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超
作為校長,他用一個“中”字,耕耘著他的學校。這里,人們尋中、問中、執(zhí)中而得中,這里尊重差異、各美其美。這里,是鄭州市第九中學,他,就是校長田寶宏。
多年來,他以“中教育”理念引領學校課程改革,相信“種子的信仰”、欣賞差異之美,用特長交往改變分數(shù)交往,在學校進行了長達八年的“生態(tài)大課堂”的課堂形態(tài)構建和以“課型教學”為主題的課改實踐,用實際行動探索和實踐新課改的學校獨有路徑。在談到鄭州九中的教育教學實踐時,田校長說他做了三件事——價值引領、學校規(guī)劃和課程改革。今天來看,這位校長用心地把這三件事做到了極致。
一、價值引領——為教育的未來而“精一執(zhí)中”
說到田寶宏,不得不說他的“中教育”,“精一執(zhí)中”的學校精神和“修己達人 九德惠風”的校訓已經成為九中人的教育哲學和價值取向。在九中校園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說到“中”,他們都能談上幾句,能背幾句《中道》,吟幾句《中賦》,這就是內化、引領。
十二年的時間,田寶宏以“中”字為源,通過解讀“中”、理解“中”,并自覺運用“中”的方法看待教育問題、詮釋教育現(xiàn)象和解決教育問題,逐漸形成了“中”的辦學理念和教育觀。在這一過程中,田寶宏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出了“中”字在時、空、道、節(jié)四個方面的哲學意蘊:適當其時(時)、正當其中(空)、因應時空(道)、恰到好處(節(jié)),并以此作為審視和觀察教育現(xiàn)象和教育故事的方法、態(tài)度、視角、思考方式,進而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學校文化、課程體系等教育哲學內涵。
在中學,這一基礎教育的最前線,“中教育”不是停留在文本上的理論,而是從實踐中總結而來的本土化的教育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中,田寶宏分別從理念識別、環(huán)境識別、行為識別三個層面打造獨特的學校識別系統(tǒng),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文化”,引領學校生活世界的變革?!爸薪逃笔菑膶嵺`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一種教育設計,契合當下的教育核心價值觀與發(fā)展方向。
二、學校規(guī)劃——“正家而天下定”
近年來,學校堅持正確方向,傳承故有的精神和文化,積極構建生態(tài)大課堂,讓中哲學與文化在引領“學校生活世界”真正變革的同時,也打造出頗具“中文化”意境的生態(tài)校園。在“家·中書院”,這個被稱作學校的地方,特別強調回歸教學故事發(fā)生的現(xiàn)場,強調知識的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強調學生是已具豐富獨特信息處理系統(tǒng)的主體,強調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認為學生在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重組、轉換和改造自己的信息知識經驗。
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師教”和“學生學”,慕名而來的學生、家長,不僅僅是受應試佳績的吸引,而且是對學校課程的向往,對人才培養(yǎng)觀的認同。依托“博士工作室”“校長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平臺,2013年學校與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團隊合作,采取“博士進課堂”“校本課題研究”“課型模式構建”等一系列具體措施,優(yōu)化課堂生態(tài),推進新課改,調動全體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積極性,構建鄭州九中生態(tài)大課堂,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
學校是教書的地方,也是教師精神生長的地方。在校本課題研究的新常態(tài)下,第七輪課題已經開始,九中特色愈發(fā)鮮明。在“中教育”理念引領下,學校以學術的方式,深入開展校本研究,努力做到了真轉變、真提升。由校本研究帶動的53節(jié)課題課在校內外展示,繼續(xù)深入關注“教師教”“學生學”和“中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課程改革——位育“中書院”,在“中”以“致中和”
田寶宏對課程改革的認識是從當前應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的反思開始的。他注意到,在學校生活中,學生的成績決定了他在教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對自己在群體中的定位。田寶宏稱這種交往為“分數(shù)交往”,他想改變這種學校生態(tài)。于是,有了變“分數(shù)交往”為“特長交往”,有了尊重學生的差異之美,有了為學生的“多樣性”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就是要求課程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fā)展。
同時,在課堂教學的改革中,田寶宏始終認為“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知識特點和學習要求,不可能有一種教學模式能統(tǒng)領整個教學。因此,九中人在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時,選擇了“分課型構建教學模式”這個主題,學校只提供理念和通識指導,把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交給教師們,教師們針對不同的學科、課型和知識模塊進行不同的教學模式研究,教師們可以根據不同知識的要求和學生學習的效果決定一類課型的教學流程和方法,形成一類課型的教學模式并在學科組內進行推廣,實現(xiàn)教學模式靈活性和固定性的統(tǒng)一。并在不斷的研究中,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實踐“教—學—評”的一致性。這樣的課堂改革九中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博士進課堂”的方式,與河南大學教科研的博士團隊“自下而上”合作,開展以“分課型構建教學模式”為主題的校本課題研究,對普通高中各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迄今已進行6輪共240多個課題的研究。
第二階段: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分課型構建教學模式”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教師教”,對“學生學”的情況和評價較少,于是學校與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合作進行“基于證據的課堂觀察”,進行“以學歷案引導教學的研究”和課堂教學“教—學—評一體化”的探索和實踐。
第三階段:隨著對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田寶宏意識到,只要有學習發(fā)生的地方即為課堂,學生在學校的教育不光是45分鐘內的知識學習,更是在學校這個生活世界里的體驗、經歷和學校文化對他潛移默化的浸潤?;诖?,學校提出了構建“生態(tài)大課堂”,用校本研究改變教學生態(tài),用社團改變學校內的人際關系,變“分數(shù)交往”為“特長交往”,開發(fā)校本課程,為學生成長所需的“選擇精神”提供課程的“多樣性”。
當前,人文主義精神在“中書院”的實踐和由創(chuàng)新性思維所引領的課程體系已頗具示范性,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大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并成為引領學校未來發(fā)展的強大引擎,這些讓“中教育”的價值目標超越校舍,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
耕耘中哲學、中教育十二年,田寶宏深知其艱辛,時常有“孤舟之橫江渚,春筍之抽寒谷”之感慨,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情懷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教育理想,支撐著他“自利而利他”。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