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從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此題是要讀懂“科舉出身的官員占全部官員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這一關鍵信息,但是由于學生的閱讀能理解能力較差,他們往往理解成“科舉出身的官員占全部官員的比例還要多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無法找到正確的選項。而無法解讀史料主要表現(xiàn)對新穎史料出無從下手,或者是遇到篇幅較長史料或者比較深奧難懂的古文史料,學生心理上就產(chǎn)生抗拒心理,無法認真細讀史料。如:2015年中考省題歷史卷中的綜合材料分析題第26題的材料一出自宋代劉永的《望海潮》(古文史料);材料二出自《申報》中“就上海租界公園問題發(fā)表文章的統(tǒng)計表”(新穎材料,學生沒見過,無法讀懂材料,歸納材料);綜合材料分析題第27題的材料二篇幅過長,學生無法從中找到關鍵信息等。
三、教師的應對策略
根據(jù)學生上述的情況,我在試卷評講時會花大篇幅的時間對史料進行分析,教會學生如何讀懂材料。第一,看材料的出處、時間或人物,從而確定考查的知識范圍,防止作答偏題;第二,教會學生分點閱讀材料,明確每點的關鍵信息后,在進行歸納總結答題;第三,注意材料中的省略號、分號等關鍵性標點符號,這些符號出現(xiàn)的地方,往往是答題的關鍵。當然,這些都這是答題的一些初步技巧。最關鍵的還是要在平時的課堂上不斷地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同學在日常的考查中,注重史料的考查,讓學生早接觸、多接觸,不斷的積累對史料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解答題目。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與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僅是一堂評講課能解決的問題,更是要老師和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不斷積累,才能在中考做到厚積薄發(fā)。
參考文獻:
[1]鄭建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搞好初中歷史教學》 銅仁師范學院學報2004
[2] 矯麗娜《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趣培養(yǎng)》 中學教學參考 2010
[3] 于友西《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陳建芳(1987年),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廣東湛江,職務/職稱:中學二級,學歷:大學本科,單位:嶺師附中東方實驗學校,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嶺南師院東方實驗學校 52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