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瑜
在初中科學課堂中,教師的有效提問能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在課堂上悄然生成,使科學的課堂教學充滿新奇和活力,讓學生在有效提問中求知,在有效提問中探索,在有效提問中輕松掌握知識,最終實現(xiàn)科學課堂的“輕負高質”。本文談談打造“輕負高質”初中科學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
一、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預設問題
1.預設引入式問題
聯(lián)系舊知識,使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平滑轉接,設問激疑,喚起注意,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血液”時,讓學生分別觀察2支試管內的液體:1支是加入抗凝劑未分層的血液;1支是加入抗凝劑已分層的血液。設問:這兩支試管內裝的是什么?2支量筒內的血液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不同?說明了什么?學生被一連串的問題所吸引,強烈追尋答案,教師引入“血液組成”的教學。
2.預設啟發(fā)式問題
設計一系列啟發(fā)式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討論與分析,最終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并解決問題。如學習《電壓的測量》時,問:“你知道電線為什么能導電嗎?”預計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金屬導體中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教師順勢追問:“導體不通電自由電荷做什么運動?”“無規(guī)則運動?!痹賳枺骸暗降资鞘裁词箤w中自由電荷發(fā)生定向移動呢?”學生進行猜想后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學生急于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確時引出新話題——電壓。
3.預設鞏固式問題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或改變預設問題。分類設疑引發(fā)思考,在思考中強化對這種錯誤根源的認識和分析,達到知其所錯,以求防錯的目的。
如在學習《探索酸的性質》時,為使學生準確地掌握SO42-的檢驗,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前,根據(jù)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幾種錯誤預設問題如下:
(1)按照方案:
能確認試液中一定有SO42-嗎?為什么?
(2)你能設計一個新的實驗方案證明某試液中一定存在什么嗎?
幾分鐘后學生答:“這個方案不嚴謹?!苯處燀槃葑穯枺簽槭裁床粐乐??學生討論后總結,教師歸納:若原試液中有SO32-而無SO42-,加入稀HCl時溶液中溶解有一部分SO2(或H2SO3)氧化為SO42-,同樣會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4.預設分層式問題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不僅要根據(jù)教材要求進行設計,還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再根據(jù)問題的難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例如,在學習“消化系統(tǒng)”后,設計這樣的鞏固練習問題:消化道中沒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消化管中哪幾段具有消化作用?分別消化哪些營養(yǎng)物質?為什么說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5.預設前概念問題
學生已有一些非科學的觀念,這些觀念可能妨礙學習新知識。教師要抓住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去打開其思維的大門,把錯誤的前科學概念轉變?yōu)檎_的科學概念。如在學習《水的浮力》時,對于水的浮力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歷形成了一個前概念。教師在課前事先做了準備,分別取一個重10N的鐵塊和一個重10N的木塊。
師:木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浮在上面,鐵塊放在水里為什么總是下沉?
生:因為鐵重而木塊輕。
師:把重10N的鐵塊和木塊都放進水里,會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說著教師就把重10N的鐵塊和重10N的木塊同時放到水槽中,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生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木塊浮上來,鐵塊沉下去。
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追問:“為什么木塊浮上來,鐵塊卻沉下去呢?”這一問讓學生對生活經(jīng)驗“因鐵重而下沉”產(chǎn)生了懷疑,使學生對接下來的知識點——物體的沉浮與溶液的密度、放入物體的密度有關非常感興趣。
二、合理調控提問,掌握難度和頻度
1.適時調控課堂提問的難度
提出的問題太難可能會導致課堂“僵局”,學生處于啟而不發(fā)的狀態(tài);問題過易,導致課堂“鬧市”或“冷場”。因此,在提問前要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要以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提出問題,使解答問題成為“跳一跳,夠得著”。在提問中,對于學習弱的學生多提一些簡單、容易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課堂上也有成就感。對一般難度較大的問題,可先讓學習不太理想的學生回答,然后讓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補充,以此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適時調控課堂提問的頻度
