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琴
【摘 要】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的載體,國學經典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學,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文學視野,并有效促進學生的心智發(fā)育,繼而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國學經典;誦讀途徑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國學經典是傳統(tǒng)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國學經典的教學作用,將國學經典引進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感受和體驗國學經典帶來的獨特魅力。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的作用
(一)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視野擴展
初中學生的語文詞匯量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語言詞匯量,讓學生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文章,最終促進學生的語言成績提升。另一方面,國學經典本身具有深度的文化內涵,在初中語文中融入國學經典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中拓寬自我文化視野,繼而不斷提高自我文化底蘊。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學生的閱讀量也隨之增大,其閱讀理解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二)鍛煉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經典文學作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豐富多樣的文學作品讓學生的選擇更廣泛,學生在諸多文學著作學習中能夠吸收到多樣化的文化元素,而在誦讀過程中,學生又可以進一步感受到這些經典著作的獨特魅力,并在誦讀中完善自我對世界的認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進國學經典誦讀,其本質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課堂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那么,該如何有效地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呢?下面,筆者以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就國學經典誦讀途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問題作以下幾點分析探討。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的途徑
(一)重視國學經典誦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學習中來。重視國學經典誦讀,能夠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知識,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下進行誦讀,其知識接受能力更高,也能夠更好地感悟和體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學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國學經典教學,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朗誦中激發(fā)對文學著作的學習熱情。比如當學生學習到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杞人憂天”等文章時,教師可以將《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引進課堂教學中,并指導學生有目的性地進行閱讀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優(yōu)勢,滲透國學教育
當前,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國學教育融合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教學資源匱乏。就教學資源來看,大部分初中學校的語文輔助教材缺少國學經典內容知識。由于課本教材的文學作品篇幅章節(jié)有限,在教學當中,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課本教材對學生展開教學。鑒于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技術優(yōu)勢,滲透國學教育,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通過借助現(xiàn)代化網絡技術進行信息收集、整理,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繼而達到延伸拓展教學的目的。比如當學生學習到七年級下冊阿長“山海經”一文時,教師可以穿插一些國學經典著作給學生進行學習,如為學生講述《詩經》、《道德經》等著作,并借助互聯(lián)網資源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收集《道德經》、《詩經》相關知識內容,并要求學生進行朗讀和抄寫等,繼而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對國學經典著作的理解,使《詩經》、《道德經》的理念知識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去,繼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想觀念,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
(三)營造良好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思考與領悟
學生擁有健康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可以增強自我對知識的接收能力。而學習環(huán)境是否良好則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中,尤其需要重視教學環(huán)境的熏陶。營造良好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物質、活動、心理空間,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主動思考,并讓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感悟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孟母三遷”典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與國學經典有關的文化活動,如話劇表演、詩歌朗誦、對聯(lián)比賽等,通過多種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國學經典文化學習中,并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可以在學校的飯?zhí)?、教室以及板報墻上等醒目的地方張貼國學經典作品名言警句等。另外,還可以借助學校廣播、電視以及網站等媒體資源進行國學經典知識宣傳,或播放經典故事美文,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等。通過多渠道、多手段進行國學經典文化宣傳,營造一種良好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在思考與感悟中深刻感受國學經典的獨特美,最終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作用。
(四)重視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均是一個鮮明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個性特點以及思想特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這點,不可以“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以及死板的教學框架限制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展開教學。因材施教是一種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應用因材施教方法進行教學,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獲得知識,得到能力的發(fā)展。鑒于此,在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習狀況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同時考慮到學生的智力發(fā)育水平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兼顧到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即重視個體差異。對于對國學經典領悟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問題思考,其問題設計偏向于更深層次的人文內涵知識理解和感悟,繼而從多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于成績較差、接受能力較弱的同學,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出自身問題,并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單獨輔導,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
(五)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積極配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學生的行為模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此在教學中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積極配合,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端正學生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中,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配合,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誦讀經典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斷提升自我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結束語
教學實踐表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文學知識面,讓學生在豐富的誦讀活動中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從而不斷提升自我語文素養(yǎng),豐富自我內心世界,繼而促進自我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海濱.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的結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5,(Z6):38-39.
[2]余媛.積極融入,形成合力——國學教育融入初中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5,(12):56.
[3]王婷婷.誦國學經典,揚改革風帆——淺談誦讀學習《弟子規(guī)》作用和意義[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02):98.
[4]王亞蘭.淺談“新課改”下國學經典和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科技資訊,2016,14(02):127+129.
[5]毛文平.隨風潛入夜?jié)櫸锛殶o聲——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J].亞太教育,2016,(16):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