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芳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提問就是老師這個施動者向作為受動者的學生發(fā)出指令或動作的過程,是一個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所以提問策略并沒有受到充分重視。
【關鍵詞】教師提問 學生思維 問題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58-02
課堂提問在每天的教學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其作用直接決定著教師教學的質量。如何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功能,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問呢?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課堂教學提問的策略。
1.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提問的策略。
(1)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必須以確立教師有效教學觀念為導向。
有效教學觀念主要是體現在對教學和學生兩方面的正確認識上。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關系到教學形象的塑造、師生情感的交流、教學思想的凸顯等諸多方面。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體,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
(2)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明確目的,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有效提問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提問要有目的。一個好的問題應該是目的明確,與課文學習密切相關的有意義的問題。設計問題時要做到“三問”:為什么提問?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樣提出問題? 設計提問的依據是:對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凸顯重點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提,反之,必須舍。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益。
(3)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要注意難度,使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
切合實際、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是學生思想的助燃劑,能夠燃起學生的火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睹利惖哪仙橙簫u》一文,第三節(jié)講南沙是個迷人的地方。首先,老師問:這一節(jié)是圍繞哪句話寫的?采用了怎樣的構段方式?學生初步明白從總起到分述再到總結的典型的段落結構后,接著讓學生動手劃一劃寫了南沙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在學生理解熟讀后,老師又問:文章是怎樣寫出景物特點的?最后,讓學生熟讀成誦后質疑。這樣問題的難度適宜,有思考性。
(4)要不斷轉化教師角色,注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運用。
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反生為主,把評價讓給學生互評,“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應該怎么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2.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與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策略。
(1)合理提問順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新授課時,學生要學習新知識,如生字詞、句式、讀書策略、寫作方法等,一般需要先感知新知識的若干實例以及它們適用的語言情境;然后,對這些實例的特點或規(guī)律進行概括;最后還要在新的語境中嘗試練習和運用這些新知識。
(2)設計加工性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教師要進行拓展性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取得“小中見大,揭示規(guī)律”的教育效果。例如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里的一個“冒”字很傳神。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為什么用一個“冒”字呢?換一個詞行不行,比較一下哪個好?這時學生找出可以換成“鉆出來,長出來,伸出來”等幾個詞,但是細細品味,這些詞都不好,通過比較,學生認為還是“冒”好。
(3)清晰表達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即鋪設階梯,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例如《荷花》這篇課文的最后兩小節(jié)是寫作者賞花時的聯(lián)想。我設計了一組問題:①作者真的變成了一朵白荷花了嗎?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②是什么引起了他的聯(lián)想?③他聯(lián)想到了什么?這種聯(lián)想合理嗎?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聯(lián)想呢?是作者聞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看到了柔和的花色,優(yōu)美的花姿,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聯(lián)想,這時再伴之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再次產生美的想像。
(4)設計梯度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才會有發(fā)展。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調動起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火花,促使學生不斷發(fā)現新的問題,自覺的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學會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聯(lián)想、分析、歸納,切實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提高其思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玲.《有效課堂提問方式淺探》,小學教學參考,2008年34期
[2]劉五生.《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提問》,小學教學研究,2007年10期endprint