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七林
【摘 要】任務型教學理論是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理論。筆者結合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特點,以Task課型為例,嘗試運用任務型教學理論于寫作教學,初步探討了任務型寫作教學一般的教學程序和基本操作方法。
【關鍵詞】任務型寫作教學;教材;課型
英語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它是一種基于任務或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途徑。它有三個特點:以話題為主,用目標語進行活動(情境);以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為目標(教師為主導);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活動(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完成各種各樣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是目前國際上外語教學界廣泛采用的一種語言教學思路。筆者多年來結合教材將該教學理論運用于初中寫作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譯林版教材及Task課型分析
譯林版教材針對以往初中生英語寫作訓練相對薄弱、寫作內(nèi)容脫離生活實際、學生缺乏寫作興趣、寫作用詞匱乏、句型語法亂用,條理思路紊亂等問題,在單元最后一課中設置了寫作教學課時Task,其目的是針對單元話題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每一單元的寫作內(nèi)容都經(jīng)過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初一到初三的Task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并通過各種手段化解難度,以此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感。在教材的具體編排上,它通常是以下結構:
首先,提供一個范文的寫作過程。范文不一定是完整的,有的是通過對呈現(xiàn)的材料分析之后,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呈現(xiàn)材料的方式多樣,如:與單元內(nèi)容相關的文章、簡介、流程圖、表格、調(diào)查表、資料單、網(wǎng)上信息、計劃、筆記、書信、通告、海報、圖片等等。完成范文的形式也不一。有的是從呈現(xiàn)的材料中提取信息,直接將空缺的范文補充完整;有的是對呈現(xiàn)的材料進行框架結構分析之后,再把范文補充完整。然后,學生根據(jù)范文的寫作過程,獨立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親身經(jīng)歷,完成單元的寫作任務。
這種基于范文和主要信息的寫作方式,教會了學生如何寫作,易使學生對寫作產(chǎn)生興趣。在寫作時思路清晰,行文連貫流暢。另外,這樣的方式也突出了寫作的交際性和目的性以及在語言選用上的適用性、得體性和實用性,從而使寫作成為真正意義的交流,而非語言的堆砌,達到了運用語言的目的。
Task是譯林版教材每單元教學的重點。它是本單元學習成果的有效檢驗形式,是語言輸出的筆頭展示。所以,本課型對學生要求較高,學生需要熟練掌握整個單元知識與語言點,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技能,以書面的形式進行信息溝通。
二、任務型寫作的教學程序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程序通常是:教師先探討新的話題,并介紹新的詞匯和短語,然后學生結對或分組完成任務,最后通過口頭或書面報告任務結果。筆者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和譯林版教材的特點,進設計出了以下的任務型寫作教學程序。
(一)Pre-task(任務前)
從教的角度來說,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它關系后面學生寫作的速度和質(zhì)量。它通常包括介紹任務,學習范文,掌握詞匯句型,撰寫提綱,口頭作文等活動。
Lead-in(導入)
譯林版教材每單元的寫作任務在第一課時Comic strip(卡通漫畫)中就已呈現(xiàn),所以很多教師認為在進入寫作課時無須引入。但是由于英語寫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對其有畏懼感。任務型教學往往注重在輸入語言材料之前,激活學生己有的生活和學習經(jīng)驗,把該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及與話題有關的思維脈絡、思維發(fā)散的方向也同時提供給學生,循序漸進降低難度。當然,每個教師都可能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但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就是聯(lián)系單元中的有關內(nèi)容,強化單元的模塊意識。教師是學習的啟發(fā)者,要注意從學生的視角思考,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投入到下面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
In-put(輸入新的語言材料)
指為寫作出范文提供的材料,如與單元內(nèi)容相關的文章、簡介等。這里包含了許多新的語言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生動形象地教授給學生。教師既是寫作資源的提供者,又是資源運用的檢驗者。
Practice(新語言材料的練習)
該環(huán)節(jié)對為寫作范文所呈現(xiàn)的材料以各種練習的形式進行強化,以便寫出范文。
(二)Task cycle(任務環(huán))
這是任務的執(zhí)行階段,學生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完成一個交際性任務,即進行與主題相關的自由寫作,并將寫作成果進行展示。
在完成寫作任務時,教師要根據(jù)任務的內(nèi)容難易,靈活地采取個人或小組的形式,保障寫作效果。尤其對小組合作寫作,教師要有明確的要求,如成員的分工、參與方式、成果展現(xiàn)形式等要落到實處,以免出現(xiàn)小組合作寫作變成一人或幾人包辦的現(xiàn)象。教師在活動中要四處巡視,充當困難的幫助者、活動的調(diào)節(jié)者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保障任務的完成達到預期目標。
寫作成果的展示形式很多。課堂上最有效的是投影儀或黑板展示、學生誦讀匯報和班內(nèi)傳閱等,這樣能及時發(fā)現(xiàn)大家的共性問題,便于進一步的修改。課后的展示如張貼在班級墻報、學校的專欄中等等。實際上對于學生個人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作品編成成長檔案或是作品集裝訂成冊,讓學生在分享和回顧中體驗成功,享受喜悅,學生的非語言特質(zhì)等一些隱性能力也會有很大提升。
(三)Post-task(任務后)
主要側(cè)重對學生寫作過程和結果做一些描述性、激勵性的評價??梢允亲晕以u價,也可是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可以是口頭也可是書面。但需注意的是,評價中要學會欣賞和肯定他人的點滴進步,全面評價他人的發(fā)展,使被評價者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鼓勵,建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由此產(chǎn)生繼續(xù)學習寫作的動力,促使語言發(fā)展從量變到質(zhì)變。
當然,任務型寫作教學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是一揮而就的,它需要一線英語教師的執(zhí)著努力和不懈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魯子問.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