提問要適量,提問固然能幫助學生思考,有助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果不適量就會走向反面,就會出現(xiàn)“厭問”“拒答”和“亂答”等負面效應。課初要及時提問,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課堂教學中來。課中,學生的思維發(fā)生障礙、產(chǎn)生偏差或受到思維定勢干擾時,要及時提問,以便排除障礙,使課堂教學按計劃順利進行。課尾當學生產(chǎn)生麻痹、怠倦心理時,也應及時提問,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積極投入學習。圖1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而定的提問頻度分配圖。
圖1
3.把握時機適時提出問題
如果通過使學生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間來保證學生的全力參與,這種急速的步伐往往導致相反的結果——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對內容的思考也并不深入。提問的技巧之一是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考慮如何回答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是尤為重要的。提問交流的一般流程:提問—等待—隨機抽取回答—等待—反應—重新引導。
例如,在學習《細胞》時,教師提問:“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qū)別是什么?”等待時間3~4秒,A學生回答:“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并且包含有葉綠體,而動物細胞兩者都沒有?!庇值却舜蠹s3~4秒,B學生回答:“植物細胞有一個規(guī)則的形狀,但是動物細胞沒有。”再等待了3秒左右,C學生補充回答到:“植物細胞還擁有大的液泡,動物細胞則沒有。”又等待了一些時間來確認學生是否回答完成。這個實例給我們的啟發(fā)是:當教師運用3~4秒的等待時間時,學生能夠獲得以下的種種益處:endprint
(1)學生會給予更完整的回答,并為他們的觀點和結論提供論據(jù)。當?shù)却龝r間增加的時候,學生的答案也會增長,同時學生可以利用多余的時間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有利論據(jù),在潛移默化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完整性。
(2)學生會提出更多的問題,“我不知道”的次數(shù)減少了。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或者是進行討論,對于一些比較弱式的學生是十分有利的。在等待時間1他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回憶所學知識,并組織自己的回答;在給出答案后,等待時間2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加以思考和改正,這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有時教師會避免運用等待時間,因為擔心當節(jié)奏放緩時,我們將會“失去學生”。實際上,正式持續(xù)的、快節(jié)奏的提問過程可能會帶來思想不集中的狀況??旃?jié)奏的提問,隨著問題的難度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學生會需要更多的思考時間。當?shù)却龝r間缺少時,學生將從學習大軍中落下,循環(huán)往復,他們難以從教學中獲得樂趣。相反,當?shù)却龝r間充裕,學生都能融入課堂學習中,課堂的參與度就高。
三、挖掘信息資源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問
1.通過多向度交流促進問題的生成
每一個學生和教師都是信息源。建立穩(wěn)定的學生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機會,是至關重要的。
如在學習《物質的溶解性》時,設置情境: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學生討論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小組討論)學生都按照常規(guī)討論出了采用控制變量法的相關實驗方案,然后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進行實驗,在實驗中,突然學生站起來提出了問題。
生1:“在設計上我認為這樣也可以,取相同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分別放入兩燒杯中,再往燒杯里逐漸加水直到完全溶解,如果加入水質量不同,就說明它們的溶解能力不同。加水少的溶解能力大,加水多的溶解能力小?!?/p>
生2:“我也有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他們設計時,都用兩杯水,我只用一杯水來進行實驗。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漸加食鹽、攪拌,加到不能再溶解為止,然后再逐漸加蔗糖,攪拌,同樣加到不再溶解為止,再比較加入的食鹽和蔗糖的質量,就可得到結論?!?/p>
生3:“同一杯水中加兩種物質,它們的溶解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師:“這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探究。”
2.課后留白延伸學生的思考
在完成一節(jié)課教學的基礎上,最后應該提出一些發(fā)人深思的疑問,留給學生去思考、研究。既對這節(jié)課做出精彩的結尾,又給下一節(jié)課埋下了伏筆,還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設疑—解疑—再設疑”的鏈式程序,使學生持續(xù)在探索的情景之中。
例如,以“廚房中的科學”為題找問題,結果學生找了許多有趣的問題。如:自來水中為什么有漂白粉的氣味?食鹽中為什么要加碘?菜刀為什么會鈍?磨刀后為什么會變鋒利?高壓鍋為什么容易將食物煮爛?燉排骨湯時為什么要加入少量的醋?味精為什么能使食物更有鮮味?打開啤酒瓶蓋時為什么會冒出大量氣泡?食物為什么會變餿……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學生形成看到現(xiàn)象就會從科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太炎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